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宫廷戏剧的流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宫廷戏剧的流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国的宫廷戏历史悠久,它伴随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而产生。宫廷戏的产生与发展有自己的特点,然而学者对宫廷戏的研究较晚,自二十世纪起才相继发展起来。目前,对宫廷戏的研究尚不全面,基本集中在清代,其他各朝代宫廷戏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本文展现历朝历代宫廷戏的基本情形,梳理出宫廷戏的大致发展脉络。

关键词: 宫廷戏剧 流变 历史特征

宫廷戏剧“是以宫廷为特定演出场所,面向宫中皇室贵族这一特殊的观众群体,由宫廷艺人或御用文人等创作演出的适合贵族观众审美意趣的戏剧”[1]。宫廷戏剧古已有之,在历史长廊中展现出自己的独特魅力。宫廷戏剧作为中国古代戏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随着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而产生的。我们可以从中国戏剧的源流探究宫廷戏剧的发生、发展等的历史特征。

中国戏曲是融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歌舞艺术是其中最重要的艺术因素,起源最早。原始社会的歌舞艺术是在劳动中产生的,歌舞内容多与劳动有关,如《吴越春秋》里有《弹词》:“断竹,续竹,飞土,逐穴(肉)”,原始社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歌舞与宗教仪式、图腾崇拜等联系密切。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歌舞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所变化。此时,宫廷和民间的祭祀歌舞仍很盛行,但故事性和娱乐性增强。西周歌舞分为燕乐、雅乐两大系统。雅乐用于郊庙祭祀和朝会典礼,西周初,周公建立了完整的宫廷雅乐体系。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宫廷还有专供贵族享乐的娱乐性歌舞:燕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朝和诸侯国的宫廷内出现专供统治者取乐的俳优,他们不同于歌舞艺人,他们将具有讽谏意义的内容寓于滑稽调笑的形式中,使得统治者乐于接受,如“优孟衣冠”的故事,“有的学者将‘优孟衣冠’说成是中国戏曲的开端,优孟是中国最早的戏曲演员”[2]29。

秦统一中国以后,各地表演艺术汇聚于京城之中。西汉初年,朝廷设立了乐府来管理歌舞,由李延年主持。乐府除“制音度曲”以外,它还广泛搜集民间歌舞、征调民间的各种表演艺术。汉代还出现了百戏盛行的局面,主要是歌舞戏、角抵戏。汉代歌舞与前代相比:规模变大,形式渐趋复杂化,更接近于戏曲。角抵戏初见于秦代,到汉代已突破了简单的角力游戏的形式,其中加入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使得戏剧性有所增强。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统治者纵情声色,这时的百戏更加盛行,少数民族与中原文化不断融合与交流,给百戏增添了新的内容。此时的歌舞仍是百戏的主要种类,汉族地区流行的主要歌舞是清商乐。曹魏时代的宫廷乐舞多为清商乐,宫廷还设置了清商署管理清商乐。清商乐在西晋得到进一步发展,到了东晋时政权南移,清商乐随之南移。清商乐在南方吸收一些民间歌舞,这些民间歌舞主要是吴歌和西曲。魏晋南北朝时出现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与交流,“胡乐”、“胡舞”都被纳入宫廷歌舞。因此,这一时期的歌舞形式日趋丰富,故事性增强,百戏中还出现了傀儡表演这一新的表演技艺。

隋朝短命而亡,随之,唐朝统一全国,各种表演技艺经历战乱之后再次兴盛。同汉代的“百戏”一样,唐代将各种表演技艺总称为“戏弄”,歌舞戏和参军戏流传最广且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大。歌舞戏与前代相比故事性加强,在以歌舞为主的基础上还融入其他表演技艺。参军戏作为唐代新出现的表演技艺,形式上以动作与说白为主也加入歌舞,内容上主要是讽刺时事。唐代时期,与戏曲密切相关的叙事文学也大有发展,叙事文学体裁多样、故事性增强,如传奇、变文、话本等的出现。总之,这个时期与戏曲相关的各种表演技艺在各自发展的同时也相互融合,呈现向戏曲演进的趋势。

宋金时期,各种表演艺术和叙事文学相结合形成了戏曲。一些大城市还出现瓦舍,供民间各种表演艺术演出,这些表演技艺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大的主要有大曲、诸宫调、唱赚、说话、傀儡戏、影戏,它们互相融合之后便逐渐形成了戏曲。宋杂剧和金院本是中国戏曲的雏形。“杂剧”之名最早出现于晚唐,这时的杂剧是各种表演艺术的总称,宋代杂剧指的是兼歌舞、科白、表演故事于一身的短剧,这时杂剧已是众伎之首。金院本是宋杂剧的别称,在南方仍称杂剧,遗憾的是金院本今已全部失传,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可见六百九十种院本名目。

宋元时期,南戏盛行,“南戏”是我国戏曲史上第一种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戏曲的正式形成[2]57。南戏最早产生于温州一带,又被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等。南戏在宋杂剧基础上产生,最初产生于民间,由民间艺人与下层文人创作,然后以当地方言土语演唱,流传到外地后又以外地方言传播开,所以出现不同风格的唱腔,影响最大的有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昆山腔。《永乐大典》收录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三种戏文,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本。这时还出现“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明清时期,四大南戏名列于“江湖十八本”之首,成为衡量一个戏班表演技艺优劣的标志。南戏后期还出现一部杰作《琵琶记》,它的出现标志南戏创作的成熟与完善,为南戏向明清传奇过渡奠定了基础。

南戏产生不久,北方便出现了一种新戏曲形式:北曲杂剧,又称元杂剧。元初,废科举,知识分子迫于生计只好流落民间,与民间艺人为伍,编辑剧本甚至登台演出。元杂剧最早出现于河北保定、山西平阳一带,元末趋于衰落,明初以后元杂剧的地位为南戏取代,明中叶以后几乎成为绝响。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与他们齐名的王实甫所作的《西厢记》被视为元杂剧压卷之作。

明初,北曲杂剧衰落而南戏日盛,南戏还吸收北曲杂剧的某些成分,于是传奇诞生了。传奇在南戏基础上产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传奇在明初到清末的五百多年中大致经历三个阶段:明初,是南戏向传奇逐渐演进的阶段;明中叶至明末清初是传奇发展的黄金期,嘉靖年间的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吸引大批文人参与创作,万历年间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标志着传奇进入创作高潮,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作家的出现标志传奇进入另一个高潮;清中叶以后,传奇渐衰,地位为新兴的花部诸腔戏所取代。虽然在康熙年间花部诸腔戏已逐步取代雅部的地位,传奇创作走向衰落,但这时仍有两位杰出的传奇作家:洪、孔尚任。他们分别创作了《长生殿》和《桃花扇》,并轰动了戏曲界。

综上所述,中国戏曲至宋金时期才有雏形,宫廷杂剧随之而生。宋代宫廷杂剧活动较频繁,主要是: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如《年年好》、《尧舜禹汤》等;讽刺朝政、劝谏君王。金代宫廷戏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最引人注目,金代宫廷戏剧活动继承了俳优参军戏的讽谏意义。元代是戏剧史上的辉煌时代,宫廷戏以演元曲杂剧为主并沿袭前代滑稽讽谏之气。明宫廷戏剧有皇帝的干预和皇室贵族的参与,更加气派化,内容上除滑稽讽谏外,还增强了教化意味和宫廷文化意识,形式上更追求舞台表演效果。清代是中国古代宫廷戏演出最繁荣的时期。清代宫廷戏剧管理机构管辖人员众多、名目繁富;宫廷演剧十分频繁,为历朝之冠,尤其是乾隆年间空前繁荣;演出的戏剧种类繁多;建有规模庞大的宫廷戏楼。

有关宫廷戏剧的研究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宫廷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代,而对其他各代缺乏研究,特别是对明代戏剧的研究自明万历年间就已开始,但基本没有涉及宫廷戏剧。值得一提的是,宫廷戏剧到了明生了特别大的变化。明代自朱洪武在应天府建国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共有国277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明代宫廷戏剧史的整体概况可以从洪武至宣德、正统至隆庆、万历至崇祯这三个时期来看,而且晚明时期在南京又诞生了一个“南明”小朝廷,政权更迭不断,使得有明一代的宫廷戏剧不断演变。

宫廷戏剧在明生的种种变化应该引起学者们的注意,尽管相关文献资料寥寥无几,但是其中已然可以向我们传达关于这一时期宫廷戏剧发展脉络和基本面貌的信息,尤其是《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的出现为研究明代宫廷戏剧提供了宝贵资料。但是今人对明宫廷戏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某一方面,如郑莉的《明宫廷杂剧的宾白艺术》、《统治者的态度对明代宫廷戏剧的影响》等,很少做系统研究。今人李真瑜的《明代宫廷戏剧史》,由紫禁城出版社出版,对明代宫廷戏剧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但是,不只是明代宫廷戏剧需要继续做深入的研究,自产生宫廷戏以来的各代宫廷戏的研究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莉.统治者的态度对明代宫廷戏剧的影响[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

[2]伏涤修,俞为民.戏曲小说[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