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老板到村支书,蒋乙嘉的这九年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老板到村支书,蒋乙嘉的这九年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蒋书记马上就回来了。”坐在对面的工作人员话音刚落,门口传来一阵脚步声,一个身材中等、略有发福的中年人大步流星地踏进屋,鞋尖儿上还沾着新鲜的泥土,一个沉甸甸、鼓囊囊的帆布挎包看起来已经用了很久,满脸朴实的笑容,头发略有些花白。这就是蒋乙嘉―― 一个身家曾经超千万的村支书。

如果不是在来之前有所了解,记者丝毫不能把眼前这个人与“千万富翁”联系在一起。

确实,蒋乙嘉早已经不是“千万富翁”了。早在九年前,他就拿着自己当老板积累下来的1600多万,怀揣着从小为家乡“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梦想,回到了家乡遂宁市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并且把这笔钱投进了这个“鸟不生蛋”的穷山沟,带领着乡亲们把拱市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今年10月,蒋乙嘉在北京参加2016年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时,获得了全国首届脱贫攻坚奋进奖,他也是四川省唯一一名入选获得该项奖励的基层扶贫干部。

回到“原点”

1997年,蒋乙嘉从部队复员,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从搬运工做起,到后来做小买卖、开洗煤厂、做物流配送,十年的时间,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以及三家企业的大老板。

2006年,蒋乙嘉回到了家乡拱市村。

适逢遂宁地区50年不遇的大旱,拱市村的情况更加恶劣,有的村民为了喝上一口水甚至大打出手。尽管之前知道家乡还很贫穷,但眼前的这些场景还是让蒋乙嘉心里很不是滋味。大量的土地撂荒,村子里的泥巴路一段比一段烂,男女老少们似乎还是他几十年前离开时候的那样,总是盼望着生活条件好一些,却什么也做不了。

从小闻着泥土味儿长大,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沉感情的蒋乙嘉觉得,自己总该要做点什么。

于是,他做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拿着创业全部所得,回到拱市村,给家乡做点实事。

拱市村四面环山,村民去镇子里面赶集只能走一条泥巴路,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外面的姑娘更不愿嫁进来。村民唐相章说:“路不好,辛苦种出来的粮食、蔬菜、水果运不出去换不来钱,只能受穷。”于是,蒋乙嘉先后拿出200多万,带领着乡亲们修建了一条长2600米的水泥通村公路和通户公路。

常年干旱缺水也是拱市村的“穷根”之一。蒋乙嘉又带着村民新建了堰塘、水井、蓄水池,并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小农水”改造。

从2007年回到拱市村,九年时间过去,蒋乙嘉先后投进去的1600多万元积蓄变成了村里40多公里的水泥路、18口塘堰、30口蓄水池、以及一座4000平方米的村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2013年,拱市村全体党员推举蒋乙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农民出身,好不容易当上人人都羡慕的大老板,这下子,蒋乙嘉回到了“原点”,又成了农民。

“想得到”与“想不到”

身份角色的转变,蒋乙嘉有太多的“想得到”与“想不到”。

当老板,蒋乙嘉最头疼的问题是如何把产品卖出去。尽管之前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他也没有想到,回到村里遇到的问题,比当老板难多了。

修路本来是好事,蒋乙嘉没有想到,“这家埋怨占了自家的地,那家又说损坏了地里的菜,都跑到我面前闹着要补偿。”但他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路总不能修到一半就撩开手,等老百姓知道这条路是有好处的,他们自然就能理解了。”

“理解”,是蒋乙嘉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他尝试着去理解乡亲们,乡亲们也对他慢慢地从质疑到理解信任。

通了公路有了水,山上撂荒能变“银行”,山下撂荒可变“粮仓”。在2007年,拱市村人均纯收入仅2000余元,到了2011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5600余元,早早脱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这个时候,拱市村才算是彻底变了个模样。村民们心中的怀疑消失了,曾经向蒋乙嘉要钱的村民也不好意思地把钱退了回去,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村民回到了拱市村。在外面当石匠的村民唐云才主动回家搞起了养殖业,年近30的儿子也顺利娶到了媳妇。“2006年,我们一家5口一年收入才一万多,回家干几年就达到了八九万。”

2009年,蒋乙嘉又做出一个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决定:为村里建一个4000多平方米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为了这个活动中心,还说服妻子卖掉了北京和长春的两套房子。

仅仅改变眼前的基础设施条件还不够,真正让村民荷包鼓起来,才是重中之重。2013年开始,蒋乙嘉又自掏腰包请农技专家到村里实地论证,搞新村建设规划,确立了特色种植养殖业的发展思路:山上发展核桃、仙桃、柑柚等果树,稻田里进行养鱼、养蟹试验,引种高品质莲藕,逐渐以绿色品牌形成高、中、低端水产品规模养殖。

几年下来,蒋乙嘉的所有积蓄差不多都投了出去。虽然钱花光了,但拱市村的变化却真真切切。前村后店的村民们一波又一波地赶来参观,还请求蒋乙嘉帮助他们脱贫致富,让自己的村子也像拱市村一样变个模样。

仍然是创业者

时间久了,蒋乙嘉开始明白,要当好一个村支书,带领一个积贫积弱的村脱贫致富,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脱贫攻坚,取得理解、形成合力才是最好的办法。”

刚回到拱市村,蒋乙嘉看到村里到处都是垃圾,于是,村民们经常看到蒋乙嘉开着自己的小轿车在村子里捡垃圾,小车里啥都没放净放捡来的垃圾了。

“蒋乙嘉是不是有病哦?开个奥迪车捡垃圾。”听到这些话,蒋乙嘉只是淡淡一笑,他知道,只要有人带动,村子肯定会一天比一天干净,也会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没过多久,村民们便自发收拾起自家屋外的卫生。“以前随意惯了,垃圾都乱丢,后来好几次蒋书记亲自来帮我打扫,实在不好意思再乱扔了。”村子里最“脏乱差”的一户荣学烈家不仅改掉了不讲卫生的坏习惯,还评上了村里的卫生先进代表户。

在蒋乙嘉的带动下,一些村民还自发地参与到村里的公共事务里。村民荣远发本来是电力公司的一名退休工人,他主动提出愿意为村内修路负责管电的工作,并且不收一分钱。修路的时候干脆就住到了工地里,没事儿还帮忙做一些杂务,甚至还把全家老小都组织起来一起修路。这些蒋乙嘉都看在眼里,心里默默感动。

如今,蒋乙嘉已经带动了周围八个村脱贫,2007年,拱市村的人均收入为2003元,到2015年底,人均收入是11076元;其他村2007年人均收入为2762元,到2015年底为8879元。

“以前过年回家,村子里放烟花的只有一两户,去年过年回家,村子里每家每户都在放烟花。”蒋乙嘉看到村子里一天比一天热闹,他感到很欣慰。

今年,蒋乙嘉已经58岁,普通人已经到了要退休的年纪,而蒋乙嘉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创业者。“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拱市村的乡村旅游好好搞起来,让更多的打工者回来,在家门口致富。”

在朋友眼里,蒋乙嘉是一个有苦自己扛,从来都不会流露出来的人。说起拱市村,他神采奕奕,但说起家庭,他却流露出愧疚的神情:“上一次见我老婆的时候,还是在北京领奖时候带她去看了两天病。”一年见不了几次面的老婆曾专门买了一个小本子记录蒋乙嘉回家的时间,一年下来,老蒋与家人团聚的时间只有36天。

“道德模范”“最美基层干部”“扶贫好人”“脱贫攻坚奋进奖”……如今,蒋乙嘉身上有数不清的荣誉,大家都觉得蒋乙嘉应该很高兴,只有他自己觉得,“高兴之余,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