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林则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林则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林则徐,出生在儒学世家,接受父母启蒙教育的士大夫,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宦海浮沉,他“经世致用”,忧国忧民。对于林则徐的评价,各家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蒋廷黻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中对其有“两个林则徐”的观点,根据此说,谈几点看法。

林则徐评价《中国近代史》林则徐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关于林则徐的评价,各家所持观点也不尽相同。《清史稿》评价林则徐“才略冠时”,并认为如果广东事务始终依靠林则徐,“溃裂当不至此”。蒋廷黼先生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认为: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

蒋先生认为,林则徐尽管内心认识到西方的强大,但却不公开提出国家的改革,因为他害怕“清议”,他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争。

关于蒋先生的这个观点,我有自己的看法。林则徐的所作所为反映出的个人品性,他从政开始所实施的政策,都可以证明他不是一个畏惧“清议”、惧怕公开施行改革的大臣。

首先,是坚定的禁烟决心。纵观林则徐与鸦片的“斗争”过程,我们看到的是他对鸦片的深恶痛绝与禁绝此物的决心。“道光十三年四月(1833年5月),林则徐与陶澍合奏,主张严禁鸦片;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七(1838年6月28日),向道光帝提出了禁烟六策:收缴烟具;限期禁吸食鸦片;加重开馆兴贩罪名;严厉查处失察的官员与亲人;七月(8月),与湖南巡抚钱宝琛、湖北巡抚张岳松率先严禁鸦片,搜缴大量烟土、烟具;八月(9月),上《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指出鸦片泛滥对经济社会的破坏,以及各级官吏的包庇,使禁烟流于空文;九月初十(10月27日),再次销毁大量烟具、烟土;道光十九年二月初四(1839年3月18日),与邓廷桢、怡良传讯行商,并发给谕帖二件,责令鸦片贩子缴烟,要求它们具结,宣布区别‘良夷’‘奸夷’的政策;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虎门销烟开始。”从政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停止对鸦片的禁绝,搜缴、上书、销毁,利用一切可以的方式。对待鸦片,他显示出自己强硬的一面。

其次,不畏皇权。“道光十三年十一月十三日(1833年12月23日),不顾道光帝责备,他奏请缓征漕赋,“为民请命”;十二月二十五日(1834年2月3日),作《答陶云汀宫保书》,表示愿对违例请缓征承担责任。”可以看出,林则徐对于皇帝并不是“愚忠”,并不是盲目地遵守皇帝的政令,他“爱民”“爱国”,作为一名士大夫,他更多的是对于国家与人民的责任。

林则徐禁烟的坚定决心与对皇权无畏的品性,得以证明他所支持的不是某个人的朝廷,而是整个中国。只要相信自己的措施有利于国家,无畏皇帝的权威。正因为此,我认为他是不会因为对于“清议”有所顾忌,而束缚住自己的思想与行为。

再次,是前期的治国改革措施。1840年鸦片战争之前,林则徐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国家的改革措施。道光四年(1824年),黄河高堰决口,严重影响漕运。出任江苏布政司的林则徐赞同“以海运代替河运”的看法,经过磋商,最后由他本人拟稿奏,七月,林则徐接命负责海运。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主持壬辰科江南乡试监临,看到科举制度弊病后,对同考官校阅章程和士子应试规则进行修改;道光十七年三月初五(1837年4月9日)任湖广总督,后整顿盐政,反对私盐充斥湖广地区。不管是对于经济还是教育问题,林则徐尽力改革,使其对于国家的发展与人民生活的提升有所帮助。

所以,针对蒋先生认为“真正的林则徐”是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却因害怕“清议”而不公开自己像西方学习的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对于皇帝,他直言不讳,对皇权尚且不畏;削职期间,尽管奕山主和,林则徐依然向他提出军事上防御英军的建议。他并不是一个因舆论而左右自己的臣子,并不像蒋先生所说“最缺乏独立的,大无畏的精神”。前期治国措施可以证明他存在对于弊政的改革意识。

而且,林则徐确实在向西方学习。“林则徐在奉命赴粤查办海口事件、在办理夷务过程中及事后都十分重视探访‘夷情’,掌握‘夷情’,认识‘夷情’,根据‘夷情’采取驭夷、治夷、筹夷对策和措施。”“他招致一批有才干的人物……延请一些留心海防事务的学者……商议探讨洋事。又指示通事、买办、引水等和外国人直接往来的人员,随时报告他们的动向……为了探求西方国家的情况,他下令搜集外国人在广州、沃门用中文出版的各种刊物,包括传教小册子,并打破天朝的‘’,招集通晓英文的翻译人才入幕,组织翻译外国人出版的书报……”这是蒋先生所说的“真正的林则徐”,他看到了差距,他尽力向西方学习,尽管他没有提出更加深刻的学习西方的改革措施。

不可否认,自前期林则徐的改革措施就没有涉及到政治制度的变革,主要在于经济建设与教育方面,而后向西方学习,也只是学习先进的器物,没有提出清廷制度的改良措施。但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思想的开放应是循序渐进的,处在不同时间阶段的人对于世界与知识的看法和了解会有一定的局限。林则徐代表的是士大夫阶级,从小在儒学的熏陶下成长起来,要他从文化与自己所处的整个环境背景中否定自己,是存在困难的。在此,我认同蒋先生“文化摇动等同于士大夫饭碗摇动”的观点。

总的来看,林则徐身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之后的洋务派、维新派以他为基础。作为一名传统的士大夫,他维护朝廷统治,将“国强、民安”视为一生追求;他不困顿于皇帝的统治,不作“愚忠”之臣,直言不讳,敢想敢为,不因为“清议”而束缚自己的作为;主动向西方学习科技,根本是为了清廷实力的增强,不被外来力量欺辱。对于林则徐的局限性,我们应是包容的态度:儒学传统根深蒂固,个人力量无法与时代抗衡……我们不能要求一个刚刚接触到外国先进器物的人,已经知道向西方学习的人,再更进一步地在全社会提倡改革;同时,作为当事人,之前处于“天朝自居”的社会,信息闭塞,对西方并不了解。认识的过程需要时间的沉淀,尽管与时间相伴的是耻辱、血泪。

参考文献:

[1]赵尔巽.《清史稿》卷三百六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97.11498.

[2]蒋廷黼.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16.

[3]林庆元.林则徐评传・附录.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382-386.

[4]林则徐.答奕将军防御粤省六条.

[5]中国近代史组.林则徐诗文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郑剑顺.林则徐对“夷情”的探访及认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 33(2).

[7]杨国桢.林则徐对西方知识的探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