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个人的毕业照”折射了什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 张小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最早看到“一个人的毕业照”时似乎是三年前,当确认这不是新闻炒作而是铁定的事实时,顿觉胸口被猛击一拳,有说不出的难受。这样的窘况和尴尬如果不扭转、不采取积极措施,几年后,就会出现该专业解散和绝迹的悲剧。“一个人的毕业照”,是高校招生以就业为导向极致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对人才需求取向功利化、短视化的曲折反映。诚然,大学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确实要考虑市场需求,如果不及时调整各专业招生人数,势必会造成热门专业人才缺少和冷门专业人才过剩,增加就业压力,影响学子前程。但如果大学过分以市场需求为招生人数指挥棒,以就业前景良否、培养成本多寡为人才培养“方向盘”,可能会滑入利益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盛行的泥潭,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熏陶出的学生,其价值观难免不带上“一切向钱看”的色彩。大学既惊呼社会利己主义盛行,又无形中助长这种世风;既谆谆教诲学子要有家国情怀、民族担当,又在现实中无奈秉持着追本逐利、扶强抑弱的办学理念。大学,不光要让培养的人才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还要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引导他们投身富有价值的事业。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从2008年创立至今,每年都只有一个毕业生,至今已是“六代单传”。对于出现这种特别的“一个人的毕业照”现象,还是应该辩证地看:既不可简单地拍手叫好、草率复制,也不能轻易地加以否定、一味棒杀,而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对策。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的进程中,为了提高办学效益、满足更多人求学深造的需求,扩大招生是大势所趋,并且在人才奇缺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那时,一个班、一个专业,学生众多、甚至人满为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单纯从办学的经济效益这个指标来看,用较小的投入培养了较多的学生,是十分合算的。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随之而来的将是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精准化和小众化。在满足社会对人才一般性需求的同时,逐步重视有针对性的、量身定做式的精细化培养,会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这也是社会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入的一个标志。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精细化、小众化培养的前提是科学把握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地预测和分析社会的需求,需要有科学的决策,既不能搞“长官”意志,也不能想当然。
@ 韩宝志(天津大学档案馆馆长):
“一个人的毕业照”走红:一方面,是毕业之际,学子们各种有创意的网络毕业照中,这张反差最大;另一方面,这也是公众对一个人能对自己理想坚守的一种敬佩。其实,能一个人读完这样的专业,既需要学生的坚守,还应该感谢学校的坚守,对学生的爱护,对学生理想的守护。因为,这样的课上起来“成本”太高。但分析一下,学生们的兴趣,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但最后却只有一个人坚持自己的兴趣,上了一个“冷门”学科,不能不说,这与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对物质利益追求胜过兴趣爱好的现象有关。一个人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才会乐之、好之,才会不知疲倦,有所成就。我们应认真分析背后的原因,继续深化教育改革,让不同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有尊严地生活,让学生们能够追随自己的兴趣发展。
@ 蓝晓霞(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日,北大古生物学专业毕业生薛逸凡“一个人的毕业照”再度“刷屏”网络。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除了延续传统之外,大多因循社会发展趋势,根据市场变化有所调整。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些冷门专业的坚守,即便只招收一人也坚持做学问的本真,在冷僻专业里“为往圣继绝学”,培育人才贵在精而不求多。另一方面,也看到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遭遇就业寒流。所有专业人才都是社会需要的,随着时展在一定时期内的需求也有所侧重,但如果缺乏长远发展规划,追赶热门一哄而上进行扩招,必然会埋下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隐患,也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个人而言,报考热门专业是在情理之中,也是个人选择,但高校应该有更加长远而持续的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既不忘探索真理、仰望星空;又懂得与时俱进、脚踏实地,有坚守、有传承,抓机遇、求创新;如此,才能破解专业人才培养的尴尬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