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语文阅读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语文阅读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使用和课程教学的结合,是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学生在学习中会寻找主动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就更重要了。文章具体分析了小学语文阅读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 语文阅读 驱动式教学模式 实际应用课堂

一、相关理论

1.建构理论。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带着问题探究。

2.智能理论。我们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智力结构、学习兴趣能力的程度不同,选择和创造各式各样适宜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以满足不同智力水平、发展方向的学生。

二、内容结构

语文阅读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整合了学科内的知识点,设计中以动画、学习平台、网页为载体,针对性地设计了以下功能模块,如图所示:

1.提出问题:动画、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媒体素材,对学习内容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阐释和说明。

2.进行学习: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增添了新的沟通机制的方式,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和需求。

3.深入解析: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活动灵活性强。

4.强化练习:根据教学需求创设虚拟的学习情境和训练条件,为认知活动优化和技能训练水平的提高提供保证。

5.思维拓展: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

三、教学模式的特色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研究和实践问题驱动式教学模式与课程教与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3]。

1.效率性。结合课程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并将课堂上所学知识点及时总结,这样做,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增强了。

2.开放性。利用数字化虚拟学习环境和学习工具,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实践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问题驱动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应用

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是指从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等出发,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并力求使所创情境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以此调动学习积极性。《跨越百年的美丽》是一篇纪念居里夫人的文章,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为深入挖掘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对“美丽”话题进行思考。教师授课时,将一副居里夫人千辛万苦提炼镭的画面投影出来,画面上的居里夫人容颜憔悴、面色苍白。教师适时启发学生思考:居里夫人美吗?美在哪里?学生们通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理解什么样的美可以跨越百年而依然光彩夺目。在学生兴趣盎然时,指导学生走入文本,整体感知居里夫人跨越时空的永恒美丽,并由此反观现实,对他人、对自己、对美丽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思考。

2.自主探究―理解问题。实践证明,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他们适应现代社会和个性发展,真正体现变“教我学”为“我会学”的教育观念。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理解问题”能力相当重要。“自主探究学习”要自主探究学习,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由此学生学会探究、体验、感悟、教育。教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朗读教学设计中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在朗读中完成以下任务:(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第二次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第三次朗读:齐读,在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第四次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文中的感情。第五次朗读:当堂成诵,亦可翌日晨读成诵。这样,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每一遍都有目的,每一遍都有任务。通过朗读,学生直入文本深处,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

3.合作讨论―达成共识。带着问题探索、讨论,学生在合作中,进入“情意共鸣,思维活跃,勇于创新”的状态。讨论中要想真正取得成效,在生生合作方面,应让学生做到:课前充分地准备;讨论中认真交流;合作后进行反思以调整自己的认识。在师生合作方面,学生应做到:主动向教师求证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大胆质疑教师的观点,利用一切机会表现自己的学习所得并获得教师的评价。

4.总结反思―共同提高。在合作交流后,还需要让学生想,在本课中,是否还有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反思,引导学生谈感受。通过总结反思,学生们明白,要想解决某一问题,首先应掌握知识和技能,认真思考问题,自主探究问题,再经过合作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决办法,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师书恩.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思考.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3(3).

[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资源与软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5(3):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