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次震撼心灵的穿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次震撼心灵的穿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底,我有幸到上海师范大学参加教育部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本次培训既有多场具有理论高度的专题报告,也有示范功能极强的名师精品课,更有紧贴教学实践的分组集体备课与研讨论辩,还有内容丰实、形式灵活的博士论坛。深透的理论剖析,生动的教学案例,激烈的论辩碰撞,深入的讨论交流,使我们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到教学方式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此刻,反观我们以往教学中曾经遇到诸多的困惑,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如同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一次精神的穿越

语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程红兵老师作了《教师的文化自觉决定了课改的成功》的报告,程老师指出:文化赋予一切活动以生命与意义,文化的缺失就意味着生命的贬值与枯萎。教育就是文化的传承,课程改革就是要更好地实现文化的传承。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实际上就是一个文化过程。教育一旦失去文化,所剩的只是知识的位移、技能的训练和应试的准备。这些话精辟地警示我们:语文教学不能缺失文化,语文教师更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人文素养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特定情境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身为语文教师,我们的文化素养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质教育说到底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点点滴滴的积累,潜移默化的渗透使学生精神得到贯注,思想随之净化,行为获得矫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养才能提高。

“缘学情,明起点,依体式,定终点”的阅读教学路径

王荣生教授为我们作了《阅读教学的路径》的专题讲座。他首先端正了我们对阅读教学的认识:课文不仅是学习材料,而且是学习对象,课文中包含可能高于学生现有生活经验和语文经验的因素。其次使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面临着两个相辅相成的学习任务:丰富、扩展生活经验,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丰富、扩展语文经验,学习与课文理解和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第三、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与课文相符合的理解和感受,使学生学会与课文理解、感受相呼应的阅读方法。第四、阅读教学的全新路径:一是唤起、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二是指导学生学习新的阅读方法;三是组织学生交流和分享语文经验。

王教授认为:语文教学的问题是内容的问题,教学内容僵化与随意性并存是我国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痼疾。阅读教学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能力是具体的,要依据学生的学情选择教学内容,要依据文本体式来确立教学的终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学生不喜欢的,要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要让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要教他读好。这些观点真是醍醐灌顶,为我们未来的教学打开了一扇窗,也给目前无序的语文教学指明了路径。

回想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存在着很多误区:要么过多关注学生的活动而缺乏老师明晰的指导;要么面面俱到,总怕漏掉万一;要不就是教师想讲什么就讲什么等等。而切合实际的语文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学情、文本的体式来确立。王教授“缘学情,明起点;依体式,定终点;中间搭2―3个台阶”的阅读教学路径,解决了当前语文教学中普遍的无序和迷惘问题。

“一体四面”的文言文教学法

我们知道,文言文教学,既要重视文言知识的落实,也要重视挖掘文学文化内涵。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急功近利地死扣字词,死扣断句和翻译的技法,做到字字落实,词词落实,句句落实,把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肢解为最小的翻译单位,根本没有文学的美,更加谈不上文化的蕴味。在洋泾中学听了童志斌教授讲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后,我再一次深受教益,原来文言文教学是这样教的。童教授把文言文教学分为四个层次: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在教学中,这四个层次是层层递进,逐步深入,相互融合在一起的。童教授在课堂上不仅让学生掌握了重点的文言文字词,还引领学生体验古人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进而挖掘“所言志,所载道”,让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做到文言字词、文章结构、文学鉴赏、文化传承四“文”结合。以前,我也深陷应试主义思想的泥潭,把文言文教学当做了片面追求高考成绩的一个手段,只教字词句,将富有人文内涵的文言文教学降格为技术主义低层面的训练操作,忽视了课堂的生机和学生的兴趣,更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在完成文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努力教出文学味,努力教出文化味,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更高的要求。

作文教学的“支架理论”

叶黎明博士站在东西方比较的高度为我们基层语文写作训练提供了另一种可行的操作模式:给学生提供“支架”,提供“行动的步骤”。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帮助的问题称为“支架问题”。学习支架有多种表现形式,如范例、问题、建议、向导、图表等,问题是其中最为常见的支架之一。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我们很少从交流的角度来考虑,学生往往并不能真切地知道写作的目的是什么,作文的读者是谁,读者关心什么,希望从他们的文章中读到什么。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语言的表达上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我们可以将特定的写作内容和文体要求,转化为不同阶段的“支架问题”,切实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教师能在作文教学中适时地提供精心设计的支架,将对学生的写作质量的提高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写作是以书面语言表达观念的过程,是一种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作文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各种不同水平的加工的同时进行。为学生提供支架,就可以避免不同水平的信息加工同时进行以降低作文的难度,让学习者经历一些更有写作经验的学生或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写作中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通过学习支架,学生可以“模仿”“体验”“实践”的方式内化支架所蕴含的写作思维策略与问题解决方法,获得写作能力上的增长。

当下我们的老师最缺乏的是支架设计的意识和方法。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中,想帮助学生却不知从哪里使劲。支架的类型较多,“支架问题”最为常见。设计一些很有针对性的支架问题,就可以真正帮上学生一把。

华东师大倪文尖教授在谈到作文教学的“支架问题”设计时,提出一种“变范文为问题”的思路。倪教授认为文章和文章的每一段都是在试图回答某一个问题,关键是我们要审辨出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那些写作有困难的学生的支架。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独特而又高明的思路,因为这样设计出的支架也一定是融合了读者意识(为谁写)、写作内容(写什么)、写作策略(怎么写)三个维度的支架。对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来说,当他们面对一篇又一篇的范文时,往往如同老虎吃刺猬,无处下口,实在不知如何去模仿和借鉴什么,但是,如果有“具体问题”(即“行动的步骤”)的指引,状况一定会大大改观。这种“范文变支架问题”的支架设计策略的确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实践。

“本色语文”课堂

黄厚江老师上的语文精品课《葡萄月令》让我耳目一新,诗意洒脱,清新自然,体现了“把语文当语文教,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的本色语文。反思一下眼下的语文教学,尤其是语文公开课,很多教师一味地求新立异,以致于迷失方向,丢失方法。如何上好语文课,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如何追求“既经得住考试,又让学生喜欢,又有教师的自尊和理想追求”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黄老师的“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根本目的”的本色语文为我们开了一剂良药,“本色课堂”所追求的是朴实、简单、高效、可操作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