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文言实词与成语的联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语文教学中巧用文言实词与成语的联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初中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但许多学生则感到文言文晦涩难懂,学起来枯燥乏味,视文言文学习为畏途。分析其中的原因,其重要的一点是文言实词掌握太少,而文言文中的大部分实词又是古今义差别甚远,有时还会出现一些生冷的实词,学生学习的难度就更大了;其次,不少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怕有闪失,多是照搬教学参考资料,不敢进行触类旁通,常常忽略课堂艺术,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更难提起兴趣。因此,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成语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能简练地概括复杂的意思,真是言简意赅,意蕴无穷。然而现实生活中人们掌握的成语太有限了,人们往往因为不懂一些成语的意思,而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在电视里,书籍中也会出现错用成语、成语中出现错别字的现象。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总认为成语的积累是一件很艰难的事,其实并不然,成语的组成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对于我们教师,除了教育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之外,还要教学生学会解释成语的一些方法,这才能让学生受益终身。

在教学中,我发现现代汉语中的成语,他脱胎于古典文献,成语与古文的文言实词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是学生学习古文的一座极佳的沟通桥梁。因此,我们教师可巧妙运用二者的联系,把未知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已知知识的基础之上,以有知带动无知,化难为易,触类旁通,突破古文教学或成语教学时的难点,更为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在真正意义上达成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巧用熟知成语,掌握文言词义

现代汉语中,相当多的成语来源于古典文献,成语中的一些实词的意义和用法保留了古代汉语的特点。我们教师在教学文言实词时,如果结合学生所熟知的成语,就能温故而知新,加深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与记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试看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口技》)

2.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岳阳楼记》)

3.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4.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送东阳马生序》)

5.投诸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如果把这些词语抽出来单独讲解,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难以接受;如果与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联系起来,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讲“走”,就联系成语“奔走相告”、“走马观花”,义为“跑”;讲“薄”,就联系成语“日薄西山”,义为“迫近”;讲“汤”,就联系成语“赴汤蹈火”,义为“热水”;讲“假”,就联系成语“狐假虎威”,义为“借”;讲“诸”,就联系成语“付诸东流”,义为“之于”,这里是兼词,上文两个“诸”义相同。又如:

6.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

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8.其岸势犬牙差互。(《小石潭记》)

9.凄神寒骨,悄创幽邃,寂寥无人。(《小石潭记》)

10.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上面句子中的加点词的用法也都能在一些成语中找到影子。如讲“被”,就联系成语“披坚执锐”,这里是通假字,同“披”;讲“毛”,就联系成语“不毛之地”,“不”字后名词活用为动词,义为“长草木”;讲“犬牙”,就联系成语“狼吞虎咽”、“风餐露宿”,是名词在动词前用作状语,义为“像狗的牙齿一样”;讲“凄”、“寒”,就联系成语“息事宁人”,这里采用了使动用法,意为“使……凄”、“使……寒”;讲“出”、“入”,就联系成语“入不敷出”,这里是动词活用为名词,意思分别为“出产的东西”、“收入”。

通过例举和解析成语的方法让我们掌握并积累文言实词的含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以简驭繁,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夯实古文基础,提升成语水平

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都要重视对古汉语的学习,古汉语里有许多优秀的诗歌和文章,它们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有许多实词是有生命力的,这些有生命力的实词解释和成语的解释往往是一致的。

如:“安之若素”的“素”怎么解释呢?其实我们曾在初中语文课文《活板》中学过:“有奇字素无备者”的“素”解释为“平素,平时”,与“安然若素”的“素”同义。又如:“置若罔闻”的“罔”作何解释呢?古文学得扎实的学生一看就知道,《核舟记》中有一句话“罔不因势象形”的“罔”解释为“无,没有”,两者意思一样。还有,《出师表》中的“陟罚臧否”中的“否”和“否极泰来”的“否”同义,都解释为“坏p恶”。

由此可见,认真学习好课内文言文,对正确理解成语的意思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细心钻研教材、挖掘教学素材,把课内文言文讲透讲实,以课内养课外,上出生动而充满魅力的古文课。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学得非常扎实,注重积累,最终形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最后,我们教师和学生一方面应该做生活的有心人,多学习,多积累,另一方面还应该不断地探索成语解释与学习文言实词的其他方法和规律,两者结合,才能掌握更多的成语,才能更好的学习文言文,运用起来才会更加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