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新课改的迅速执行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并不断深入,培养和造就富有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而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就教学来说,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师生双方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培养学生自觉的,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重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加上“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压制,造成“不善提问,不敢反问,不勇于挑战权威成了我们学生的共同特征”。不难看出,在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已成为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课题。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就我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问题情境中,学生面临新的、未知的知识或情景,便在头脑中产生“问题”,并引发他们的思维过程。为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一、情景式问题设置:
这种方式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一个学生“似懂非懂”的场景或呈现一个学生“似懂非懂”的现象、事件等,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如: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我让学生了解并结合现在的社会状况,如,可以说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这种“困惑”、“疑虑”的状态下,更能激发其学习历史的探究心理和学习兴趣。
二、对照式问题情境设置:
这种设置方式主要是根据比较、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来引发学生对“未知”的思考和推理。如学生在学习中国古代史郑和下西洋可以和西方的新航路的开辟对比,通过双方的时间,规模,目的,结果及影响等等。这些设置都需要学生在“?”中思索,在推理中解答。
三、抗辩式问题情境设置:
问题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能有一个充分表达自己问题、困惑、见解的空间,抗辨式情境设置就是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辩论中明理。如:在讲到古代史中对郑成功和清朝我都要肯定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列举一些事例:现在中国政府收复港澳和解决。分清内政与不同的,同学们用自己的所学知识各抒己见。既表达了自己的疑问,也明辩了是非的辩题。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从“立疑、质疑到释疑”的过程,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四、悬念式问题情境设置;
教师不仅要用语言、情景、实物等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且要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上课中不要“满堂灌”,“全讲透”。应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帮助并鼓励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应经常使用这些悬念式的词语,如:“还有呢?”;“想想看!”;“你的看法呢?”;“你有什么疑问?”等。当然,问题情境设置方式很多。总之,教师在设置过程中应注意:问题情境应使学生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太易或太难都难以激发学生的疑问和思考;问题情境应根据学生特点,生活环境,阅历等情况,逐层深入;同时,问题设置应少而精,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
其次,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应该说,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是他们的天性,也是问题意识的表现,但长期受“教师权威”“书本至上”的影响。课堂上他们独立“问”的意识被长期压制,导致问题意识日趋淡漠。只有教师充分爱护,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消除学生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使学生充分展示个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立解见,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兴趣和勇气。
一、鼓励学生自信心,树立质疑精神,不唯书,不唯上。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书本转以及迷信权威和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惰性和定势局限。科学家贝尔纳说过“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李四光也曾希望人们“取得一种怀疑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所压倒”,所以,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挑战权威的精神,以及“不唯书、不唯上”的独立精神。如:在讲对世界近代史时段的划分时,教师可以介绍历史学家们的不同观点,并告诉学生“书上的观点也是可以争论的”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对于学生的好问、多问、深问、怪问、错问,要有正确态度。
对于多问、好问的学生,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不要以“进度”为由有意打断学生或置之不理。
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应肯定其勇气,再加以引导帮助。如:在讲到“合理、适度消费”时,有的学生问“公款吃喝,算不算适度消费?”引起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应批评他们,而是说:“有想法,就应大胆提出来,很好!”接着,教师可以从法律角度帮学生分析,并鼓励学生以后大胆提问。
对于深问的学生,教师很可能一时难以回答,或处于“尴尬”的境地,此时,教师不应“恼羞成怒”或搪塞敷衍,应诚恳地和学生一起探讨,或说明情况,课后交待。比如:在讲清朝的军机处,有学生问到是不是清的最高行政机关当时作为教师也可能一下子就不清楚。教师可以和学生约定一起去查找资料。这样,既不伤教师面子和威信,也鼓励了学生发问的积极性。
最后,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
根据问题内容由已知到未知,我们可以将问题分为低级型,中级型和高级型三种。低级型问题是有他人呈现的问题,解决方法也是已知的;中级型问题是他人呈现,可解决方法和结果是未知的;高级型问题是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求得解决的结果。要使学生的“问”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促使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
一、要加强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这是问题意识培养的基础。一个高质量问题的提出,并能独立寻求问题的解决,都是以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为前提的,一个连经济常识都不懂的人,而能创造性地提出经济学问题,这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洞察能力。主要表现为能够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能够从司空见惯,不易察觉的地方看出问题。通过观察,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开发他们的直觉思维,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因为问题往往产生于实践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同时,学生的自学也能活跃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钻研问题。
此外,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收敛性以及直觉思维,同时,帮助学生运用辨证的思维方法等,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综上所述,问题意识的培养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问题意识;积极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应教给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增进学生的问题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