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三把椅子与一部“设计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三把椅子与一部“设计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去年,在做设计产业政策需求的调查时,我遇见过三把挺有意思的椅子

第一把是在广东中山的一个家具生产商的展厅里看到的。不用说,这是丹麦设计师阿恩雅格本森(Jacobsen Arne)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设计的那把著名的“蛋形椅”。材料、形态、配件完全都与我们从图片中所能看到的一样,只不过它是模仿生产的。如今仿造品就放在展厅里,已经不投入市场了。据说这把椅子曾经在中国市场销售过,市场收益还不错。这家工厂的老板是一位自学家具设计出身的年轻人,后来又到新加坡学过企业经营与管理,他的工厂从仿造名牌产品起家,曾经专门模仿欧洲市场的高档家具成熟产品,用自己的技术生产,然后投入市场。但是显然目前的市场已经不允许用这种方式继续生产,而他也在几年前开始自己设计,几经周折很难有所突破,于是开始求救于院校。一开始,他对于院校的设计力量是不屑的,他的教训是院校设计不按企业的节奏进行,但是在遇见了广州美院、清华美院的几位老师之后改变了态度,而且以一种中国企业家中罕见的大度,给以充分的时间与资金保证,要求只有一个,就是设计出完全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的中国椅子。现在,在他的展厅里,已经有了完全由企业自己设计、自己投产的中国椅子,当听说他的椅子在一个外资企业那里亮相后,企业老板当即退掉了原来订的英国进口椅而定下了他的中国办公椅时,他与院校的设计师签下了第二份长期合作的协议。

第二把椅子是在2008年的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的评选中遇见的,名为“顺椅”,是一款造型别致,结构巧妙的产品,一根在三维空间中自由变化、首尾相贯的线条组成椅子的框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有雕塑一般的造型效果,让人联想起汉字的笔划但又不像任何一个汉字,椅背被缩至最小但恰好能托起腰部,坐上去也很舒适。椅子的整体效果相当不错,质感、结构及使用的功能都能让人感受到设计者的机巧与功力,后来这把椅子被评了奖。在做产业调查时才知道它是广州一位年轻设计师的设计,并且仍然与来自北京高校的几位热心的家具设计者有关。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设计感的来源,根据设计者的说明,设计的原型来自于中国文化,从椅子别具心裁的形态来看,确实在模仿某种意念或原型,但我仍然认为那种审美的味道是很“现代”,或者说是很“西方”、很“欧洲”的。

第三把椅子是在浙江温州的~家品牌家具厂看到的,名为“细竹”。是一把造型颇似明式家具,但又用了当下时尚家具中常见的皮革椅面材料。设计者是一位活跃于中国家具界、同时也开始进军欧洲家具市场的本土设计师,年轻时做过木工、石工、钳工、会计,也狂热地崇拜西方艺术及设计,曾自费赴澳大利亚学习建筑及室内设计:回国后即开始中式家具的设计与研制。目前他的家具产品已经打入欧洲市场,2009年初他以“四百年前的中国家具”为题的一组“细竹”椅在德国科隆家具展隆重推出,一经亮相即惊动四座,引得一向鄙薄中国家具原创能力的德国同行’晾诧不已。 “细竹”椅椅腿使用的是金属材料,但由于使用了特殊的工艺处理,外观呈木质,且比明式家具的木腿更为纤细挺拔,平添一种精密制造的感觉,所以称为“细竹家具”。它的造型感觉来自明式家具的简洁含蓄,又比明式家具多了一层现代感,但这种现代感却完全没有模仿欧州的味道,是透彻的东方气质。

三把椅子在我看来,除了风格各异、各具形态之外,好像还讲了一段中国企业的“设计史”。毫无疑问、这段“史”是从学习和模仿开始的。中国企业的模仿生产,早已为世人诟病,尤其欧美日本各国,总是会拿“中国制造”中的缺乏“原创”敲打中国。道理上是没错的,但现实却不那么简单。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厂家喜欢背着一顶“模仿”或“抄袭”的帽子,但市场的规律却并不由人。企业如人一样,是需要成长的,但这个世界并没有设计出为这种成长的代价“埋单”的制度,企业只好如旧时店铺里的小学徒一样“偷学”,等学来的本事足够了,小学徒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上柜。当年的美国学习欧洲,后来的日本学习欧美,再后来的台湾、韩国学习日本,路径何其相似,唯独今天都不愿意以同样的道理理解中国。其实,这仅是一个谁掌握先机、谁笑到最后的关系而已。有道是,“英雄不问来路”,这句话其实是勉励后来居上的有志者的。

有人总结中国企业学习先进设计的三个阶段: “学习、拆解、创造”,我认为不无道理。就像这三把椅子讲述的一段中国企业“设计史”一样。其实谁都明白,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是与出口贸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企业经历过一段非常严酷的发展过程。起初由于出口产品多数为国外消费者服务,企业只能通过彻底地学习西方生活方式与设计样式获得生产权,然后以通过这种形式掌握的能力打开国内的市场,这就是中国企业生产的那把“蛋形椅”告诉我们的现实。但这条路不会长久,到“第二把”椅子出现时,中国企业已不满足于只模仿而不创造,于是开始用西方的“风格”创造自己的“语言”,虽然这已经是创造,但却是一种模仿的创造,因为它的风格与标准仍然是在模仿别人的;而“第三把”椅子则告诉我们,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创造自己的“标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创造,它表明,最时尚的现代家具风格中,不仅可以有美洲风情、欧洲古典和地中海的浪漫,还可以有不一样的中国“明式”风雅。中国设计师可以把金属与皮革同置于端庄古雅的明式家具,甚至把庄子“内直而外曲”的人生哲学移于中式圈椅之中。虽然这样的作品未必人人都会喜欢,虽然中国企业中这样的例子尚不算多,但它实实在在地告诉我们,中国企业走向自主创造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毫无疑问,现代设计的竞争中,一些先进国家占了先机,发展中国家必须经过一段学习与追赶的过程,事实上,许多后发展国家都经历过学习与模仿,更有一些国家在经历了这些之后同样成为设计先进国。只要不是抱着狭隘和阴暗的心理,这种关系是能够看清楚的。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关于“创新”主导权的竞争还卷入了国际政治因素,于是市场规则同样可能成为国际打压的另一种形式,这就迫使后来者的学习过程必然付出更沉重的代价。如果说,在国际市场尚未被完全“全球化”之前简单的仿造还有可能的话,那么在国际市场被高度整合的今天,不仅这种空间几乎已不再存在、而且市场的利润会更加明显地流向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方,这就迫使众多只能从事简单生产的企业必须尽快缩短向自主研发企业转化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三把椅子的“设计史”也是一段不可能重复的发展史,是夹杂着抗争、觉醒与奋起探索的中国式企业创新能力成长史,中国企业几乎是在完全没有外部环境支持的状况下摸索出这条道路,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从中积聚了智慧与能力。三把椅子的故事还告诉我们,企业能力的成长真实而艰辛,没有一条“理应如此”的必然路径,企业只能在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探索与磨合的过程中摸出一条发展的轨迹。这种关系中,外部环境对于企业的呵护与支持就非常重要。某种意义上,中国企业中其实不乏有志于创新者,缺乏的是真正有力的设计支持:我们的设计师如果能够踏踏实实地了解企业的生存、发展的逻辑,并能够基于企业的需求而形成有效的设计对话,找到真正能够为企业创新所用的设计方法,企业是会愿意走出模仿阶段,成为积极推动创新的市场主体的,正如我们从第一把椅子生产厂家的变化中所看到的那样。

由此而想到另一个与自主创新相关的问题。前不久听到知识产权界提出要重视和强化专利申请中的“竞争性”内涵的主张,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路,它意味着专利注册制度将与更积极、更有质量的自主创新引导相结合,毕竟,对于抄袭、模仿的限制只是消极的,企业生存的最终出路还在于不断增长的自主创新,如果我们的社会环境能从方方面面增强对自主创新的鼓励与支持,企业就能大大加快走向成熟创新企业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