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促进天水农民增收的调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促进天水农民增收的调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本文认为,增收问题是农民问题的关键。因而,要正确认识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

【关键词】增收问题;农民问题;现状;治本之策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收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天水市农民增收现状,找准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寻求加快农村发展的治本之策,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是我们当前深入调查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增加农民收人为核心,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拓宽增收渠道,强化增收措施,提升增收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12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798元,增长16.3%,实现连续9年较快增长。

(一)从农民的收入来源看,收入总体水平逐步提高,但总量偏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随着农业经营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近年来畜牧、果品、蔬菜、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总体有了较大提高。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十五”末的1550元增长到2012年的3798元,净增2248元,近5年增幅保持在16%以上。但总体来看,总量仍然偏低。201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7.96%,是全省的84.49%,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5.3%,差距较大。

(二)从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农民收入的渠道呈多元化发展,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仍然占主导地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格局,但主要收人渠道没有根本变化。我市农民收入仍以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人为主,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在农民人均现金总收人中的比重仍然较小。

(三)从发展方向来分析,劳务产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影响收入的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近年来,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渠道来抓,成为农民收人的重要来源。2012年全市输转务工人员67.28万人,创劳务收人71.32亿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40%以上。但从目前形势来看,外来人员收入还不稳定,靠外出务工拉动农民增收仍有一定困难。

(四)从农民收入层次来看,贫困阶层的脱贫步伐明显加快,但扶贫开发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随着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落实,扶贫开发力度的加大,贫困地区、经济薄弱地区的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脱贫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农村收入较高的户数增加,但随着国家贫困标准的提高,全市贫困人口仍然较多。2010年国家贫困标准为1274元,农村贫困人口34.3万;2011年国家贫困标准2300元,农村贫困人口为133.15万人,预计2012年(贫困标准仍为2300元)贫困人口将减少10%,下降到119.835万人。从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看,我市还有许多指标低于全省、全国水平,扶贫攻坚任务仍很艰巨。

通过以上分析,我市农民收入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和水平,发展速度慢,地域不平衡,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深层次矛盾没有根本消除。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水平低,仍然是我市的基本市情。

二、影响我市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几年连续快速增长,但全面分析全市农民增收的现状,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较多,主要有:

(一)农业基础条件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自然因素。我市属山地雨养农业地区,立地条件差,人多地少、山多川少、旱多雨少,且自然灾害频繁。多年来,我市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基础设施相对较差,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相对低下,“靠天吃饭”仍然是我市大部分地区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

(二)生产效益低下,农产品价格不稳定,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经济因素。由于我市的农业产业链较短,名、特、优品种还不多,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尤其是近几年农资价格的上涨,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加大,给农民增收造成较大压力。据调查,2012年全市农资价格普遍上涨,其中化肥上涨10.65%、农用柴油上涨12.25%、种子上涨20%、农膜上涨8.33%,农资价格上涨造成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农业产业化化程度低,保障体制不健全,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体制性因素。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生产的组织形式分散,规模化程度低,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较多但规模偏小,且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仍然处于低级水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有限。同时,农民自身素质低,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弱,也影响了农民收人的增长。

(四)二、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体系不健全,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的产业因素。我市乡镇企业发展缓慢,以流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育水平低,规模小,没有形成专业化、产业化经营,竞争力不强。农民合作组织数量较多但运行不规范,农村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科技服务“三农”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对策措施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精神,围绕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以农民收人倍增为核心,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区域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强化龙头带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发展;强化基础建设,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民人均纯收人年均增长16%以上。

(一)推进主导产业扩量提质增效,依靠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深入实施地膜、种子、植保、沃土、农机“五大工程”,调整优化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加快果品、蔬菜、畜牧、劳务四大主导产业发展,扩大产业基地规模,推广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年新增果品面积30万亩以上、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以上,畜禽饲养总量年均增长8%以上。稳定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素质,加快劳务输转由分散型向组织型、体力型向技能型、低端型向品牌型、就业型向创业型转变。到2016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5万亩以上,总产达到120万吨以上;干鲜果基地面积达到350万亩,产量达到244万吨;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26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949万头只;劳务输转人数达到70万人次以上,劳务收入达到100亿元,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占全年输出劳动力的60%以上。

(二)推进二三产业发展,依靠非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用工业化思路谋划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全面提高非农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积极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0家、5000万元―1亿元龙头企业20家、2000万―5000万元龙头企业70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进入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达到50%以上。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着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等生产经营形式,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总量达到120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和带动农户达到45%以上,农户成员人均收入比当地非成员农户高20%以上。加强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发展农资经营、农产品流通、农业技术等服务业。积极发展城郊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培育一批“农家乐”特色乡村休闲旅游业。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增加农村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的比重。

(三)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依靠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步伐促进农民增收

不断创新扶贫方式,完善扶贫机制,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坚持把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同特色产业、二、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整合扶贫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实施“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加快整村推进向整片、整流域开发推进。引导和鼓励具有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到贫困乡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为贫困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深入开展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开展多种形式的帮扶活动,力争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幅达到17%以上,促进贫困地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四)进一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依靠科技增加农民收入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进村人户机制,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着力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技术转化“最后一道坎”问题。要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省市级领军人才、农业科技带头人、高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积极组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广泛开展“师带徒”活动,协同开展科技攻关,培育具有较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农作物品种。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大力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抓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项目,年完成农民科技培训10万人次以上,确保农村适龄劳动者掌握1―2项实用技术。

(五)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措施,依靠城乡统筹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212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各项补贴政策。积极探索、完善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发挥城市智力、技术、信息和资金优势,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妥善处置乡村债务,进一步强化农村服务体系,优化农民增收环境。要统筹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医疗、教育、社会救助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制度设计、措施保障为农民群众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简介】

郭万田,供职于天水市农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