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在“上下求索”中走出文言文教学的“灰色天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上下求索”中走出文言文教学的“灰色天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试图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这样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文言文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记录了浩瀚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继承这份遗产是继承整个文化的前提。所以,初中生学习一些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而且对积累知识、陶冶情操等都是十分有益的。况且,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和表现手法,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国家教育部新颁发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正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但是,尽管这些文言作品因其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足以垂范后世,可是对于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仍是一件困难甚至可怕的事情,许多学生不喜欢文言文,对文言文望而生畏,所以教学效果常不尽如人意,文言文教学常常是语文教师的一块“心病”。

作为刚走上教学岗位不久的新教师,笔者听了很多课,看了很多教案,发觉很多教师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可归纳为这样一种模式,即:“文章作者介绍——朗读——疏通词句——课文内容及主题分析——练习”。边看边学,一两个学期教下来,笔者发现绝大多数学生对于文言文完全没有喜欢的情感,甚至可以说很厌恶、害怕,做练习的时候能回避就回避,实在躲不了就瞎猜一气随便填个答案上去,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更加手忙脚乱,影响其他题目的正常发挥。其实,从教师的角度看,按照计划好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安排,把准备好的教学内容简单地传输给学生,就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里,既要学字词意思、语句翻译,又要分析课文内容体现的主体,在课后很短的时间内还要熟记全文及翻译以应付老师的背诵、默写检查,可是他们到底能掌握多少,真正理解了什么,不光学生,就连老师自己也说不准。因此,如何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索并解决的一个课题。

不管是在理论学习还是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现代文教学很“热”,而文言文教学却走到了一个“死角”。在教学中,花费课时多,讲解细致全面,但教学效果一直不够理想。很多教师、专家学者都在尽心研究文言文的有效教学,大概归纳为四方面。一是多朗读文言文语段。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文章只有用心多读几遍,真正读进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在读过几遍之后,若仍有部分词句不理解,可查阅词典、字典,或请教他人,学生主动想要知道些什么,就会格外用心,记忆也会格外深刻,就像人饿了吃什么都香一样。同时,对于自己真正不会的知识及时记笔记,反复记忆,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二是多整理、多积累文言词语。文言文的词义与今天差距较大,因此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词义也有固定的,多积累自然就会熟悉。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后,整理古今义差别较大的文言词语和用法较多的文言词语是必要的。三是多背诵一些文言文名篇,这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积累文言文词语是很有帮助的。四是多阅读一些历史小故事、历史小说,了解丰富的历史背景,对读懂一些文言文很有帮助。毕竟文言文多数记录的是历史事件,知道故事内容再读文章就容易读懂了。总之,文言文教学多在读懂文本上下工夫、想办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走出困境的基本方法。

根据前辈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尽量在每一课文言教学过程中能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多种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文言文中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把已掌握的文言知识顺理成章地运用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会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简单一些。教师如果能在课前尽可能使学生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兴趣,课堂上的教学过程就不再枯燥、无聊甚至难熬。例如,用传说故事导出课文,或用名句成语导出课文,像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马说》、世外桃源——《桃花源记》等等。当然还可以用直观的图片或幻灯片来抓住学生的视线,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课文内容的兴趣,例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爱莲说》等等。教师只有抓住这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出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效果才会大大增强。正如陶行知在《教育研究法》所说:“治学以兴趣为主。兴趣慰多,则从事弥力;从事弥力,则成效逾著。”

第二,重视课文诵读,培养感知能力。目前,在语文课上,即使老师讲解得再详细、再全面,由于各种原因,学生不会的知识也会很多,会记不全、记不牢,课文背诵更是因为理解障碍而难上加难,或死记硬背,或勉强记忆,学习效果自然就差。有很多专家学者也指出,语文要靠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分析、理解内容和涵义。多读、熟读,是提高阅读古文能力的一种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因此,学习文言文,熟读课文是第一件要做的事。于漪老师也曾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真到了这种境界,文意将会自见。现在教学中,各式各样的朗读方式层出不穷,比如听读法,一般采取配乐听读,特别适合学习那些短小优美的抒情短文。以《陋室铭》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更觉情景交融,听着,读着,不觉此室之“陋”,但觉此室之“雅”,眼前浮现的是诗人陋室周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环境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人文之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心境之雅。81个字的短篇,在音乐声中,牢牢地刻印在学生的脑海中,重复播放几遍,学生闭上眼睛,默默地体会,与作者心灵相通,不知不觉就记牢了文章的语句。通过这样反复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使学生对全文内容也有初步的了解,为分析、理解课了很好的铺垫。当然,这只是学生该朗读的其中一部分内容。课本上每篇文言文的下面都有关于作者和体裁的简介,仔细朗读有助于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文章体裁等相关知识。课文标注的注释也是朗读的另一个重点,熟读熟记注释,再加上课堂上老师对其他字词的点拨,一篇文言文的原文和释义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学生掌握了。

再比如议读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读并相互讨论来感受文章内容,具体可用说、读、论、评等方法。如《口技》一文中,文章是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方面来写口技者的精湛表演的。作为教者,笔者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文字,并与同桌(2-4人)讨论交流初读感受;第二阶段,由讨论小组推荐代表陈述讨论结果;第三阶段,教师或其他学生评述学生的陈述内容。在这几个阶段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重大的转变,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和评论者,教师对学生发言内容的引导和评讲都很重要。教师运用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描写口技者表演的语句,并思考是从哪个角度来刻画的,学生们都很轻易地找出了口技者的表演内容,纷纷表示从内容可以看得出来口技者的表演很精彩。教师再稍加提示:作者还在每段描写后增添了对听众表现的描述,这又有什么作用?结合已学知识,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结论:用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来烘托其表演精湛。整个教学过程有了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教者的负担减轻了,同时也达成了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陶行知先生曾说:“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爱迪生得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因此,在文言文的朗读过程中,不管是听读法,还是议读法,只有放手让学生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这才是符合新课标精神并为学生所喜欢的教学方式。

第三,自主探究,体验快乐。新课标中指出:“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就要求学生能自主学习,而不仅仅是接受教师单方面的讲授。新课标积极倡导体验性,也就是说,学生要置身其中,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嘴去说话,用手去操作。有位专家说得好:“学习语言最好的办法是置身于使用那种语言的环境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如陶行知所提倡的“需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文章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文言文学习中去。现代社会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在文言文中掺入现代元素,这也是活跃课堂的一个亮点。例如《黔之驴》一文,教者可以针对文中的驴、虎、人三者进行引导分析之后,导入问题:假如你是驴(虎、人)的话,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有怎样的表现?问题一抛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有的说要是自己是文中的那只驴,就会隐藏自己的实力,在老虎松懈的一瞬间用坚硬的蹄子击中它,然后迅速逃命等等。大多数同学都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很多。当然,学生的思维活动还是基于教学内容展开的。学以致用,学习文言文也重在活用,文言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联系,注重有效的知识积累,拓宽知识面,迁移习得,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古人所写的文章,大都讲究推敲,讲究精练,讲究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一亮点可让学生在写作模仿中得到闪现:如有一学生在进行写作时,模仿《送东阳马生序》一文的句式,写自己的学习生活,虽然语言还比较粗浅,但基本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完整了,在写作过程中也绞尽脑汁去思考如何恰当地运用字词来表述。长期如此模仿写作,必会受到熏陶,从而逐渐养成推敲词句的好习惯,说不定也会“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在课堂上教师不一定讲得多就有效果,应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文中语言的奥秘,从而体验到学习文言文的快乐。其实课内的文字是有限的,精彩更在课外,因此,学完一篇课文,选择相近的或者有联系的文章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老师只需稍作引导、点拨即可。例如,学完《小石潭记》,课外再补充《永州八记》其他片段,以作呼应。另外,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课文资源设计小型的课堂辩论活动。如学了《马说》,可围绕“人才观”设计辩论话题等。这都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第四,注重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不能仅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而是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勤查工具书,尤其是学会使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让学生学会借助工具书读懂原文。

当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要想使知识在头脑中长期保存,必须经过学习和复习。因此,“背诵——默写——翻译——提问”四个步骤对于文言文日常教学来说是很好的方式。例如复习《陋室铭》,首先不定期抽查背诵,之后让学生默写含有难解字的句子或关键性的段落,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然后抽取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子或段落让学生翻译,然后对学生进行提问,如可以提问学生文中能表现出作者交往任务不俗的句子是哪句?如果学生能回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就说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反复学习而又不至于机械重复,既牢固了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记忆力。

陶行知先生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泰西学术,求高出吾人之上。何妨借人之长,以济己之短。”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由于年轻一线教师认知还粗浅,教学经验还稚嫩,因此,还要在前人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不断探究、不断实践,找出更科学、更简洁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学好文言文,使他们爱学文言文,乐学文言文,努力把我国的宝贵文化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钱梦龙[J].《中学语文教学》 1997,(04).

[2]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1).

[3]文言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谈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文言诗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4,(0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一个语文教师的心路历程,程翔[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陈露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老坝港镇初级中学 226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