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探《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的“数词语法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探《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的“数词语法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语法化世界词库》一书总结了数百条语法化路径,以此揭示不同文化背后人类行为模式的共性。文章主要从汉语角度就《语法化世界词库》一书中总结的数词“one、two、three”的语法化路径进行讨论,广泛搜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有关数词语法化的语例,来检验汉语数词是否有符合人类语言演变的特征。通过各种语料表明,汉语中的词语法化有符合人类语言演变的共性特性,而作为分析型语言的汉语也有其自身的类型特征。

关键词:语法化的世界词库 数词 汉语 语法化

一、引言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一书中征引了来自500多种语言的数据,用它们来佐证书中收录的400多条语法范畴演变的过程,总结出了数百条语法化路径。此书的主要意旨是,通过搜集数据来揭示不同文化背后人类行为模式的共性。近年来,语法化研究揭示出大量具有跨语言有效性的语法化模式和语法化路径,显示出人类语言的语法化演变具有强烈的共性特征。对于人类语言的语法化路径呈现出强烈的共性特征的原因,Joah Bybee解释为“这些语法化路径的‘输入端’是跨语言相同的,语法化机制是跨语言共有的,而且语法化演变的方向是不可逆的。”比如,世界上的很多语言都用空间概念表达时间概念,用具体概念表达空间关系(如:身体部位名词“背”用来表达空间概念“在……后面”),用动作动词或位移动词来表达事件情状等。

在《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有关数词语法化只总结出了“one、two、three”这三个数词的语法化路径。在这三个数词的语法化路径中,通过分析整理已有的文献资料和部分文学作品以及查阅词典等途径,发现汉语中的数词有符合世界数词语法化路径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原因在于,当代语法化理论主要是基于对印欧语、非洲语言等非分析性语言的观察和研究建立起来的,而汉语作为分析性语言与上述语言在结构上有所区别。

二、《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的语法化理论

(一)语法化概念

语法化概念由西方学者Millet于1912年首先使用,他认为,“语法化是指词语演变为附着词素,随着词素变为词缀,最后演变为不能再进一步细分的语素”。《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所采用的语法化定义主要是受到Meilet的影响,将其定义为“语法化既包含从词汇形式到语法形式的演变过程,也包含某个语法形式的语法功能向更虚的语法功能发展的过程。”

早在中国元朝,周伯琦就在《六书正伪》中提到“大抵古人制字,皆从事物上起,今之虚字,皆古之实字”。但是“虚化”与“语法化”概念又有所不同。“语法化关注的是一个语义单位或语用单位如何实现为特定的语法形式。虚化着眼的是词义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如词义抽象化、泛化、弱化以致完全消失。”(吴福祥,2002)

(二)语法化机制

该书对于语法化机制的概括包括如下4点:

1.去语义化(或语义漂白)――(语素的)意义内容的丧失;

2.扩展(或语境泛化)――(语素)推广到新的语境;

3.去范畴化――语法化了的词汇形式(或其他语法化度较低的形式)逐渐丧失原有的形态句法属性;

4.销蚀(或语音缩减)――语音实体的磨损。

(三)语法化的单向性

所谓语法化的单向性,主要是指语法化反映了语言的发展经历了“实词性成分>虚词性成分”或“虚词性成分>语法性更强的虚词性成分”的过程,因而是单向的。相反的方向,虚词实化,不能说没有,但极为罕见。“发现例外情况的学者们也不否认,遵循单向性原则的情况占绝大多数,例外相对来说只是一小部分。而且例外多数是可以解释的:例外的背后往往有其他演变力量在起作用。”①

三、汉语角度下的数词语法化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有关数词只概括出了“one、two、three”三个数词的语法化路径,重点列举了跨语言普遍存在的数词语法化路径,强调数词演变规则具有语言共性的假设。下面就这三个数词从汉语角度分别进行描述,考察汉语数词的语法化是否具有人类思维上的共性。

(一)“one”的语法化路径

汉语中的数词“一”非常灵活,处于各种表达的需要或者在某种固定说法里,往往不表示本身的具体数目的实指意义,有的甚至不表示数量。在《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有关“一”有如下几条语法化路径,在汉语中有所体现:

1.“一”(数词)>不定代词

《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在附注一栏的例子:

上古汉语(解惠全、崔永琳、郑天一,2008:863)

(1)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荀子・劝学》)(有的)

(2)七年之中,一与一夺,二三孰甚焉?(《左传・成公八年》)(有时)

在古代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例能佐证这一语法化路径。如:

(3)疆场之邑,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左传・昭元年》)

(4)一臧一否,其谁能常之。(《左传・五年》)

(5)泉一见一否为。井一有水一无水为酢#ā抖雅》)

以上几例中的“一”均为不定代词“有时”之义。

(6)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庄子・帝王》)

(7)五谷生地,一丰一耗;谷粜在市,一贵一贱。(《论衡・治期》)

以上几例中的“一”均为不定代词“有的”之义。

2.“一”(数词)>“同样”

在各类语言中,“一”语法化为“同样”之义均为副词,而在汉语中,却语法化为形容词“一样”。《语法化的世界词库》中在附注一栏的例句:

(7)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吕氏春秋・察今》)(一样)

在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例来支撑这一语法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