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欧贸易:重返快车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欧贸易:重返快车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欧之间,快速行驶的外贸车轮仍要谨防种种风险的干扰,短期和局部增速仍可能显现波动与反复的特征。

2011年以来,伴随着“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中国对欧盟贸易仍保持着稳健增长动力。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700.1亿美元,快速增长23.5%,占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15.5%。其中中国对欧出口1049亿美元,增长19.7%;自欧进口651.1亿美元,增长30.1%;对欧盟实现顺差397.9亿美元,扩大5.8%。中欧经贸合作的深入融合有效拓宽了贸易发展空间,促使双边贸易在“快车道”持续运行。但危机后的中欧贸易仍然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的挑战,快速行驶的外贸车轮仍需谨防途中种种风险的干扰。

双边贸易亮点纷呈

单月贸易额连刷记录

随着世界经济逐渐止跌企稳,2009年10月起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重回50以上的扩张区间,2009年11月起中欧双边贸易即走出下滑通道平稳回升,并超越危机前水平连续突破历史高位,继去年12月份创下458.2亿美元的记录后,今年1月、3月又相继以459.6亿美元和475亿美元的成绩刷新历史新高,4月份当月虽有小幅回落,但仍保持在463.3亿美元的高位,同比仍然快速增长27.7%。自2009年12月以来,除今年2月份由于春节因素的影响出现微幅下滑外,其余月度单月进出口值均保持2位数的高速增长。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由于3月份日本地震后我国自日进口增速明显放缓,3月、4月欧盟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其中3月份以190.1亿美元创单月进口历史新高。

贸易依赖度更趋加深

在单月进出口值持续回暖的同时,中国与欧盟在彼此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也愈发凸显,双方“互信互利”的经贸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发展。根据海关统计数据,欧盟自2004年第5次东扩后即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此后各年度在中国对外贸易总值中的比重均达到15%以上,在2007年又超越美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出口市场。而今年1-4月欧盟除继续在中国进出口和出口领域双双夺冠之外,取代日本成为中国进口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另一方面,根据欧盟统计数据,中国自2003年起已成为欧盟的区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1-2月,中国仍是欧盟第二大进出口市场,同时也是第二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欧盟对中国市场出口增速为29.1%,高于同期欧盟总体出口增速4.3个百分点,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从去年同期的8.4%上升至8.7%。

贸易结构有所优化

中国与欧盟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上仍然存在阶段性差异,中国凭借本土劳动力和资源优势承接大量欧盟国家的出口加工订单,欧盟出口中国基础建设所需的高端机电产品和工业原材料等。上下游密切配合的产业链分工是双边贸易长期以来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也决定了中国对欧盟贸易中长期以欧资企业为领军力量,出口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导的特有模式。但这种模式在危机后逐渐发生变化,由于欧盟经济下滑导致出口加工订单迅速减少,而对其一般贸易出口则相应表现出更强的风险抵御能力,从而带动对欧盟贸易结构更趋向均衡发展。在2010年,一般贸易已超越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对欧盟出口最大贸易方式,今年1-4月,中国对欧盟以一般贸易方式出口544.7亿美元,增长32.9%,占同期中国对欧盟出口总值的51.9%,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2个百分点,而同期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仅小幅增长6.9%,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9.2%下滑至44%。

同时,外商投资企业虽然长期占据中国对欧盟进出口的最大企业主置,但近期增势相对趋缓,今年1―4月进出口944.1亿美元,增长20.7%,占同期中国对欧盟贸易总值的55.5%,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1.3个百分点;而私营企业主动加大对欧盟市场的开拓力度,扩大自身市场份额,今年1-4月对欧盟进出口快速增长38.7%,达到436.2亿美元,比重由去年同期的22.8%提升至25.7%。中国本土企业在对欧盟贸易中表现活跃,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能够有效改观长期以来大部分出口利润被欧资企业所吸纳、中国仅赚取少量廉价加工费的落后现象,中国经营者能够通过积极采取灵活经营方式,从对欧盟贸易中主动获利,也有助于企业更富针对性的从欧盟引进先进产品、技术和管理方法等,从而为本地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更加坚实的硬件保障。

困扰因素依然存在

欧债危机阴影未消

当前欧盟经济虽然已经走上平稳复苏的轨道,但金融危机的“余威”尚未完全消散,欧洲总体经济环境依然较为严峻。同时,自2009年底债务危机从希腊“引爆”并向其他国家扩散以来,目前欧盟仍然受到债务危机的反复困扰,对其经济复苏造成了较大压力。今年以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连续数次下调了希腊、葡萄牙的信用评级。继去年希腊、爱尔兰向欧盟申请紧急救助后,今年4月6日葡萄牙也被迫提出了紧急资金援助申请。5月1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欧洲经济展望》报告,指出债务危机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向外扩散的风险依然存在。欧债危机也导致区域内通胀压力继续增大,欧元区4月份通货膨胀率从3月份的2.7%升至2.8%,创下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当前欧盟区域内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消费需求仍然疲软,如衡量私人消费的重要指标――欧元区商品零售额3月份环比下降1%,同比下降1.7%;同时今年3月欧元区和欧盟的失业率仍分别处于9.9%和9.5%的高位,显示欧盟内部需求恢复仍存在一定不确定性。

贸易保护手段翻新

在欧债危机“内忧”未除的环境下,“外患”意识相应更占上风,刺激欧盟的对外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更趋高涨,导致欧盟对华贸易摩擦持续升温。2010年欧盟已成为对华发起贸易救济调查最多的世贸组织成员,所涉商品从纺织、轻工等传统低附加值产业逐渐向机电、电子等高新技术蔓延。1月26日欧盟对中国草酸产品发起今年第一例反倾销调查之后,又连续决定对胶合板、玻璃纤维、碳化钨等产品继续征收反倾销税。3月17日对中国陶瓷产品作出反倾销初裁并征收税率高达73%的临时反倾销税,这可能导致国内3成企业面临因成本挤压而破产的风险。

同时,欧盟对华贸易保护的手段和程度也不断升级。欧盟在从4月1日起取消了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税后,又出台了包括每周一次的重点监测、进口鞋产品使用强制标签等在内的五项针对性措施,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实施新的管制。5月14日,欧盟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铜版纸开征正式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这是欧盟首次对中国产品动用反补贴措施,也是首次同时采取两

项贸易救济措施。

在贸易保护措施不断推陈出新的同时,欧盟在其他贸易公平方面对中国所施加的压力也不容小觑:欧盟迄今不肯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使得中国在反倾销调查中极为被动;同时,欧盟对中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等种种措施,在妨碍双边贸易平衡发展的同时,也是导致长期以来中国对欧盟顺差持续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4月20日,欧盟一份题为《中国的公共采购:欧盟企业在中国参与公共采购合同竞标的经验》的调查报告,指责中国政府采购规定在风力发电、信息技术和医疗设备产业等领域偏向于本国企业,阻碍了国外企业的公平竞争,从而影响了在华欧盟企业的商机,并督促中国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规定》。双边经贸往来中不时浮现的摩擦与争端,凸显出双方利益角力中仍客观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冲突,中国仍应加速拓展与欧盟经贸交流的广度与深度,及时消弭双边贸易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汇率波动增添变数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欧盟经济大幅衰退,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在2008年9月跌破“10”大关后,当年10月进一步由“9”降至“8”。2009年虽然受经济复苏的带动在波动中小幅回升,但仍在“9”左右的低位徘徊。2009年底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后再度下跌,2010年12月31日已跌至8.8056。今年以来,随着欧盟经济逐步缓慢复苏,欧元对人民币汇率也相应有所回升,4月29日达到9.6348。

汇率持续波动增添了双边贸易的不稳定因素。当前人民币对欧元再现相对贬值态势,虽然有助于增强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但可能导致欧盟对中国的不满情绪再度加剧,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增多,并对人民币汇率进一步施加升值压力。尤其近年来中国对欧盟顺差仍然保持扩大态势,在2009年出现短暂收窄后,2010年再度快速扩大31.6%。今年1-4月欧盟仍是仅次于美国的中国第二大顺差来源地,1―2月中国也位居欧盟的第一大逆差来源地位置,如果人民币对欧元重现升值趋势,将可能再度削弱我国对欧出口的价格优势。根据欧方统计数据,2010年中国产品在欧盟进口市场上的份额已达到18.7%,但今年1―2月已下降至17.7%,与去年同期相比也下降了0.4个百分点。如果欧盟对华贸易保护手段继续增多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延续,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份额仍有可能再度出现下滑。

“后危机”时代政策取向

当前,中欧经贸关系仍面临着诸多考验与挑战,短期和局部增速仍可能显现波动与反复的特征。从长远来看,双方经济互补与融合的整体方向不会改变,合作与共赢仍是双方共同的认知与取向,中欧贸易朝平衡健康的方向发展将是大势所趋。但是,

“后危机”时代的国际市场仍然暗流潜涌,双方调整磨合的任务更显必要与紧迫,继续强化双边互信与合作机制,及时化解在贸易失衡、货币汇率、市场开放等多个领域的摩擦与纷争,将是中欧双方都必须积极直面的问题。

对于中国而言,欧盟不仅是当前对外贸易中最重要的伙伴,更是在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都需要长期加强交流合作的关键角色。在当前欧盟仍深受债务危机之苦且外贸政策趋于强势的情况下,中国仍需保持稳健、中立的态度,在适时对欧盟经济恢复施以援手的同时,进一步增进与欧盟的全方位接触与交流,加强对其经济复苏状况的关注和贸易保护主义动向的研究,并充分运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和法律救济渠道妥善处理各类摩擦,及时相关预警信息,引导国内企业根据欧盟市场变化情况把握进出口节奏,提升风险抵御与应对能力。同时,维持人民币对欧元汇率相对稳定,减轻市场波动风险,以保障中欧双边贸易在危机过后保持平稳快速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