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LG:不惜战略性亏损只为赢中国顾客热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lg最常说的一句话是:“LG的目标是成为顾客最热爱的中国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这与LG的全球战略一脉相承。
韩国位置狭小,因此,韩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向全球市场扩展,针对如何开发海外市场而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截至目前,LG电子有70%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只有30%的产品在国内销售。
韩国企业在全球的营销能力一向令世界瞩目,单就电子领域来说,就有多项产品在全球销售量在世界达到第一位。比如LG的空调、微波炉、光驱等产品都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三星显示器的销售量也已达到世界第一。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处狭窄岛国的韩国企业能够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他们又如何判断中国市场?近日,笔者采访了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新任总裁孙晋邦先生。
2004年对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十年时间的LG电子来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2004年1月1日,经组织改编原任LG天津工厂法人厂的孙晋邦先生升任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总裁、全面负责LG电子在华业务,而原卢庸岳副会长留任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的顾问。 “LG电子的全部产品必须要占领三强的位置、通过革新活动培育优秀人才、展开以现场为中心的经营活动,是2004年LG中国的三项根本策略”。孙晋邦这样概括2004年LG电子在中国的新战略。
做受欢迎的当地企业
LG在全球各大市场最常说的一句话是,“LG在当地的目标是成为当地顾客最热爱的企业,而不是外国企业”。这与LG的全球战略一脉相承。
韩国位置狭小,其总面积还不及我国的台湾。因此,在韩国企业看来,只靠这么小的市场,是无法成大器的。因此,从韩国企业要想做大做强,就必须向全球市场扩展,针对如何开发海外市场而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截至目前,LG电子有70%的产品销往国外,而只有30%的产品在国内销售。
而对于同样在全球市场大展拳脚的韩国另一著名的电子品牌三星,孙晋邦表示很庆幸韩国企业能够通过竞争共同发展,共同做大做强。事实上,在液晶显示器、PDP等领域的市场占有,LG与三星都是交替上升的。
在孙晋邦看来,一致性是生命,“我希望大家不要把LG看成韩国文化,而是LG文化,我们不谈韩国怎么样,中国怎么样,而是LG应该怎么样,LG在中国的目标就是成为中国顾客最热爱的中国企业。如果把母国成功制度无条件移植过来可能会出问题,可能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制度关键是适合中国本土文化。创造价值的劳动关系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在中国市场赢利是个艰难的过程
LG电子(中国)有限公司于1993年进入中国,当时LG只将中国作为其全球重要的制造基地,95%以上的产品出口,并且在进入中国的第二年LG电子就开始赢利。但随着全球电子市场的日趋饱和、及在中国生产能力的加大,LG电子开始愈来愈关注自己在中国的市场,逐步加大在中国市场的销售比例。截至目前,出口比例达80%,在中国市场内销则占20%。
LG近两年在中国市场的表现日益活跃,愈来愈多地引起国内家电品牌的关注。在空调方面,LG已经进入行业第四名,在微波炉方面,LG成为国内唯一有能力与格兰仕抗衡的品牌,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LG足以与国内品牌竞争的价格优势。回顾2002及2003年的空调市场,正是由于LG首先通过低价策略出其不意地突击市场,从而形成了销售上的快速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逼得国内空调三甲品牌,如海尔、美的、格力,也相应地调低了价格。在很多人眼里,LG也是一个很擅于打价格战的韩国品牌。但这其实只是LG市场营销的一个方面。
据LG中国区营业总裁姜升求介绍,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下,LG实际采取的是“双管齐下”的策略。对于在中国年销售量在50万台以下的高端产品,因为领先的技术优势,不易被国内品牌模仿,走的是品牌路线,LG不会轻易在价格上作文章;而对于那些在中国年销售量已经达到100万台以上的低端产品,如微波炉、空调等,LG就与国内品牌在市场上“短兵相接”,甚至直接参与到价格战当中。
事实上,参与价格战对于LG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LG称之为“割肉之举”。更为痛苦的是,这种价格竞争周而复始,大大地削弱了由于规模上量而带来的成本优势。
“可以坦白地讲,LG电子在中国的销售还没有赢利,一直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事实上,LG一直在用80%的出口贴补20%的国内市场销售。由于中国市场太复杂,在中国市场赢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LG的一位高层这样说。
从这个角度说,尽快实现在中国内销市场的赢利,应该是孙晋邦未来的重要目标。但孙晋邦本人对此表示了谨慎的态度,他认为在中国市场实施赢利将是一场持久的战争,最重要的是谁能笑到最后。
孙晋邦认为在中国市场是否赢利主要是由中国的市场环境决定的,“其实中国本土的国内家电企业也不不一定赢利,即使赢利,其利润率也只有1%至2%左右,而世界级企业的利润应该达到10%左右。从目前来看,中国的家电市场不可能达到那么高的利润,市场秩序只有通过不断的竞争进行整顿,利润才可能更高”。因此,在孙晋邦的施政纲领里,“生存才是硬道理”。
“正因为中国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才必须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国未来的市场会像目前全球汽车市场一样,只留下几个大的品牌,关键是谁能坚持到最后、坚持到那个时代,我相信那时的LG会对中国市场有所贡献”,孙说。
亲身经历过韩国国内残酷的产业变局的孙晋邦,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未来的家电行业实现10%的赢利水平是很可能的,必须要通过技术升级、产品开发的不断深入来达到。“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未来的世界我们无法预知,彩电可能被全新的数字产品取代,手机也可能被一种我们现在无法想像的产品所取代,而在这种产业变局的关键时刻,谁掌握了通往未来的钥匙,谁就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胜出,这就是科技的生命力”。 孙晋邦甚至断言,“在中国加入WTO之后,这种市场结构的调整会更加迅速,也许在5年之内整合就会出现,届时市场上也许只剩下5到10个品牌”。
中国市场多管齐下
2004年韩国总部给中国公司下的任务指标是200亿人民币,包括IT、家电及通讯等三大领域。LG在中国从家电起步,目前在光驱及显示器领域也加大了步伐,据了解,LG的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产品会在今年上市。在手机方面,由于去年只做CDMA手机,失去了一些机会,今年则会加大GSM手机的开发。
在GSM手机的开发上,由于LG没有获得中国政府下发的“手机生产许可证”,因此LG电子将采取与国内手机品牌合资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有迹象显示,LG已经找到了合作伙伴,预计下半年即可投入生产。
LG在中国市场战略,是打造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产品都能够在中国生产、研发、销售,最终形成当地完结型企业。如在惠州生产的光驱、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笔记本电脑的核心零部件液晶模块、显示产品尤其是彩电的核心部件等离子模块,都已经开始在南京工厂投入生产。而天津工厂去年申请专利的数目居中国第二位,仅次于华为。业界人士认为,LG之所以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是因为LG将未来主要的赢利点放在PDP、LCD及大冰箱等高端产品上。
在海外策略上,LG将全球各地的市场划分为发达国家市场及未开发的市场两大类,中国接近于发达国家成熟市场的特点,可与美国市场相比,例如DVD产品美国与中国的市场价格已经完全接近。但是中国市场又有其自己的特点,竞争非常激烈。在美国也许只有四五个跨国公司竞争,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却要放大10倍以上。因此,LG在中国的策略,与他在其他国家的策略一样,就是要按照中国的方式来进行。
任总裁之前,孙一直在为“如何让LG在中国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苦恼。在孙的思路里,主要体现在两个竞争力的层面,一个是如何让人具有竞争力,一个是如何让产品具有竞争力。LG一向强调“做最好的中国企业”,人才是核心。孙晋邦自1995年出任天津任厂长的近十年间,孙曾派2000多个中国员工到LG韩国总部进行培训,人数之多、时间之长,在LG内部是绝无仅有的。让产品具有竞争力,则需要将在中国工厂的研发要与韩国研究中心对接,以保证竞争力。
如何走好下一步,在提高人才及产品这两个竞争力之外,孙晋邦认为在竞争中加强合作非常重要。现在,LG电子在各个事业领域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如在IT业方面与康柏、IBM、惠普、PBN、Dell、JBL等世界著名企业结成了伙伴关系,在通讯业方面与浪潮合资等等。
LG电子是一家在全球电子及通信领域首屈一指的领导商,在全球拥有72个分支机构,全球员工数目达55,000人。目前LG电子的业务涉及3个领域,分别为数码家电(DA事业本部)、数码显示及媒介产品(DDM)、情报/通信业务。
目前,LG电子有多种产品进入全国十大畅销品牌之列,例如CD-ROM第一位、背投电视第一位, 微波炉第二位、显示器第三位、CDMA终端 3位, 洗衣机第五位,空调第五位。
相关链接
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文/王 潇
家电企业制胜法宝
服务:建立有效的系统
一个企业为满足市场需求,使顾客满意,应该在企业内形成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企业内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电话服务、企业的闭环反馈等。如果不是整个系统全力工作,就难以满足顾客需求。家电企业实践表明:获取消费者需求信息,是第一时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基础。
管理:从优秀到卓越
运用中国人自己的智慧并融入西方科学管理的思想,创造出适合中国人的管理方法。比如海尔把自己的管理模式称为日本管理(团队意识和吃苦精神)+美国管理(个性舒展和创新竞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精髓三者的整合。创造了知名的“OEC(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日清日高管理法)”管理模式,80/20原则,“半坡理论”。
精神:敢为天下先
现阶段几乎所有成功的家电企业都是有一个好的“领航员”。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胆识与远见,是成就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海尔是中国最早开始国际化的企业之一,也是在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中国家电企业。海尔一开始就把目标对准了美国、意大利等欧美发达国家,试图以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成熟的市场、激烈的竞争来锻炼自己并得到成长,并希冀这些高难度市场的成功能带动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成功。
成本:打开市场的利器
相对于国外的同类家电产品,由于中国的生产要素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大大低于欧美国家的价格水平。所以,开拓发达国家市场,中国家电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
技术:提高研发水平
基于对市场需求预测,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和对研究开发方向以及内容的准确判断,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以及占销售额的比例,使其能够保持在5%的水平。
文化:传统与时代并举
化繁为简是原则,既尊重传统,又注重时代性是制定中国家电企业文化的方针。从深层次上来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价值观和用人观念。拥有适当的、连贯的企业文化,适应时代变化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 品牌:加强影响力 拥有让人信赖的品牌就是赢利的保证,可口可乐公司总裁曾经说过:“即使现在把可口可乐公司的厂房烧了,只要我还拥有这个品牌,第二天就会有大量资金进入帮助重建”。这个就是品牌影响力的生动体现。产品是有形的,而品牌却是无形的,如何能让人即使不见实物却依然信赖产品,不仅仅是质量的问题,更是品牌的影响力问题。
家电企业发展门槛
核心技术匮乏
中国目前大多数家电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还在OEM(贴牌生产)阶段。专利项目、相关产品族都大大少于国外代表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例都
企业文化缺失
良好的企业文化不是单靠投资就能解决,这需要企业的员工共同努力实践,而且需要在认同的前提下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家电企业普遍缺乏统一的价值观,容易造成“价值观迷失”。实际上;企业真正需要的价值观只有一个,企业所有的业务都应该基于这一个价值观而发展。过于庞杂的价值观体系就会使价值观最后仅仅成为口号而不是实际效果。
人才机制落后
卓越的企业更加注重信任和尊重个人,强调做贡献的重要性,坚持诚实与正直,团队精神。每个员工在岗位当中不仅能学习到专业知识,还能够和拥有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共享资源,互相学习。 我国家电企业现阶段还是注重“赛马”,但是只让千里马在企业建造的赛马场奔跑却没有有效的激励和系统的培养体系,这些千里马不是选择集体“跳槽”就是失去当年的激情,进而被“淘汰”。
品牌树立滞后
最有可能在海外创立品牌成功的中国家电企业,将是那些品质优异,成本领先,并且在国内机具实力的企业。由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往往是品牌意识非常强的群体,新品牌进入之初很难被消费者认可与接受,而中国家电企业缺乏海外市场营销渠道以服务体系,促销或广告宣传滞后。这些公司能否迅速掌握西方顾客对于设计与产品特性的偏好,就决定了开发发达国家市场开发需要一个漫长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