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统计方式及策略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和统计方式及策略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失业率统计数据受到多方质疑,有不少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的失业率长期以来被严重低估。文章分析了我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偏离真实值的原因,比较了调查失业率统计方法在提供更准确的失业率数据方面的特点,并对完善我国失业统计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失业率;统计方式;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实施策略

一、我国失业率理论概述分析

失业率是指失业人口占劳动人口的比率(一定时期全部就业人口中有工作意愿而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人数占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是资本市场的重要指标,属滞后指标范畴。失业率增加是经济疲软的信号,可导致政府放松银根,刺激经济增长;相反失业率下降,将形成通货膨胀,使央行收紧银根,减少货币投放。

二、我国失业率统计的缺点现状

1.城镇登记失业率反映不够全面

一是不能反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人口的失业状况;二是不能反映事实上已进入城市务工经商的大量进城农民工的失业状况,三是不能反映那些在城市间迁徙流动而并未转移户籍的那部分城镇户籍人口的失业状况。把这样多的劳动力排斥在我国的失业统计范围之外,显然是不合理的。

2.失业人数中不包括众多的下岗职工

20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导致的大批下岗人员,按照官方的统计方法,也不属于政府定义的失业人员,因为这部分人与原单位名义上的雇佣关系依然存在。而在目前的状况下,下岗和失业实在看不出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有人曾经做过测算,如果当下美国采取中国统计局和人社部的统计方法,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大概为2.9 %,远远低于其官方统计的约10%的数字。

3.登记失业统计缺少科学性

登记人数少于实际人数,很多人不愿登记,因为这种登记手续繁琐且很难拿到失业救助金。

4.失业率统计工作效率低下

我国失业统计只统计年末的城镇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间隔时间长, 这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变化情况。

5.失业率统计真实性较差

我国目前失业率统计最主要的途径是, 各地方政府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对每年上报的失业人数进行层层上报总。这种多环节的统计方式必然影响信息的准确性。另外失业率统计部门某些领导官僚作风严重,一些工作人员素质不高,而且缺乏敬业精神,这些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失业率统计的质量。

三、我国失业统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作时间”定额太低

在我国的调查失业定义中,把在调查标准时间前一周内从事有收入的劳动时间不足1小时者均视为失业人口。我国的工作时间标准就显得偏低,而且现实生活也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一周工作一小时,按照我国目前的工资水平,一个普通人显然不能维持其正常的生活。

2.统计范围狭窄

(1)不包括城镇非常住人口

我国的失业统计按常住人口登记的原则进行劳动力抽样调查,而事实上,我国人口流动数量巨大,每年光是从农村流向城市的农民工就有数千万,如果不对这部分人口进行失业统计,那么由此造成的后果是:政府不能知道流动人口的失业率,对其无法控制;而流动人口本身不能知道自己在本地区是否存在很高的失业率,不能对自己的工作流向有很好的了解,造成了盲流现象和社会的不安定。

(2)没有把乡村人口纳入失业率的统计

我国乡村确实存在着一定数量的失业,只不过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隐蔽性强,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重视,但这绝对不意味着我国的失业统计就能忽视这一点。此外,我国拥有1.3亿左右的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而且数量每年有所变动,这说明,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乡镇企业从业人员也面临着市场的考验和失业问题。我国的失业统计应该注意这些问题。

(3)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僵化

我国的调查失业统计的年龄界限与国际一致,但是登记失业年龄界限却很不合理,仅限定为男16~50岁,女16~45岁,上限连退休年龄都不到(我国法定退休年龄是男60岁,女55岁),这一方面使得很多在劳动年龄内(一般是16~65岁)的人都没有包含进去,另一方面,很多超过退休年龄的人仍然具有劳动能力并且有工作要求,他们完全符合失业的定义,但是却没有被包含到失业人口中去。这必然使得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与失业率和实际值偏离较大。

3.指标设计不完整

(1)没有反映“就业不足”现象

就业不足的统计定义是指非个人原因,在调查周内工作时间不到标准时间的一半,并愿意从事更多工作的人员。按此标准,我国就业不足人员是大量存在的,如单位的富余人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等等。就业不足从工作时间上讲是处于就业状态,但是这种就业并不让人满意,人们仍然有寻找更多工作的意愿,因此失业统计中应该另设指标对此进行反应。

(2)在失业指标缺乏深度和广度

我国的失业统计仅有失业人数和失业率指标,然后是根据年龄、性别和失业原因等对失业进行的简单分析的表格,缺乏大量的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其他数据,如按产业、地区、失业时间长短等划分的失业数据。

4.操作性问题

(1)时效性不强

我国失业人口统计资料(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情况)是以年末最后一天的失业人员计算的,不能反映全年的失业情况,部分失去了政策依据的价值。试想,在年末一个失业一年的劳动者和一个失业一周的劳动者怎能同日而语呢?然而他们被等同的计入了失业人数。

(2)登记失业并不完善、严密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仅限于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正式登记的失业人员,没有正式登记的就不算在失业之列。这样的标准有两个缺陷:一是失业、下岗人员如果没有及时进行登记,在统计时就难免被遗漏;二是导致了以“登记与否”为依据,而不是根据“劳动事实”来登记失业。

四、如何完善我国的失业率统计

1.建立一套科学失业统计指标体系

(1)失业率统计工作的重点着意向农村倾斜, 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剩余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鉴于农村失业人口的调查和统计是一项崭新的课题,应抽派专业素质高的统计人员,并指定专人负责,把这个工作抓好抓实。把修改失业统计年限的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2)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平均寿命大大延长。劳动能力的丧失大大滞后,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等情况使得重新择业的呼声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失业统计作相应的调整。对重体力劳动工作年限可适当延长或维持不变,而对科技含量高、对体力要求低的职业,比如教师、工程师失业年限上限可以取消

(3)加强对失业统计结构性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应该说,我国以前失业统计指标过于简单。如果只对失业人数和失业率进行统计,不相应分职业对科技人员进行调查,就很难发现上述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结构不仅指职业结构。同时还包括年龄、民族、地区、性别等结构。

2.用调查失业率逐步取代登记失业率

调查失业率是反映人力资源市场变化敏感性指标,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公认的反映经济发展和变动的重要指标之一,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及时公布调查失业率,把它作为经济市场波动的风向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关注劳动力调查进展情况,加强与统计部门的沟通协调,对失业率数据展开深入分析,对调查失业率的合理应用要及时公布提出对策建议。各级统计部门要进一步创新调查失业率的统计方法和制度,是调查失业率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就业失业状况,对登记失业率数据与调查失业率数据时间进行准确、稳妥地衔接,用调查失业率逐步取代登记失业率,尽快公布调查失业率。

3.重新定位城镇登记失业率

登记失业率是人们主动寻找职业行为的集中反映,也是就业困难、就业紧迫、需要政府给予就业援助状况的反映。在各级统计部门将调查失业率经过试点、修改变得比较完善以后,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将其逐步转变为失业保险领取人数指标,发挥其管理登记信息的作用,及时准确掌握劳动力市场的弱者,对他们进行必要地就业援助,为失业保险工作与促进就业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成健梅.我国失业统计的国际比较与改进[J].中国统计.2001年(2)

[2]宋长青、熊自力.失业统计改革的10个问题[J].中国统计.2001年(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