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皤滩,尘封的“盐路明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皤滩,尘封的“盐路明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徜徉在这条寂静的古街上,听着行路人在鹅卵石上行走时所发出的声音,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许久以前的另一个世界。一栋栋如老朽般的老屋,一个个沧桑古朴的店铺,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簇簇依附苍瓦上的青苔黄草,以及灰墙上那些模糊不清的某某店某某铺字迹,属于古街的那段历史和文化,就这样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建筑本身的永恒和冷漠,却是夹杂在人生的热望之中,在人的心里铭刻下莫名的情绪。那些端坐于家门口的老人,眼神有着令人见之心惊的味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生的依恋怎能抵挡住岁月的冲刷呢?

浙江省中部,距仙居县城22公里处有一个河谷平原,在鹅卵石堆积的河滩上,朱姆溪、万竹溪、九都坑溪、黄榆坑溪四条溪流同地汇入永安溪,五溪交汇之处,便是皤滩。

皤滩原意为“白滩”,得名于河滩上遍布的白色鹅卵石。自唐宋以来,皤滩就是台州西部的重要集镇,从海门(今椒江)向西经由皤滩翻过苍岭就可以通向金华衢州、江西、湖南、湖北等华中腹地,于是皤滩水埠头顺理成章地成为永安溪上游的一大商埠,在商贾往来交易,舟车交替过往中逐渐成为盐、布匹、山货等物资的集散地。明清两朝最兴旺时,溪面日停靠商船近500艘!在挨挨挤挤的商埠、华宅间,嵌满了茶楼、酒肆、当铺、书场、赌场、妓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在皤滩经商的商贾们积累了巨额财富,一座繁盛的集镇便在迤逦的永安溪畔迅速崛起。“龙舞九曲穿皤滩,人共溪声到小堂”这一诗句,是皤滩古镇作为古时繁华水埠码头的真实写照。世事难料,人总有走的时候,茶总有凉的时候,自民国初期起,由于公路、铁路的兴起,水路运输逐渐衰落,古街也随着萧条起来,特别是1937年浙赣铁路通车后,盐路失去了原有的价值,皤滩古镇留下来的是繁华过后的没落,纸醉金迷后的消沉。

找了个当地人做向导,我们一行五人从古街的西面进入皤滩。街面大都是用附近溪中的大块天然鹅卵石铺砌并镶嵌成各种图案。街面宽约3.5米,在冬日暖阳下,石块泛着淡淡的光晕,一层一层荡漾开,恰似龙鳞闪闪发光。由于整个皤滩古街顺着多变的河床地势而建,一街九折,蜿蜒出龙的形态,因此,2公里长的皤滩古街也被称为“龙街”。“龙街”萌芽于唐代,发育于宋代,鼎盛于明清时期。但如今,这条“龙”形古街和那些曾经门庭若市的豪门大宅,被岁月无情地抛弃,只有在那些一幢又一幢精美的古建筑中才能看出往日的辉煌与奢侈。整个镇上老屋纵横,街边的药堂当铺、青楼酒肆、名士府邸,虽经千百年的风霜,仍然残存着旧时的模样。

首先来到的就是街口的陈氏祠堂。据介绍,仙居陈氏均为河南颍川派始祖太邱公之第十九世祖陈霸先之兄谈先之后,于晚唐时,迁居本地。正门前一左一右各有座青石雕刻的狮子,造型生动逼真,弓背昂首双双微作互相窥视之态。左侧雄狮右前爪玩弄个绣球,右侧雌狮左前爪抚摸着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子。石狮呈现出典型的南方风格,雕刻精美且灵气十足。祠堂朱漆正门足有寻常三四户人家的宽度,上面敬绘着几乎与门齐高的两座高大彩绘门神,画中人物色彩浓艳,神情不怒而威,须发清晰可见,全副铠甲,衣袂飘扬,仗剑执锐,威风凛凛,不由得让人心存敬畏。双手握锏的就是秦琼,而另一个手持钢鞭的是尉迟恭。祠堂大殿由五开间组成,天井为长方形,两侧为厢,门厅左右为房,雕梁斗拱,自上而下供奉着陈氏先祖的牌位,显得肃穆而庄严。正厅的12根石柱在麒麟花灯式的图案映衬下,凿刻着22条楹联,向人们讲述着陈氏家族的历史和荣耀。据载,单在宋朝陈氏家族就就出现文进士17人,武进士(含状元)5人。

在惊叹陈氏家族重文风之余,大家来到了胡公殿。据说胡公殿是为纪念北宋名臣胡则而建,胡则曾以整治钱荒,政绩显著而名重当朝,更以奏免丁钱,为百姓所爱戴。为官清廉、政绩显著的胡则,曾被赞扬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好官。胡则其实是永康人,但发妻陈思兰是皤滩人,好官总是让后人铭记于心的,所以当地人自豪地说胡公是皤滩的女婿,在皤滩建胡公殿也就顺理成章了。胡公殿初建于南宋时期,后又在明朝万历年间重修,清道光年间再次修缮。所以胡公殿具有宋、明、清三朝的建筑风格。胡公殿自从建造后就一直香火不断,据说很灵验,胡则被当地人称作“胡公大帝”,像神明一样接受着当地人的供奉。现在的胡公殿由三间正殿对着古戏台,两侧厢房对峙,组成四面合围的建筑格局。古戏台前的两根矮石柱顶上雕饰着的两朵莲花,取意为“好戏连台”,另外还有放置灯盏的作用,显得美观又实用。因古时没有扩音器,所以戏台的顶部结构成倒喇叭状,有扩音的功能,在这里,传统的声学完美地演绎着现代的科学。整个戏台有种歌特式的风格,外观高耸,屋脊如塔。据说早些年前在胡公殿的古戏台上经常有各种演出,商客们就在回廊上听听戏喝喝茶好不悠闲。而今每逢节日也有演出,民间艺术“道情”、“莲花落”、“皤滩民谣”等在此得以传承和发扬。

皤滩沿街古建筑以明清时期的“四间封”特色见长,即每三间或四间房屋为一“封”,两端各立一堵防火墙。向导说,皤滩古街建筑内部以粗大原木为柱和梁,降低了着火及垮塌的可能性。皤滩古民居的门有的镶贴水磨砖或用铁(铜)皮包裹,阻止外火从门洞处窜入,保证了封火墙阻火功能的完整性。而在其所设不多的窗孔中,一般都是外小内大且多不设窗框,巧妙地起到了防止火灾相互蔓延的作用。穿行于皤滩古街巷陌之间,不禁会联想到孔明后裔聚居地的诸葛八卦村、永嘉芙蓉古村民居的精巧院落和刘伯温杰作――俞源古村落建筑,因为从这些古民居建筑之中,都透射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建筑防火思想,它们不约而同的精妙消防设计,无不展现中国古人以人为本、居安思危的防灾理念。沿街两面保存传统古建筑1000多间,建筑面积达八万多平方米,古药房、布坊、酒坊、首饰局、妓院等建筑基本保持完好,许多店铺还完整保存石板古柜台和店面匾额招牌。可以说,每个店家都有个老字号的传奇故事。遥想当年鼎盛时间,古街上牌匾林立,旗笙飘扬,是何等的热闹风光。

从古街上我们拐进了一个不大的“花灯展厅”。走进展厅,就像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幻世界。本来并不很大的展厅在灯光的折射下显得迷醉,那些刻着飞禽走兽、风花雪月、美人公子等图案的花灯宛如一件件艺术珍品,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充分体现当地民间艺人的智慧结晶和生活情趣。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鼠偷油”、“老鼠嫁女”,原本丑陋的老鼠在花灯艺人的巧手里是那么的可爱诙谐。更奇的是,整座灯身是没有骨架的,全由用绣花针刺成各种花纹图案的纸片粘贴而成。据介绍,制作花灯最难的是针刺,想想看,花纹图案全部用绣花针一针一针扎出来,上万个针孔要做到平滑不走样是何等的不易?“仙居皤滩花灯”起源于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曾下诏每年进贡十对仙居“皤滩花灯”,曰:“十全十美”。唐之后的宋、元、明、清(至同治)各以十对花灯进贡皇上。明朝万历年间,皤滩民间就有盛大的闹花灯活动,节日灯展成为当地重要的风俗之一。“仙居皤滩花灯”现在已发展到了29个品种,有荔枝灯、宝石灯、龙凤八卦灯等。1996年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博览会金奖、第四届国际艺术博览会金奖等多个大奖,被誉为“中华第一灯”。所以到皤滩来玩,最好关注一下这些无骨花灯,这可是其他地方不可见的艺术佳品。

在“花灯展厅”的对面便是何氏里大学士府的宅院。何氏里,又名大学士府,与江南所有的古民居相仿,何氏里的建筑结构也是前堂后寝,后花园通船埠,宅院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明清时期曾大规模整修,当时所建的范围与格局与现今保存的基本一样,整个宅院由捷报厅、读书房、书库、闺房、厢房、乡射场、鸦片馆、后花园和水埠等组成,是一个大天井套若干个小天井,厢房串闺房,接后花园通船埠的典型江南大地主富绅的居所。在天井另一边与小姐闺楼相对的便是报捷厅。凭借着外面微弱的光线,能看见两面木板墙上,贴满了当时官府衙门为高中举人或进士的主人所报送的官文捷报,共十六张,均为隶书书写。虽然岁月已让这些榜文变得面目全非,但有些文字依稀可辨,其中一张捷报还可以看到进士第四名的字样。

徜徉在这条寂静的古街上,听着行路人在鹅卵石上行走时所发出的声音,感觉自己恍若走进了许久以前的另一个世界。一栋栋如老朽般的老屋,一个个沧桑古朴的店铺,一扇扇吱呀作响的木门,一簇簇依附苍瓦上的青苔黄草,以及灰墙上那些模糊不清的某某店某某铺字迹,属于古街的那段历史和文化,就这样留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在那些岁月风尘中显得斑驳的石板街上,还可见摆放货物用的“石板柜台”,现今还保留着170多个。从这些柜台上,我们似乎还可以嗅出商业的气息,还可以想象当年的喧闹和繁华。街道两边的赌场、钱庄、滋补店、药店等一个接着一个,但现在随着盐路的没落而逐渐沉寂下来了。鹅卵石路的中间部分已被行人与车轴磨出了几道或深或浅的横迹,在光线下会反射着柔和的光,天光之下的黛瓦粉墙就更见其生动了。道路两旁的小水沟里,铺满了浓密厚实的青苔,走着走着,不经意间拐了个弯。

或许越是风月场所,越让人趋之若鹜吧。在小小的皤滩古街,就有这么一个风月场所――春花院。七拐八弯终于寻见,院外的墙上“色赛春花”四个字依稀可辨。踏进春花院,雕栏玉砌犹在,只是美人不再。

迎面大厅里据说是艺妓表演歌舞诗乐的地方,地上鹅卵石做成一颗心和九个铜钱的图案,寓意为“脚踩九连环,方得美人心”。转到中院里就是一间间待客的厢房,这里正是旧时青楼的卖笑之所在。墙上挂满了姑娘的艺名,客人看中哪位姑娘只需翻牌即可。粗看厢房,好似现在娱乐厅的包厢,细数有16间之多。厢房布置得非常典雅、精致,里面还挂着南北朝苏小小、宋朝李师师、明末清初柳如是等才情皆备的一代名妓画像。就在这里,真不知上演过多少逼良为娼的血泪悲剧,也不知演绎过多少才子佳人的风流情史。

建于明清时期的春花院,看看那磨损严重的地板,足可想像当时的喧闹场景了。春花院二楼邻天井处环有一排精致的木栅栏,高约1尺,名叫 “美人靠”。是青楼女子在二楼朝天井处向客人招帕卖笑的依附之物。信步走进后花园,庭院的地面由一个直径一米多的大铜钱造型组成,由九个铜钱排成三列,像一朵盛开的兰花,喻意这里姑娘们都是慧质兰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据说当时的后花园占地近5亩,里面有假山、水池、亭台楼阁、花鸟虫鱼,后花园里种植着美人蕉,还有一棵高大的文旦树,在冬日已变得枯暗。皤滩在鼎盛时期有三家妓院,从中折射出当时皤滩的繁华与奢靡。

出得春花院,继续前行,见一砖雕照壁,为明代牌坊式四砖柱结构,位于古街的下水口,也就是它的东端,属龙尾部分。整个照壁宽8米、高3.5米。照壁上的横梁上有砖雕的龙、凤、麒麟、鹤、鹿、花卉等图案,纹理清晰,刀法精湛,蔚为壮观,一阵微风拂过,照壁上似蒙蒙雨雾,轻盈柔美,极其生动。

古人为什么在街口建照壁而不造牌坊呢?而且,整个皤滩古街呈九折之势,让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奥妙。原来,中国古代讲究风水,皤滩也不例外,皤滩古街遵循了其中的“气说”理论,认为“气”决定着此地的兴衰,它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形”来表现,为了“聚气”而把街道建造得弯弯曲曲,让东西风、南北气入街在九曲迂回中久聚不散,由此带来长久的兴旺发达。造一照壁可“保瑞避邪”,既保住街道的瑞气不外泄,又避免外面的邪气直冲街道,而且可以挡住外火对古街的侵害,古街也更有隐蔽性与安全感。

走在那些用条石砌成的路上,心底不由得多了几分踏实。两边的老房子依地势而建,鳞次栉比。那是一种难以言传的朴拙之美,一种骨子里透出来的浪漫。绕过照壁,穿过新建的街道,就是古镇的下街了。下街模样依稀,只可惜在岁月的洗礼中早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和繁华,偶可在街口看到几只家狗打闹的场景。建筑本身的永恒和冷漠,却是夹杂在人生的热望之中,在人的心里铭刻下莫名的情绪。那些端坐于家门口的老人,眼神有着令人见之心惊的味道,“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人生的依恋怎能抵挡住岁月的冲刷呢?

值得一提的是,在皤滩古街以东1公里处还有个大名鼎鼎的桐江书院。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两度到桐江书院讲学,还把他的儿子送到这儿就读,并留下了“鼎山堂”与“桐江书院”等墨宝,为皤滩古镇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皤滩因盐而盛,因路而衰。走进皤滩老街,就像走进了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品读皤滩神韵,就如同拂拭一段尘封的往事。这是一片历史品位厚重的地方,那幽长的龙形古街,那史诗般的盐路岁月,还有那和这岁月一起慢慢沉寂的人们,无不凸现出人和时光共舞的绚烂。

皤滩旅游提示:

皤滩景区包括龙形古街、桐江书院、枫树桥村(三透九门堂)等景点,可安排周末游(宿一夜)。如与近邻景区神仙居(与皤滩车距半小时)或临海古长城(与皤滩车距1小时)结合游玩,将更尽兴。

龙形古街与桐江书院实行联票,票价35元(以实际执行的为准)。

从杭州方向出发的可从杭金衢高速转到金丽温高速,缙云路口下,然后35省道到皤滩,全程约3个小时。

当地的特色饮食有苦槠豆腐、炸白鱼(当地溪鱼)、油泡番薯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