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夏日养生一二三,做到便是“铁罗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夏日养生一二三,做到便是“铁罗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专家简介

冯明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中国气功学会常务理事,第四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成员,山西省医师协会中医分会副会长,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文化建设与科学普及专家。

医疗专长:擅长各类发热、感冒、失眠多梦、咳嗽气喘、消化不良、汗出异常等疾病的诊治。

专家门诊:周二、周五上午

春暖花开的季节渐渐远去,盛夏炎暑正逼近。门诊以发热、汗出、神疲乏力、头晕等症状前来就诊的患者纷至沓来。民间俗语“过得七月半便是罗汉”,那该如何度过这炎热的季节?我的建议是:祛暑还要补气,防热不忘防寒,还要适当出汗。

一、祛暑还要补气,才能对抗暑邪

中医认为,夏天的主要致病病因是暑邪,在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中最为酷戾、致病力很强,所谓“不拘表里,不以渐次,不论脏腑”,侵入人体后首先耗气伤津,挥霍人体的津气。中医有“壮火食气”的说法,意思是亢盛的暑热火气可以消耗人体的元气。伤暑最常见的表现是精神疲乏、少气无力、口渴。而且暑热炽盛,常见发热;暑热蒸迫津液外泄,加上暑伤元气,使气不能固摄津液,故汗出较多。

人体内抗衡暑邪的正气主要是元气,其他所谓的心气、肺气、胃气等脏腑之气都是元气的分支。元气又称“原气”“真气”,来源于肾所藏的精气,受之于父母,又依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而壮大。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激发和温煦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所以,元气不仅有“与谷气并而充身”的作用,更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机体的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旺盛,机体的素质强健而少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或因久病耗损,则可致元气生成不足或损耗太过,形成元气虚衰,脏腑机能低下,产生种种病变。因此,夏季不仅要及时喝水补充津液,更要适当补充元气。尤其是年老体衰、体弱多病、工作繁重者,易伤津耗气者如教师、记者、重体力劳动者,以及产妇、先天不足的儿童等。

有人会问,如果不注意补气有何后果?中医认为暑邪伤人有“三部曲”:第一步,暑入阳明、里热炽盛;第二步,伤津耗气使气阴两伤;第三步,津、气耗伤殆尽,此时有休克的危险,甚至性命攸关。从临床实践看,平素元气不足、气阴两亏的人最容易中暑。中医还认为元气不足时,无力祛除暑邪,使其潜伏在体内,到了秋冬季节再发感冒以及类似疟疾之类病症。

补充元气首选人参,因为“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但一般认为人参偏于温燥、容易上火,所以可多选择偏凉的西洋参,其次是太子参、党参。一般剂量10~20克,开水泡代茶饮即可。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当配麦冬、枸杞以生津养阴,配金银花、、竹叶以祛暑,配扁豆花、厚朴花以化湿。

二、防热不忘防寒,为秋冬御寒做准备

暑热炎炎,防暑热是自然,许多措施众人皆知,如开空调、喝凉茶、游泳、旅游避暑等等。但中医认为,暑热病邪还有一个特性是容易兼湿夹寒,尤其身处江南水乡,头重闷、身困重、胸闷胃脘不舒、不欲饮食尤其肉食等都是表现。

然而,夏季门诊中真正属于夏天热射病、日射病的患者较少,反而常见因贪冷喜凉引起感冒、胃肠炎。有些北方朋友去南方出差就抱怨:外面近四十摄氏度,室内开空调才十几摄氏度,温差太大。身体好的、调节能力强的人还好,老年体弱、调节能力差的人不病才怪。

谁都知道“冬吃萝卜夏吃姜”的谚语,但还是有不少人夏季恣食生冷,甚至非冰镇饮料、啤酒不喝。为了祛暑,内外夹攻,暑气或暂时退了,但人体的阳气(“人体国”的“太阳”)也被克伐削弱了不少。《黄帝内经》讲“春夏养阳”,主要是为了秋冬有足够的阳气抵御寒冷。“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同样的道理,夏不惜阳,秋冬必病寒。过低的空调温度削弱了人体肺卫的阳气,冰镇饮料削弱了脾胃的阳气。阳气不足,拿什么抵御秋冬的寒邪?人体最适宜的温度是25℃,因此,空调温度不能低于25℃,最好少喝冰镇饮料,以免助湿生寒。

三、还要适当出汗,享受大自然的“桑拿”

初夏时节,适当热一热,出几身“臭汗”没关系。须知出汗是人体主动适应自然界变化的方式,春夏是阳气发泄的季节,如果今年夏天谁还没有出几身“臭汗”,那他的夏天算白过了。

不轻易开空调、出几身汗,可以让体内秋冬沉积下来的伏寒、伏热、伏湿、伏毒等邪气都随汗液排泄,秋冬就会少发病。尤其是平时有咳喘、过敏性鼻炎、胃病、腰腿疼病、痛经的人,以及终日在高楼大厦里不见阳光的白领们。沉寒可随汗出,伏热可随汗出,积湿可随汗出,蕴毒可随汗出,在大自然里“蒸桑拿”,何乐而不为?各地中医院每年如火如荼开展的三伏穴位贴敷,依据的也是这个道理。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凡事有度。所以这里所说的出汗,一般以微微出汗为佳,适宜于初夏时节,根据个人具体情况掌握时间。不要以为淋漓大汗更祛邪,那样容易伤津耗气,过犹不及。平时表虚自汗、心虚自汗、产后自汗、阴虚盗汗的汗证患者,以及年老体弱多病、元气阴津都不足的人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