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扫盲与治贫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扫盲与治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扫盲;宣传;教育机制;脱盲;良性循环;针对性;治贫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8―0027―01

甘肃处于西北地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盲率居高不下。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与之前相比,甘肃省的文盲率由14.34%下降到8.69%,下降了5.65个百分点,这是10年来各类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果。但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甘肃仍有222.27万文盲,文盲率依然很高。文盲与贫困的因果关系,将成为制约甘肃未来发展的瓶颈。笔者认为,要打破这个恶性的因果循环,必须加大扫盲力度,坚持依法施教,在消除“老文盲”的同时避免“新文盲”的产生。

由这一现状深入分析,大多数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之所以发展快,是因为人们对“知识改变命运”有着清醒的认识。家长会积极投资教育,即使子女考不上大学,也会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实用的技术,从而让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对地区的整体发展而言,因为面对的多是有知识、有文化的群体,新观念、新技术、新模式会很快得到推广,人们的总体生活水平也会飞速提升。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因为重视教育而走向富裕,因为富裕而更加重视教育。

要实现文盲与贫困这个恶性循环的良性转化,就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贫困地区的人们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对科学文化知识的渴求,营造重教求知的良好社会环境。从扫盲入手,从教授实用技术入手,让教育的经济价值得以体现。但是,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而无奈的阵痛将伴随这一过程的始终。若要化阵痛为动力,就必须处理好扫盲与治贫的因果关系。

对于治贫而言,扫盲是刨掉贫困地区“穷根”的唯一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加大扫盲力度,利用现代媒体传播面广、形象直观、受众广泛的优势,使每一个不识字的人了解扫盲、理解扫盲。使公众懂得扫盲是学习文化技术知识、发展生产、提高生活质量和有尊严地生活的必要途径。同时,动员不识字的人积极入学,利用各种有利时机学习,形成爱学、乐学的社会风尚。再者,我们还要认识到,扫盲不仅是认字,未来应重点开展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功能性扫盲课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形成以学习需求为导向、能满足盲基本需求的扫盲教育机制,继续提高扫盲的实用性,并逐步从“扫文字盲”向“扫文化盲”的方向转变。另外,妇女的脱盲教育要与改变她们的现有职业状况和社会、家庭地位紧密联系起来。通过针对性教育,加强文盲妇女的自我意识、社会性别意识,塑造其健康人格。针对失学女童教育,要加大落实扶持农村女童基础教育政策的力度,应确立“优先发展农村女童教育”的政策理念和建立健全农村“女童受教育工作责任制”,加强对农村女童基础教育经费的监督,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要继续消除传统性别文化对农村女童基础教育的消极影响。而在扫除“老文盲”的同时,还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坚持依法施教,杜绝儿童辍学现象的发生,从而避免新文盲的产生。

对于扫盲而言,治贫是一个可以激发良性循环的必须的结果。所以在扫盲的同时,要通过各种手段最大可能地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只有这样才会让他们因文盲而惭愧,因惭愧而向往学习文化知识。就我省现状而言,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只有农业发展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才有可能使更多的人力、物力、才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尤其是转移到第三产业,以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必须继续扶持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除此之外,应改变过去“二元”经济政策体制,统筹城乡发展,继续加大对农村经济扶持的力度,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为农村贫困地区发展产业提供经济基础。

总之,扫盲与治贫是个并行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把扫盲变成“盲扫”,也不能把治贫变成“穷治”。没有针对性和没有计划的盲目行动只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扫除文盲,还会让更多人对教育投入心生疑惑。因此,各地应根据自身特点有计划地把扫盲和治贫结合起来,让人们在重教求知的同时,感受到生活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