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画论“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画论“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比德”思想起源于儒家,而中国的意识形态长期都处于儒家的影响之下,对我国审美观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使我国相关的画论中充满了“比德”的思想,且我国古代园林大都是由画家来完成,因此,传统画论“比德”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古典园林所表现出的“山水情怀”、“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以及对“意境”之美的追求这三个方面分析“比德”思想对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比德;园林;画论

“比德”思想是我国古代审美哲学中一个重要部分,所谓“比德”,就是将“物”的某些特性与人的品质进行比拟。此观念形成于周代,在儒家思想中体现的最为集中。《论语・雍也》有言:“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山水比德在随后的岁月中逐渐形成为一种特定的潮流,即“借物抒情”。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黄公望的“松树山脚,藏根苍秀,以喻君子”等观点均可论证。这种对树木的移情是对“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一种引申。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山水等自然景观逐渐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对象,“仁智之乐”和“山水比德”思想对我国传统画论和山水画创作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成为我国绘画艺术的重要思想基础。

画论与园林艺术血脉相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相互之间存在着许多共性。明代文人茅元仪曾在《影园记》中道“园者,画之见诸行事也。”尤其是山水画作为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系,对中国的园林艺术有着重要的影响。历来许多园林的设计都由绘画者代为完成,如南宋余徽、明代文征明、石涛、清代张涟等均是擅长绘画又兼造园,明代造园大师、《园冶》作者计成也是精通绘画和诗文之人。因此,传统的画论不仅是绘画艺术的指导,还对我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借助亭台楼阁、树木花草,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出咫尺山林、意境深远的审美趣味。山水“比德”的思想借助画论思想得以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园林艺术中得到了拓展,对我国园林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在造园中的“山水情怀”、“天人合一”以及“意境”之美的追求这三方面犹能淋漓体现。

一、山水情怀

“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石涛在《画语录》中以此明确的表明了绘画与宇宙山水和万物的关系。由于对山水之美的认识,中国文人具有深厚的山水情怀,同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比德思想也在山水情怀中集中体现出来,这种山水情怀在各种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均有所体现,例如山水诗、山水画等。山水情怀既是中国造园的缘起,又是造园的指导思想,更是园林艺术审美哲学的基础。中国古典园林自萌芽期开始就浸润着浓郁的山水之情,运用了丰富的造园手法来表现山水之美。中国园林设计中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传统造园亦以“叠山、理水”为核心工作,可见山石、水体在古典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造化、模仿自然,使景观能融入自然景象,以求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但就造山而言,宋代画家郭熙曾说,“千里之山,不能尽奇,百里之水,岂能尽秀,……一概画之,版图何异?”由此可见,园林中堆山叠石不是简单的利用或模仿这些简单要素的原始状态,而是经过有意识的改造、调整、剪裁的艺术加工,将天下名山胜景,进行高度提炼和概括,从而创造出精练、概括的自然和典型的“人化”自然。就理水而言,郭熙在《画训》中说,“水以山为面,亭台为眉目,……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这种山水相依、理水与叠山紧密结合的特点,是营造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方式。山因水活,水体与山体交相辉映,赋予园林勃勃生机。

二、“天人合一”的终极目标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人看待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追求,也是传统的生态哲学,同时也是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在我国传统山水画中,大都注重描绘自然、师法自然,表现人与自然相通相融的意境,画家借助画中之景展现艺术主张,追求游于艺的人生追求。但又并非简单的通过纸笔再现自然景象,而是通过对自然景观加以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表现作者的精神世界,赋予自然以文化内涵和审美趣味,体现了绘画艺术中天人合一。

类同于山水画创作,中国古代园林造景也是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思想的巧妙结合,将“物”与“神”完美结合。园林中的各种要素即是真实的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同时也通过比德思想的渲染,使其与人的精神世界相互联系起来,实现园林中的天人合一。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以物质寓精神、以有限寓无限,构建出一个个以哲理为命脉的精美的文化环境,给人以无穷的意会,使之达到“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画境。

三、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艺术所追求的一种艺术境界,是通过塑造典型形象以促使人们联想进而激发人的情感共鸣。它强调对象或空间的精神属性。画家的绘画世界,所绘之景并非真实自然之物,而是浓缩了情感与气韵的再现之物。只有能让人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才是真正具有意境美的艺术品,例如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以其代表的刚健、有节、不畏严寒来寄托画者自我的情操和抱负。

自古以来,中国画非常讲究情景交融,讲究以形传神,将作品提高到更深的精神层面上,用有限的笔墨抒写无限的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无尽的回味。园林和绘画在美学上对意境的追求有共同之处,即“境生于象外”。园林设计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世界。同样,园林的意境不只是反映了大自然的风光美景,而是借景抒情,经营空间方位,将山水、植物巧妙的融合进去,无拘无束,毫无刻意之感,配合以建筑相得益彰,观者融入其中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畅游之感。计成在《园冶》中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传统的造园大师们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之下,一草一木皆精挑细选,一石一砖皆精雕细琢,不仅避免了人为造景的刻意之感,同时又能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咫尺山林的意境。

意境的营造,与比德思想紧密相连。甚至可以说“以物比德”的比兴手法是意境营造的主要手法之一。就国画家们乐于描绘的“梅、兰、竹、菊”等有精神寓意的对象来说,它们在古典园林中也同样极为常见。“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是一个自然现象,可以比喻人的高尚品德,在园林中观赏兰花时,可让人产生品德高尚的联想。此外,人们常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因其中空而有节的特点,常用作比喻人的气节和谦虚,深得文人雅士门的喜爱。通过对竹的观赏而产生精神层面的共鸣,以达到营造意境的目的,同时也能体现出人的某些精神品格和造园者的审美趣味。故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这些植物非常常见,常植于房前屋后、道旁池边。儒家的“比德”观,因其直接将园林里的山水、草木、鱼虫等构成要素与人的品格对应,对中国古典园林风格的形成显得尤为重要,“比德”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营造所产生的影响亦极为深远。

综上所述,画论“比德”思想观对中国的古典园林造景艺术影响颇深,体现在对于园林的素材运用、典型景象的塑造、意境空间的处理等方面。随即产生的山水情怀之感、天人合一的艺术主张及其神韵的意境追求均能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的特色,这点“比德”观功不可没。

【参考文献】

[1]赵农.园冶图说[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2]陈植.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4]金学智.中国园林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石涛.石涛画语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6]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

[7]俞剑华.中国画论选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8]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9]梁雪.试论中国山水画对古典园林的影响[J].建筑师,1984,(4):198-211.

[10]张燕.论中国艺术的比德观[J].文艺研究,2000(6):121-128.

[11]刘庭风,万婷婷.儒家眼中的园林[J].中国园林,2006(11):81-85.

[12]钟子翱.论先秦美学中的“比德”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3-10.

作者简介:樊丽(1986.06―),女,汉族,重庆人,助理工程师,硕士,2011年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研究方向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艺术学院教师。

此文系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2013年科研项目《中国画论“比德”观研究》阶段成果(项目编号:2013CSCDKY0040,负责人: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