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改革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的盲目性
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了很多用处小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2.课程设置的脱节性
课堂上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出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
3.课程设置急功近利性
由十实训设备昂贵,很多职业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多采用“一本教科书”,导致学生的操作能力缺失。
4.课程设置的滞后性
单一型的知识结构,导致学生的职业能力偏低,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
二、职业院校课程设置的改革
现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必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因此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
1.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接轨
分析就业市场,充分占有可靠的信息资料,搜集人才交流信息部门做出的各种人才流动情况的报告,估计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后,再作出课程设置的决定。
2.课程设置与行业(职业)标准接轨
在课程发展方向确定后,学校除了对宏观人才市场的分析、判断外,还需要对每一个微观人才市场的需求做大量的渊查分析,注意国家劳动部门最新颁布的行业职业)标准。
3.课程设置与职业技能接轨
与技术能力标准接轨,通常做法就是推进具有行业准人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的考证课程。
4.课程设置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接轨
与国际职业教育标准接轨,现实的做法就是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教育与技术,引入反映国外最新科技发展成果的教材。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实施
1.“独立实践环节”课的设置
存我们传统的教学计划中,课程发置方面独立存在的实践课往往得不到突出,表现出来的是理论课过多。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显然在理论上和实际动手能力上有欠缺,将来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因此,必须要改变这样的课程设置,设置能单独存在并完全在实训室完成的“独立实践环节”课,并保证足啦的学叫馓。我院制订的教学计划中,在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均安排了“独立实践环节”课: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CAD制图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实训、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实训等等,实践证明:此类课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受学生的欢迎,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2. “专业综合实训”课的设置
职业院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是由核心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要求构成的。为使每个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接受,每个职业技能要求为学生所掌握,必须要对专业要求进行分解,将专业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但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如果只是分解状态下的课程,则不能很好的理解该专业的实质,更不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也就难以达到专业的培养要求。这样毕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的就业竞争中很难具有竞争优势。所以必须将专业中若干个核心技能要求重组在一起进行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对整个专业的技能要求有
一个完整、清晰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设置了建筑结构设计综合实训课和建筑工程管理综合实训课,便能使学生在“专业综合实训”课的实践教学中掌握该专业的核心能力,清晰了解该专业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所设置课程的日的。这是符合辩证思维中关于分析与综合原理的。
3.推进具有行业准入作用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课的设置
作为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的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岗位必然是各行业中的生产、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岗位。我国的很多行业都设置了行业认可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和行业准人制度。教育部也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实行“双证书”制,即要求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在取得毕业证的同时,还拥有“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职业院校要想真正实施好“双证书”制,必须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将“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试的国家职业标准和考试大纲直接引入到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中。这不仪表明设置“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程十分必要,而且完全可行,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目前,我院几乎所有的专业都设置了适用于本专业的“职业资格(技能)证书”考证课,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置了施_工员职业资格考试培训、制冷与空调专业的维修电工考征培训、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预算员考证培训等等。考证课程的设置,无疑使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的定位更加明确,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
四、构建课程设置改革的保障体系
1.建设课程研发队伍
课程设置要有行业专家和教授的参与。这样使课程设置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使自己对于人才市场的预测和招生的定位更加准确。课程设计人员还要与争家、教授合作,系统设讣课程的总目标、千目标,完成教学参考资料、动态教材和电子教材选定等一系列基本任务,使全部课程有序、完整,层次清楚,目标明确。在课程设置中还需一线教师参与。一线授课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程的基本情况,比如对于过去用过的大纲和教材如何评价,哪些东西不适用,哪些东西需要改造和改革等。
2.探索可操作的“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的操作是让学生在学校进行了一年或一年以上的号业学习后,进人企业顶岗实习。通过在实习岗位工作一年或至少半年后,学生不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会得到明显的提高,而且还会带着在实习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工作岗位对实践技能的要求返回学校。
3.更新教学方法
“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主的课程教学模式。提出的课程能力同标是“先问会了没有,再问懂了没有”,突出“先会”这一实践能力培养,然后才是“后懂”理论知识跟进,完全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课程整合的根本要求。这样,把课堂设在现场, 融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于一体,营造出良好的职业氛围和环境,把教学做有机结合起来。应当说这种“教学做”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与场地实践完全同步的课程教学方法,是实践教学和职业教育的最佳模式。
4.抓好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课程目标,抓好主教材和实验、实训等教材的配套建设,主要由行业组织、学科专家和主讲教师自行完成。教材内容要努力突出职业标准的要求,使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要求全面接轨。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要覆盖职业标准要求的理论考核知识,实践性课程的技能模块要包括职业标准规定的技能操作要求。只有当学校能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创造便利条件的时候,学生毕业时才能既具备职业技术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素质,又具有特定职业岗位的快速上岗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距离”上岗。教材的形式应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思维,便于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体现课程的特色。
五、小 结
现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作为与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必须和经济技术的发展同步。课程设置应有超前意识,将课程中过时的、陈旧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剔除、抛弃,融入新的科技因素,才能培养会掌握和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的“未来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