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北地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北地区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现状的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介绍了西北地区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西北地区金融服务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西北地区 金融服务 思考

不同特点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金融服务需求,随着银行业进入混业经营和细分市场的时代的形势下,金融机构根据居民聚居区的不同特点(如地理因素、人口密度、家庭人数、性别、行业、收入、职业、教育、年龄、生活方式和消费偏好等)划分不同客户群,细分市场主动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金融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与金融服务,贴近市场需求的选择,是做大自己的必然选择。

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是发展金融服务的三大阵地,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金融服务也应该有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对经济和金融薄弱的西北地区,了解西北地区这三大阵地所需金融服务的特点,并根据各自不同的特点,发展具有特色的金融服务,对于加强金融竞争力、加快西部乃至全国金融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北五省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一)西北城市社区金融服务现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西北金融机构不断改进金融服务质量,结合自身实际,拓宽和创新对城市社区金融服务项目,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一是开办业务。包括代收代付水电费、有线电视收视费、手机费业务种类不断扩大。二是发展托管业务,开办投资理财,开办品种繁多的人民币基金业务。三是银行卡业务发展迅速。主要是银行卡消费,办理现金的存、取,办理转账业务等。四是大力发展网上银行业务。借助高科持手段,改变单一的网点柜台式服务,实现网络化、电子化服务。

(二)西北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现状

西北城乡结合部是失地农民和部分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集聚地,

目前西北城乡结合部居民所能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一般只局限于存款开户、办理储蓄、汇款等几项传统业务,基本没有涉及个人理财、有价证券的买卖和保管等新业务品种。

(三)西北农村金融服务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西北农村金融机构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了一些金融服务产品。在存款方面,增加了教育储蓄、开通了通存通兑储蓄业务;在贷款方面,增加了扶贫贷款、农业产业化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授信贷款等服务项目;在结算上,开办了票据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县辖区辖电子汇兑等结算业务;在中间业务方面开办了工资、代收税款、代收移动、联通电信话费等业务。

二、西北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种类少,金融机构在城市分布较多,金融服务具有同质性。目前,银行市场定位的一个共同现象,是机构多集中在城市繁华区域。金融服务普遍存在同质性,基本上是以存贷利差为主要收入来源,中间服务产品种类尽管丰富起来,但形式均基本相似,没有根据网点所处社区的特点,为周围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休闲娱乐、商贸往来等提供贴心、贴身、个性化、便利化、增值的服务。

2.金融机构仍保留传统经营观念,主动营销意识差。在经营观念上,因循守旧,缺少主动性、开创性,金融产品单调,金融功能落后,服务质量低等问题仍比较突出。

3.社区金融服务需求的综合性与金融功能不全的矛盾。在新的需求面前,西北金融机构的金融功能相形见绌,客户诸多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达不到社区金融服务的初衷。

4.银行、客户信息不对称。目前个人信用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金融机构信息化水平还处于提升阶段,作为金融机构对客户信息掌握有限,不足以支撑社区金融服务需求,这在相当程度上使社区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内容受到限制。

5.金融需求与金融服务人员素质的矛盾。随着社区的不断完善,社区金融需求越来越高,银行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难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这对金融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服务手段缺失,缺乏金融服务新业务、新品种。随着失地农民和农民工队伍不断扩大,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需要更多、更新、更人性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但西北多数银行将市场定位在大客户、优良客户和高端客户领域,从而忽视对城乡结合部的金融服务。

2.信贷管理门槛高。由于城乡结合部流动性较强,居民收入不稳定,金融资产微薄,资信难以考察,银行对其管理监控难以落实到位,信贷支持难度很大。主要表现在对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实施的信贷政策与贷款人自身的条件不匹配,在信贷管理制度上,银行贷款手续较多,门槛过高,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贷款带来不便。

3.农民工金融服务短缺。城乡结合部同时又是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集中聚居区。金融机构普遍忽视这个特殊地带的金融服务。一是金融机构宣传不到位,农民工对适宜自身的金融服务了解较少。金融机构目前的中间业务营销对象主要是企、事业单位,对农民工宣传金融产品不够深入,且由于农民工文化素质较低,认识和接受外界新事物慢,接纳现代金融产品的能力较差,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去主动了解金融知识。二是农民工生活、家乡环境限制了银行卡的使用据调查,部分行业农民工的居住环境较差,银行卡保存及携带不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卡的使用。 三是金融服务手续费相对农民工收入而言偏高。据对西北五省主要城市的城乡结合部的调查显示,外来打工人员的打工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年收入仅为几千元的农民工,每年除去伙食、住宿等生活必须开支外,节余部分的50-70%均要寄回老家。银行卡年费、异地取款及邮政、银行汇款等费用,对于需要精打细算的农民工来说仍显偏高。

(三)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信贷产品需求多元化与信贷供给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金融机构空白乡镇多。产业结构单一,发展缺乏后劲,设立机构网点缺乏可行性。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了机构网点的设立,实现城乡金融服务均等化存在一定的困难。

2.受自然、投资环境的制约,金融机构的基础设施仍然不到位,表现在电力供应没有保障、交通不便、网络通信滞后等方面。受乡镇商业不发达,集中消费场所缺乏,安全保障不足,人员素质较低等因素的影响,不具备设立网点的基本条件,设立ATM和POS机的条件也很难达到。

3.除存、贷款服务外,农村金融机构创新性金融服务少。由于多数农村金融机构处于垄断地位,缺少竞争力,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开拓成本高、风险大,金融生态脆弱,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冲动受到抑制,产品更新意识淡薄,金融服务产品种类单一,在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上,没有考虑农民自身的金融需求,导致新的服务品种和技术在广大农村地区长期得不到运用。

三、西北城市社区、城乡结合部、农村金融服务相关政策建议

(一)城市社区金融服务政策建议

1.提高服务意识,开展多种营销。城市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过去的服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服务需求,因此金融机构必须改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建议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供个性化的服务。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必须转变忽视对个人服务的经营观念,努力开拓个人金融服务业务,主动融入社区生活,有针对性进行市场营销,增强银行对社区的渗透力,以此留住老客户,拓展新客户,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2.制定顺应城市发展的发展战略。在网点规划和制定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每个社区的不同的经济特点,根据不同社区的服务需求。让社区内的每个客户都能享受到个性化服务。

3.丰富金融衍生品,量身定做理财产品。随着社区居民金融知识的普及与提高,理财意识和风险意识日益增强。银行对经济、金融的信息反馈比较灵敏,在理财服务上有一定的优势,充分发挥这些特点,提高客户的金融资产盈利率,争取实现客户与银行双赢。

(二)城乡结合部金融服务政策建议

1.加强金融知识普及力度,提高城乡结合部的群众金融意识和金融知识水平。城乡结合部往往是原有居民和农民工聚居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浅显易懂的金融知识宣传和咨询工作,引导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农民工关注金融,重视金融,更好地利用金融手段创业兴业,实现发家致富和扩大再生产的愿望。

2.加大对城乡结合部的小额贷款力度。金融机构要要加大对失地农民的信贷投入,加大对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引导城乡结合部百姓自主创业,探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支持他们在城市自主创业,切实解决创办企业贷款难问题。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建议

1.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提高金融机构的认可度。一是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素质,加强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培训和风险培训。积极宣传推介典型,形成鼓励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农户加入其中。二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竞争力,增强融资能力。从规范章程制度、股金设置、工商登记、内部管理、生产经营、财务管理、盈余分配等方面规范运行机制,重点扶持提升产业规模、品牌效应、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加强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吸引力。

2.加强金融机构的特色服务力度。一是要加强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识。农村金融是一片广阔的市场,只有针对性的开展特色金融服务才能取得双赢的效果。整合金融资源,加强投放力度。充分认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合了单个农户的信用和抗风险能力,将不透明的农户信息透明化,能降低金融机构的调查及信贷成本。把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与农村传统信用资源对接起来,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信用评定范围,建立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点的信用评价体系。

3.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一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三农发展的优惠政策。通过政府、银行和农户共同努力,落实好国家的政策。二是促进税收政策优惠。争取税务部门对农产品在收购、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政策优惠。三是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建立农产品的风险保障,丰富农业保险的险种。四是建立统一规范的涉农金融机构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建设覆盖农村的征信系统平台,依法采集、整合和应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信息,有序推进农村信用服务产品创新。通过培育“信用专业大户、信用家庭农场、信用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以及“信用户、信用村”等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为金融机构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谢平.中国金融制度选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董锁成.西北比较优势与特色区域经济发展[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3]胡怀邦.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