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漫溯课堂深处 领略生成美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日,我到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参加了区局组织的校长、主任展示课教学活动,开设了一节课题为《蓝蓝的威尼斯》的公开课。那一节课堂中出现的意外变数,引起了我对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思考,使我进一步明确了高效课堂的真正内涵。
对于这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我还是相当重视的。其一,这面对全区教师开放;其二,自己又是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更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同时,我参加这次活动的底气也很足。其一,相信自己的教学能力;其二,是到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借班上课,学生的素质较高,师生互动环节应该很顺畅。
基于此,我选择了八年级第三单元的有一定学习难度的《蓝蓝的威尼斯》一课。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学生对此类文章接触不多,且尚未系统学习过,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尚不甚了解。在这种特定的学情下,要打造出高效的课堂,以期使听课的师生有所收获,选定好一个恰当的教学目标显得尤为重要。
经过对教材的深度分析,根据第三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我最终决定将揣摩、赏析课文优美的语言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而对游记散文的文体特点加以淡化。如此一来,课堂教学的思路就显得非常清晰。同时,作为一篇文质优美的游记散文,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进入到文本中?这又是上好这一节课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明确了教学重点和需解决的问题后,我精心进行了备课。选择了多幅威尼斯的风光图,来激发学生积极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取了四幅图片,将整节课的教学环节连缀成一个整体。在突破揣摩赏析文本优美语言这一重点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授之以渔。先出示赏析语言的示例格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探讨,使之掌握赏析优美语言的方法、技巧。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主动去赏析文中优美的语言,体验成功的快乐。
根据展示课活动安排,我是下午第一节课借班上课。结合下午第一节课的学生的精神状态,我利用课前时间配乐播放威尼斯的风光图片,以使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教学的情景中。
正式上课后,我就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营造出热烈、活跃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的思维能迅速得到激发,主动融入到预设的课堂情景中。然后我引导学生圈划出表明作者行踪变化的词句,体会游记散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组织材料、安排文章结构的妙处。
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不少学生竟然找不出文中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在接连提问了几个学生后,课堂陷入了僵局,这严重偏离了我预设的课堂环节。
怎么办?如何打破这一僵局?能不能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使课堂教学按照我预设的轨道运行?我在讲台上紧张地思考着,片刻之后,我决定宁可这节课上砸了,也不能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一定要想办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能够主动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否则这节课的效果将难以想象。
鉴于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特点理解不深,难以准确把握行踪的变化,我决定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设置台阶,让学生沿着台阶而上。我就以自己为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来掌握行踪变化的特点。我从杭集中学出发,乘车来到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参加教研活动。我的行踪变化是由杭集中学到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那么文中作者的行踪又是怎样的呢?学生在老师引导的基础上加以讨论,很快明确了作者的行踪变化。
在解决了作者行踪变化的问题后,课堂气氛立即轻松了许多,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起来。我乘势又出示了“作者行踪不同,欣赏到的威尼斯美景各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纷纷讨论起来,在文中进行了圈c勾画,很快得出了作者行踪不同,欣赏的美景也不同这个结论。到此,游记散文中移步换景写作特点的难题迎刃而解。
在学生理解了移步换景写法的基础上,我及时出示了有代表性的四幅威尼斯的风光图,引导学生分组研讨描写每一处画面的文字,让学生结合出示的赏析语言的范例,尝试从修辞手法的角度来赏析语言,体味领悟本文语言的妙处,引导学生进入语言赏析的环节中。
但意想不到的情况又出现了。学生讨论时,一个个表现得很茫然,不知如何赏析这些优美的画面。怎么办?绝不能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于是我就再一次用设置台阶化解难度的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自己探究解决。
我先让学生朗读找出的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段落文字,接着选择第一幅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来设置以下的问题: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其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在什么情境下使用这个比喻的?目的又是什么?这些层层推进的问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起了学生探究解答的兴趣。应该说这个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很高,阅读能力较强,只要引导得当,问题就会很快解决。果不其然,不少学生都能举一反三,很快掌握了其它三幅画面的赏析方法,甚至有几个学生竟能将语言赏析的规范答题格式一并展示出来了。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也赢得了听课教师的一片赞许。最后我又出示了朱自清老先生的游记散文《威尼斯》,引导学生从移步换景和运用修辞写景的角度进行比较阅读,以检测反馈学习的效果。
一堂精心预设的教学展示课结束了,我感受颇多。那节课由于注重了对文本的解读、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阅读能力的拓展,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受到了听课师生的好评,但我还是不太满意。课堂上出现的僵局引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对学情分析不够,原先总认为学生思维会很活跃,其实不然。课上反应不迅速,气氛沉闷,不会主动地思考问题,师生互动很困难,以致教者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草草完成,让人甚是遗憾。在备课时,我怎么就没有想到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如此不了解。备课的思路似乎早已被什么东西限制在某一个熟悉的轨道上,这个东西也许就是自己丰富的“经验”,认为《蓝蓝的威尼斯》一课位于这个游记单元的最后一课,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特点应该早已掌握了。殊不知,这是一节为了展示课活动而随机抽取的课,并没有按照学校正常的教学进度进行,学生还没有系统地接触游记散文,仅靠课前的一点预习是远远不够的。课堂上出现的第一次僵局也就在所难免了。想到此,我似有所悟,在文本、教法、学法以及学情等备课诸要素中,学情应为第一要素。忽视了学情的课堂预设,肯定是不成功的预设。
其次,我反思了上课过程中课堂陷入僵局和走出僵局的过程。第一次陷入僵局是由于学生对作者行踪的把握认识不清而导致的,第二次陷入僵局是由于学生对所出示的问题感到无从解答而导致的。陷入僵局的原因主要是我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出现了偏差。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在同仁面前展示我教学的水平,课前预设完全从师本的角度出发,而没有从生本来考虑。可以想象,如果当时按照预设的程序教学,在出现僵局时将答案直接灌输给学生,其课堂效益将会多么低下。后来我之所以能连续走出课堂的僵局,正是因为我及时调整了教学策略,从生本的角度出发,从一切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角度出发,主动应变,设置_阶,化解难度,巧妙地化解了课堂危机。为此,我在心中再次确立了课堂问题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易操作,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千万不能大而空这一观点。
最后,我又就“假如让我重上这节课”进行了假设。我会针对学生对游记散文零经验的学情和《蓝蓝的威尼斯》的文本特点,精心设计一种读写结合的课型。在指导学生掌握了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后,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以一名从外地来学校的参观者的身份,模仿课文的写法,写一篇游记散文来介绍学校。这样,课上所学的知识就得到了巩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将赏析文本优美语言的教学目标设计成“如何使自己所写的文章出彩”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修改自己的习作,如此,本节课的教学就显得中心突出,不蔓不枝,预设与生成共舞。课堂效益何愁不高?
想到此,我不再为展示课的不足而耿耿于怀了。释然之余,我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反思,不断改进,我的高效课堂教学观进一步清晰、明朗起来。我觉得一节高效的课应该循于道、成于生。所谓循于道,是指课堂教学必须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学科教学的特点,无论什么样的课堂教学的活动形式都不可偏离这个方向;所谓成于生,是指课堂教学一定要从学情出发,要以让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和丰富情感为目的开展活动。
且教且思考,且思且实践。在日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践行循于道、成于生的课堂教学观,课堂效益有了明显提高。本学期我遵循循于道、成于生的课堂教学观开设了一节教学示范课,课题是梁启超老先生写的《敬业与乐业》。
这是一篇议论文,且位于议论文单元的第二篇。学生对议论文掌握的情况与上次学生对游记散文掌握的情况相似,知识储备并不充足,为此,我吸取了上次展示课的教训,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情两方面入手进行了精心的备课。我把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和理解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又将下一篇议论文《多一些宽容》提上来先教,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又由于学生的基础较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就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文本,以问题为导向,并将问题设置成几个梯度,努力使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就能解答。同时,我又非常重视规范答题,既要让学生会说,更要让学生会规范答题,以切实提高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无止境,教无定法。课堂教学中不断生成的内容,促使我们不断探究课堂的简约高效。漫溯课堂深处,方能领略课堂生成美景,方能尽享教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