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分析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方法 对67例骨转移瘤患者分别行X线检查和CT检查, 比较两种检查的骨质破坏情况以及骨质破坏影像学区别。结果 肺癌为原发肿瘤的骨转移瘤的发生率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原发肿瘤。X线检查的总骨破坏率为53.73%, CT检查的总骨破坏率为100.00%, CT检查的总骨破坏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骨转移瘤;X线;CT;诊断价值

DOI:10.14163/ki.11-5547/r.2016.30.040

骨转移肿瘤的发生原因较为复杂, 与原发肿瘤的分期, 肿瘤分型等具有一定的关系[1]。原发性肿瘤的良恶性程度、分期等具有一定的差异, 其骨转移瘤的发生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2, 3]。当患者发生骨转移瘤时其临床症状表现为病理性的骨折, 剧烈疼痛, 活动受限,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原发肿瘤患者进行手术之前都已发生骨转移瘤的症状, 但是对于未出现的临床骨转移瘤症状的患者其尽早的确诊治疗, 对患者的预后等情况具有积极的意义[4]。目前临床对于骨转移瘤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传统CT等影像检查。本文主要探讨分析骨转移瘤X线和CT诊断临床价值, 特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67例骨转移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现整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67例骨转移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男37例, 女30例;年龄31~75岁, 平均年龄(51.23±7.93)岁。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X线放射检查和CT检查。X线扫描:首先对患者进行常规扫描, 然后根据结果确定患者的扫描范围, 进行骨质线的扫描, 层距5 mm, 层厚1.5~5.0 mm, 扫描过程中有病灶出现需要增加层厚至10 mm进行加深扫描, 同时采用骨窗进行观察。CT检查:对患者的病灶位置确定后进行常规骨质扫描, 层距5 mm, 层厚为5~10 mm, 采用骨窗进行观察。

1. 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种检查的骨质破坏情况以及骨质破坏影像学区别。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原发肿瘤部位以及发生骨转移瘤的部位 肺癌为原发肿瘤的骨转移瘤的发生率最高, 明显高于其他原发肿瘤。见表1。

2. 2 两种检查的骨质破坏情况 X线检查表现骨破坏率为溶骨型41.79%, 成骨型8.96%, 混合型2.96%, 总骨破坏率为53.73%;CT检查骨破坏率为溶骨型85.07%, 成骨型10.45%, 混合型4.48%, 总骨破坏率为100.00%, CT检查的总骨破坏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种检查方式骨质破坏影像学区别 ①溶骨型骨破坏X线表现主要为病理性的骨折现象, 不会有明显的骨痂表现;在患者的脊椎、肋骨、四肢近端可见小片状, 虫蚀状影像;在患者的髋骨、长管状骨容易出现较大面积的骨溶解, 肿瘤的边缘有少部分的小骨片残留, 可能伴有骨质疏松或者骨皮质消失的现象。CT检查影像表现为无明显的硬化现象, 肿瘤边缘主要为虫蚀状的不规则的骨破坏影像。②成骨型骨质破坏影像, X线检查方式与CT检查方式呈现的影像无明显差异, 影像表现一般不呈现病理性骨折, 主要以磨玻璃状、结节状、棉团状的较大密度的影像表现。③混合型骨破坏影像, 混合型临床较为少见, 发病率较低, 两组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 边缘不清晰, 有高、低密度不均的影像区。

3 讨论

骨转移瘤的发生与原发癌的良恶性、分期等都具有一定的关系。骨转移瘤的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剧烈的疼痛、活动受限, 一般伴有病理性的骨折等,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5, 6]。临床对骨转移瘤的检查主要通过影像学检查, 早期对骨转移瘤的诊断, 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张萍等[7]通过对治疗的184例骨转移瘤患者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 分别采用X线检查和CT检查, 其研究结果表明X线对鉴别溶骨型和成骨型骨破坏较准确, 但是特异性不强;特别是骨小梁的破坏低于一半时, 临床不容易确诊, 因此X线检查需要进一步依靠CT进行辅助检查, 但是X线检查对患者的骨完整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CT检查灵敏性更高, 临床中骨转移发生不确定的患者采用CT检查更容易确诊, 对骨组织周围的血管改变情况可以较明确的显示;所以临床中对骨转移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有骨组织肿胀、骨折的患者较适合X线检查;对于已经确诊的但需要进一步诊断的可以采用CT检查。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X线检查以及CT检查, 在图像表现中可以发现, 原发肿瘤为肺癌的骨转移最高, 其次为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 主要以溶骨型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而原发癌为前列腺癌、结肠癌、膀胱癌的患者多以成骨型骨质破坏为主要表现。混合型的骨破坏表现较为少见;同时研究数据表明溶骨型骨质破坏高达85.07%, 成骨型骨质破坏为10.45%, 混合型的仅为4.48%。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报道数据基本一致[8]。溶骨型骨破坏X线表现主要为病理性的骨折现象, 不会有明显的骨痂表现;在患者的脊椎、肋骨、四肢近端可见小片状, 虫蚀状影像;在患者的髋骨、长管状骨容易出现较大面积的骨溶解, 肿瘤的边缘有少部分的小骨片残留, 可能伴有骨质疏松或者骨皮质消失的现象。CT检查影像表现为无明显的硬化现象, 肿瘤边缘主要为虫蚀状的不规则的骨破坏影像。成骨型骨质破坏影像, X线检查方式与CT检查方式呈现的影像无明显差异, 主要以磨玻璃状、结节状、棉团状的较大密度的影像表现。混合型骨破坏影像, 混合型临床较为少见, 发病率较低, 两组影像表现无明显差异, 边缘不清晰, 有高、低密度不均的影像区。骨转移部位中脊柱发生骨转移主要在腰椎较为长发生, 其次颈椎、骶椎, 患者发病后表现多个椎体发病, 两组检查的影像无明显差异, 均表现为椎体呈现单椎体或多椎体的跳跃性转移, 为溶骨型骨转移情况时, 影像主要以虫蚀状、斑片状装的骨质破坏为表现;原发癌主要以肺癌、乳腺癌发生转移常见[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