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联结思维:实现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联结思维:实现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算术”,初中数学研究的重点是“代数”,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思想准备的两方面,从“算术思维”成功过渡到“代数思维”。具体而言,它是实现两个“转向”: 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的探讨”,从“对数的思考”转向“对符号的思考”。

【关键词】算术思维 ;“代数思维”;联结 ;中小学数学知识的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3-0031-02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主要是“算术”,初中数学研究的重点是“代数”,因此,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积极帮助学生做好知识和思想两方面的准备,从“算术思维”成功过渡到“代数思维”。具体而言,它是实现两个“转向”: 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的探讨”,从“对数的思考”转向“对符号的思考”。相同领域的数学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仔细研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发现,小学第二学段中“式与方程”的学习,标志着“代数”的萌芽,学生的数学学习从“对数量的理解”开始转向“对关系的探讨”――这部分知识是第三W段即初中代数知识的基础。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站在整个数学学习乃至学生终身学习的高度,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数学教学,明确所教内容的后续延伸,把握中小学知识的过渡和衔接,为中学数学教学铺路架桥。

一、知识准备:从“对数量的理解”转向“对关系的探讨”

1. 用字母表示数:从“数”到“式”的过渡和衔接

研究具体的、确定的、特殊的数,发展到研究一般的、抽象的、不定的字母和数学思想上的一次重要飞跃,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根本转变。从“数”到“式”,其过渡的衔接环节是“用字母表示数”,也是学习数学符号的重要一步,很多学生会遇到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充分挖掘知识内容,注重延伸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

(1)注重在具体情境中的体验。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要凸显情境的教育价值,选取有利于揭示概念本质的素材,先让学生根据典型数量关系用算式表示问题的结果,再通过改变具体数量,抽象出用字母表示数,写出相应的含有字母的式子。依托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在学习抽象的代数知识时就会感到言之有物,从而逐步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从“算术层面”上升至“代数层面”。

(2)突出经历符号化的过程。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不是字母代替文字的过程,而是具体数量符号化的过程。在教学中,应注重引领学生经历“具体事物――个性化地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形式化的过程,深刻理解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意义,充分体验到用字母表示数的优势与作用,初步感受简单数学模型的构建。

(3)适度提升概念的抽象水平。在“用字母表示数”的学习中,学生往往会把字母当作具体对象,而不会把字母看作变量。因此,从变化的角度考察数量之间的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这种关系,是教学的核心内容和难点所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以“用字母表示变化的数量”为重点,精心安排了教学内容,我们的教学应以此为核心,促进学生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比如,教学“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让学生理解三角形所用小棒的根数时,重点要帮助他们理解摆n个三角形用的小棒的根数是n×3。同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感受到:尽管含有字母的式子形式没变,但式子中字母所表示的数量在发生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步认识到:字母不仅可以表示已知的数量,而且可以表示未知的数量;不仅可以表示确定的数量,而且可以表示变化的数量。通过这种数学模型的迁移,学生看到字母n在不同的情境中扮演的角色,认识到n×3可以表达无数具有这种关系的事实,深刻感受到“用字母表示数”能够简洁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方便地表达一般规律,是对数量关系的概括性表述,从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把握,为后续学习相关的代数知识提供支持。

“用字母表示数”是一个非常丰富而又“难产”的概念。建立“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历大量的活动,积累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与相关知识联系,适时强化,反复体会,帮助学生内化“用字母表示数”的意识。

2. 简易方程:从“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的过渡和衔接

从用算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算术解法),到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代数解法),是思维方法上的一个大转折。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一至四年级都是用算术解法,五年级引入简单的方程后,算术解法与代数解法两种方法开始并存,到了初中则以代数解法为主。由此可见,小学五、六年级应通过简易方程的教学,实现由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的过渡。

(1)摆正两种解法的关系。从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角度来看,算术方法和代数方法都不失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两种方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运用的基本关系式不变,只是思维方法各异。算术解法讲究因果关系,逻辑推理缜密,用逆推求解;用算术解法解决问题,侧重于程序思维,着重利用数量计算求出答案的过程。而代数解法的本质是关系思维,它的要点是发现关系和结构――从表示等量关系、保持等量关系,到求得方程的解,体现了方程的结构特点;用代数解法解决问题,思考的过程往往是顺向的。小学生习惯于用算术解法是有客观原因的,原因之一:小学阶段只是初步认识了负数,没有学习负数的计算,没有系统地学习同类项、移项等计算知识,在方程解法的运用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原因之二:小学生思维能力不强,分析和转化的能力不够,往往难以抓住相等关系,或不能很快理解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平等关系,或找出相等关系后不会列方程;原因之三:小学生接触的习题比较简单,一般来说用算术方法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方程的步骤较多,解题过程比较长,给学生的印象往往是多此一举。要强化学生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就要求教师精心安排习题、选取数据,有意识地加强两种方法的对比,通过比较、体会,让学生明白列方程解题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比如:“一个数的4倍少2是154,这个数是多少?”其中的数量关系比较复杂,用算术解题时很容易见“少”就“减”,发生错误:(154-2)÷4=38。这时学生就能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感受到代数思维在解决问题中的独特价值,从而逐步克服算术解法的思维定式,慢慢地“青睐”代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