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西厢记》中老夫人传统赖婚理由反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西厢记》中老夫人传统赖婚理由反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王实甫《西厢记》自传世以来,被受世人关注,原因在于,其笔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老夫人形象便是如此。而对于莺莺和张生的婚事三许三赖,是长久以来老夫人被看成反面人物的一个重要原因。传统观念认为这是由于她根深蒂固的门第观念、为维护相国家谱等,而笔者却认为这些理由并不成立。

关键词:老夫人;赖婚理由

通常将老夫人看成封建卫道者的理由归为如下四点,接下来将一一反驳这些理由。

一、出于门第观念,要求门当户对

我们可以通过张生、莺莺和郑恒三个人的对比探究。崔莺莺的门第高贵,是已故相国之女。再来看张生的家世:“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后一年丧母。”[1]张生的父亲为礼部尚书,与崔家的官职相当,只是因为父母早逝,落得“书剑飘寒,功名未遂,游于四方。[1]”而如今莺莺也是家道中落,“至亲只剩三四口儿”[1],这样看来莺莺和张生并没有门不当户不对。再来看下郑恒的家世背景:“自家姓郑,名恒,字伯长。先人拜礼部尚书,不幸早丧,后数年,又丧母。[1]”这样看来郑恒和张生家世相当,同样是父母双亡,父亲都是尚书,除了郑恒是老夫人的亲侄子,家族名望可能比张生高些,自小便与莺莺定亲外,其他家世背景都与张生相当。

“正是由于她痛感门前冷落、处境凄苦,所以就特别需要通过女儿的婚姻关系来维持门第,复兴家业;而与郑恒已经结成的联姻,就最适合她这一切需要。―因为这个郑恒不仅是尚书之子,而且是老夫人之侄,门当户对,亲上加亲。”[2]这是段启明先生的观点,对这个观点我有疑问。如果说郑恒与莺莺的联姻是老夫人为复兴家业作出的选择,在崔府门庭冷落之时,郑恒和莺莺已经有婚约,而且并未见郑恒对崔家作出多大贡献,所以郑恒和莺莺真正结婚对崔家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孙飞虎围普救寺时,我们知道老夫人是有门第观念,但当时老夫人并不知道张生有计可施,而且老夫人在“寺警”后的“请宴”上并未说明是因为张生与莺莺门不当户不对。如果老夫人是一味追求门当户对,也不会在张生与郑恒中选择张生了。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知,老夫人赖婚并不仅仅是因为门第观念。

二、为维护相国家谱

在孙飞虎围普救寺时,老夫人曾说:“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怎舍得你献与贼汉?却不辱没了家谱![1]”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相国家谱不容有犯法之男,再婚之女,而张生并不是“犯法之男”。正是因怕辱没了相国家谱,老夫人才会在普救寺之难中许退贼者妻之。因此在张生与莺莺多次私会,并且在成为事实婚姻之后,老夫人被迫答应莺莺与张生的婚事,“待经官呵,玷辱家门,罢罢,俺家无犯法之男,再婚之女,与了这厮罢。[2]”不但相国家谱不是崔张结合的绊脚石,相反,却是促成的因素。因此,老夫人赖婚并不是为了维护相国家谱。

三、不招白衣女婿

第四本第二折中老夫人以不招白衣女婿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不招白衣女婿,难道郑恒就不是白衣女婿?“郑恒比张珙差得远而只是个白衣衙内。”[3]第五本第三折中称郑恒只是个小人浊民,并无一官半职。尽管,在第五本第三折中,郑恒当着红娘的面吹嘘自己为“仁者能仁,身里出身的根脚”,而且毒骂张生是“穷酸饿醋”,红娘当即反驳“卖弄你的仁者能仁,倚仗你身里出身;至如你官上加官,也不合亲上加亲。又不曾执羔雁邀媒,献币帛问肯。”[1]红娘这番评论入目三分,可见郑恒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因此老夫人“逼试”并不是因为不招白衣女婿,不然她也不在悔婚后又将莺莺许给郑恒。

四、唐代门阀制度

唐代门阀观念,五大大姓人家女儿不入非大姓人家。由于初唐中唐都因袭魏晋以来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习惯,崔、卢、李、郑、王门女,是不入寻常百姓家的。但纵观整剧,并未提到半点与此相关的信息,有的只是老夫人要求相国家谱,门当户对的借口,而对“崔卢李郑王”耻与他姓为婚的事只字未提。

如果这真是老夫人真正赖婚的理由,老夫人大可多次提起,这也完全可以堵住张生的嘴,使得张生和莺莺没有半点的可能。而且,如果说这是老夫人赖婚的理由,那么处于门阀制度十分森严的唐代的元稹,为何将《西厢记》的原型《莺莺传》的结局处理成非五大望族的张生,抛弃了令世人高攀不上的名门望族崔莺莺,而处在门阀制度已没有多大影响力的元代的王实甫,却要以老夫人为代表来抨击唐代的门阀观念?因此抨击唐代门阀制度也不可能是《西厢记》潜在的思想价值。所以老夫人赖婚的理由是因为门阀制度便有些站不住脚。

通过对以上四点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老夫人并不是一个彻底的封建卫道者,不然按照封建礼教规定“饿死事小,失节事大”[4],那么未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与张生私合的崔莺莺不应该被打死或者与其断绝母女关系吗?“烈女不侍二夫[5]”,为何老夫人要将已与张生私合的女儿又重新许给亲侄儿呢?古代尤为重“贞洁”二字,这又岂是能瞒得住的事情呢?如若日后发现莺莺婚前不忠,那不照样是辱没家门吗?“聘者为妻,奔者为妾”,那为什么老夫人听说张生要让莺莺为次妻时立马回绝,决不让莺莺嫁与张生,而又为何让与张生有了事实婚姻的莺莺许与郑恒呢?由此可见,老夫人赖婚的理由并不仅仅只是传统论述的四点原因,更切合的理由还有待贤者探究。

参考文献:

[1](元)王实甫著.张燕校注.《西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蒋星煜.《西厢记》考证[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董每戡.五大名剧论[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孙晓著.中国婚姻史[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5]欧崇敬著.当代中国思想史论,中国哲学史当代卷,致知学术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