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梵高绘画中独特的色彩语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后印象主义画家梵高非常注重色彩的运用。本文以梵高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对梵高作品的分析,画面中以绚烂的色彩,狂热的感情表现为特色。通过对色彩的单纯感与表现力的追求,其艺术获得了一种粗狂情感宣泄的特征。自由随意,大胆张狂,根据自己的主要情感来安排画面中的色彩是梵高用色的特点。
关键词:梵高 感彩 绚烂多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16-01
1 梵高绘画色彩形成的关键因素
梵高绘画作品中强烈的情感色彩也并不是在他刚开始就具备的,它的形成首先是与梵高那苦难的人生经历、独特的性格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种种磨难使梵高精神备受打击,却也强化了他对于生活的渴望,丰富了他内在的感情世界。这使得他的绘画自始至终都具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也是后来形成那种强烈的感彩表现的基础。梵高早期作品追求欧洲传统学院派的风格:造型写实,画面色彩单调和灰暗,纯度不高,如他的早期作品《吃土豆的人》。1886年3月初,33岁的梵高来到艺术家向往的法国巴黎。面对充满光与色的印象派绘画感到震惊。他研究色彩的对比与不和谐感,学习色彩分割与素描等新手法,他的笔触渐渐带有轻。巴黎的阳光和艺术环境帮助梵高的绘画从荷兰的深灰色逐渐走向一个明亮的色彩世界,同时也显示了他对强烈色彩的特殊偏爱,他发现自己在感情深处最喜爱的东西原来是未经调配的强烈色彩。印象派和新印象派都坚持理性分析和科学的运用色彩,梵高由此为自己以后在色彩分析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梵高绘画色彩美的表现
梵高绘画作品中的色彩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倾向,这是他感彩表现的特殊性之一,也是他与印象主义画家在色彩运用上的本质区别。梵高强烈的主观表达意识的介入,往往使色彩具有某种暗示性的力量。色彩的这种暗示性力量的运用突出体现在他的那副《夜间咖啡馆》中。梵高在本质上与穷人和孤独者有着紧密联系,从来都没有富足和自信去光顾那些场所,他把咖啡馆看成是“使人堕落、发疯、或者犯罪的场所。”《夜间咖啡馆》里用红色和绿色表现人类的可怕情调。作品中的房间是象征着暴力的红色和深黄色,中间是一张绿色的台球桌。三盏柠檬黄和绿色的光线,血红色、黄色和绿色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整个画面的气氛充满了淡淡的硫磺色,痛苦、黑暗压制着那些昏昏欲睡的人们。梵高达到这一效果是因为他熟练的在画面中运用了极具暗示性的强烈色彩,生动地表现出了他内心深处的痛苦感情。梵高的《向日葵》,画家用颤抖、飞动的笔触和欢快的色彩来描绘心爱的花儿。这种花非同寻常,是阳光和生命的象征,也是内心翻腾的火热感情的写照。我们从他的作品中见到的,是一个浸透了激情的、色彩绚烂的世界。他的火焰般的笔触下出现的向日葵,好似射出的光芒。他的调色板实际是太阳的光调;色彩极度的鲜艳;甚至还用血红色的色彩来点燃阿尔勒的强光烈日。他画笔下的黄色是那样的艳丽多姿、感人心魄;从他最喜欢的题材―向日葵中,我们感受到一个追求真理、渴望生活的痛苦灵魂。梵高的色彩同时受到了日本浮世绘的影响,改变了传统色彩的客观性,以笔代刀,达到了西方绘画一个新高度,在色彩的运用上贡献非常显著。
3 梵高绘画色彩对现代艺术的影响
梵高的绘画色彩元素灵活运用于现代包装中,后印象派画家梵高的独特艺术创作风格被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现代包装设计合理地运用梵高绘画色彩元素,在增添产品包装的视觉冲击力的同时,还能更深刻地揭示产品的本质特征,突出商品的艺术魅力。英国赛洛透明胶带,它的消费主要针对儿童,在包装色彩上提炼运用了梵高的绘画色彩。梵高绘画色彩引导现代情感色彩的全面解放,梵高在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画家的感觉色彩敏锐及感彩启蒙的基础上把内在感彩本质释放出来,把现代性的感彩本质呈现为独特的个性色彩形式。情感色彩的本质被他在自由精神状态下转移到画面上,用色彩情感律动主导着绘画形式,通过色彩的单纯化给予绘画更宏伟的风格。他引导现代西方色彩艺术家以新的色彩观念增加现代色彩表现的精神含量,从而使后印象主义的绘画色彩比印象主义的色彩具有更强烈的精神震撼力。
4 结论
梵高的绘画艺术有着丰富的思想及精神内涵,它激活了绘画艺术表现的广度和深度,唤起了属于每个人心灵深处的那些品质,把内在情感色彩本质释放出来,通过色彩的单纯化给予绘画更宏伟的风格。总之,以绚烂的色彩,狂热的情感是梵高艺术的特色。他爱的是对象的本质,力图渗入对象内部而占有全部。他热爱色彩,分析色彩,追求用色彩的独特效果表现独特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 王文斌.画面肌理构成[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167.
[2] 于民.孙通海.中国美术史资料选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 比尔克里夫.当代艺术家油画材料与技法[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4] 邵宏.艺术史的意义[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1.
[5] 孟宪平.谭亚平.现代油画技法[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04.
[6] 将仲.对比与融合――浅论油画创作中的色彩表现技法[J].作家,2009:04.
作者简介:胡晓春(1982-),男,汉族,学位:硕士,职称: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