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高职院校一定要紧密地依托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才能办出高职特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一体化可以说是产学研相互结合的一种高级形式。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利于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有助于形成更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特征,阐述了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内涵,并提出了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学研一体化 人才

高职院校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等三大主要功能。对于一所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出哪种类型的人才,主要开展哪个方面的科学研究,怎样提供令人满意的社会服务,取决于高职学校的办学定位、师生素质、科研能力以及学术氛围等诸多方面资源之综合,这是指导高职院校发展与办学模式定位之基础。要积极稳妥地实施产学研人才培养,建立起高职院校、社会、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共赢,从而稳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是就业具有导向性。就业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性要素。高职毕业生能否顺利地实现就业,在就业之后能否满足用人单位之所需,这是评价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是否恰当,办学是否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二是课程具有综合性。高职院校应当依据就业岗位之所需,将目前的课程实施整合,切实以能力为宗旨,依据实际、实用与实践等原则,让教学内容和本行业、本企业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接触。三是职业能力具有训练性。要以就业目标市场、职业岗位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主要标准,制定出各个专业的实训计划,并把实训结合到教学中的各环节,让实践教学能够实现和职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接触。四是训练具有即时性。要积极打破学科专业与能力训练体系的距离,做到开展形式具有多样性,主要有依据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活动,开展课堂教学训练,实施实验教学,进行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社会实践,落实毕业设计,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等。

二、基于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内涵

如今,高职院校已走出了象牙塔,愈来愈多地和企业、研究机构进行合作,建立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共同体。然而,随着当代高等教育与产学研合作功能的不断拓展,产学研合作在实践当中已经逐步成为了一个内涵歧义比较多,但是理解有差异的概念。假如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产学研合作就有产学、学研、产学研合作等三大模式。在不同合作主体的角度来观察,产学研合作之重点或者目标也是不一样的。就企业而言,产学研合作更多地被称之为企业、高职院校、研究机构等三方合作之简称,其目标是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能够充分地利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科技以及人才资源,从而推动企业的产品开发、结构调整以及科技成果的转化。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或者教学活动、科研活动,其目的就是立足于产学研合作,让高职院校更多地走入社会,得到更加多的科研和教学资源方面的社会支持,提升高职院校的科技成果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主要是指通过产学研的合作,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中的科技、人才资源和企业之间的良好对接,让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更高的科技成果含量,提升中国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各企业的创新能力。

现代高职院校的职能主要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虽然这三项职能有各自不同的运行逻辑与任务分工,然而,人才培养始终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是高职院校的根基之所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说到底还是要服从与服务于人才培养的。就这个意义而言,产学研合作实际上是现代高职院校三大职能间关系之逻辑延伸。在实践之中,人才培养其实是一个较高层次或者是实现途径更加宽泛的定义,为了更好地发挥出产学研合作所具有的育人功能,一定要深入到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即教学过程之中,也就是要通过进行产学研合作,让教学的过程能够成为高职学生们参与科研之过程,成为提升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之过程。由此可见,对于产学研合作,应当依据不同层次的高职产学研合作目标而开展实践上的阐述。就育人功能来说,产学研合作具有更为丰富、更加全面之内涵,它涵盖了高职院校的知识转化、知识传授以及知识创新等三大功能,而且同时还具有促进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创业以及探究等行为的含义。因此,高新知识确为产学研合作当中的重要要素,以高新知识的传承、创新与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产学研合作具有极为十分重要的人才培养价值。

三、高职院校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过程

(一)形成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氛围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培养教师与学生将产学研进行结合的意识与能力。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述说,应当利用好校企合作的契机,在合作中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进一步地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并且不断地发展自身理论水平,进而转化为教学当中的实践性成果。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学校应当注重开展实践教学,积极培养大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激发出大学生们对于实践学习之兴趣。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相互结合的过程之中,在具体的产学研项目研究之中,应当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提高适应社会所需的各方面能力与素质,从而为其今后的就业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打造独具特色的师生职业行为训练体系

高职院校应当依据高职教育之特点,将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活动、科技研发服务、新技术推广等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要将培养双师型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开展,并通过以下三方面的具体工作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一是要开展以能力为基础的各项培训活动,积极提高教师们参与管理与行业联系、课程开发、职业教育宣传等多方面的能力;二是要通过进行学习需求分析与团队精神培养,积极学习国外高校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办学的成功经验,进而提高广大教师的行业联系能力。三是要通过动员教师返回企业参与实际工程的实践锻炼,从而了解到企业生产与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学习新技术与获得新信息,以掌握现代企业的各种管理方法,进而提高广大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训练主要是要重新制定出以加强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策略与教学计划来加以实施的,要在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之上,通过充分运用产学研合作的相应条件,并且反复多次征求合作企业的具体意见,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之间的学时比例,对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学时比例进行调整,从而让实践性教学环节至少能占据整个教学环节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并且在教学计划当中,综合运用了生产实习、实际技能操作、课程实验、模拟训练、课程设计以及毕业实习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手段,把双证制度、注册制度、准入制度等标准都纳入到教学方式中来,从而强化了对高职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训练。同时,要加强与高职学校各专业的当地行业协会成员单位进行联系,希望其能够安排教师在假期中到各家企业中参与实践锻炼,从而致力于提高教师群体的实际技能水平,并为高职学生提供岗位实践的机会,为高职院校提供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信息,并且帮助高职院校引入相应的企业文化,从而为学习者们提供一种更加真实的职业环境。

(三)设置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并且完善本校的校内实训基地。应当选择那些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职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企业作为学校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一批和本校教学相互匹配的校外实习基地,并达成协议,将这些企业建设成为专业教学实习与科研开发的实验性基地,将本校建设成为企业培训与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并且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本校的兼职教师,具体负责校内生产实习与毕业设计中的实践性教学指导工作。本专业应当依托当地的行业协会,与其进行紧密联系,并积极聘请本行业中的资深技术专家组成行业顾问委员会。要在当地行业协会协调委员会的支持下,和当地骨干企业达成合作协议,使这些企业能够成为本院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基地与大学生实训基地。

(四)落实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对高职生的成绩进行考核,不但具备了检验与评价功能,而且还具有导向。为更好地发挥出成绩考核所具有的指挥棒作用,一定要改变以前只靠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评价高职生学习质量的陈旧做法,而是要进行知识、技能与能力等综合性的考核,并且建立起以实际应用能力考核为主体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在知识考核上,一定要改变目前只注重于考核记忆性知识的形式,要注重考核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对于技能与能力的考核,应当在最真实的工作场景当中开展,并且通过对大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工艺制作以及故障处理等方面的考察,提升高职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以及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等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实施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对高职学校而言,能够提高本校的办学实力,提升自身的办学层次与办学水平,进而扩大办学的规模与效益;对企业而言,能够让企业加快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步伐,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员工的素质,增强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对高职学生而言,能够让学生们的知识面变得更宽,能力变得更好,素质变得更高,社会适应能力也会变得更强,在毕业后也会有更为稳定的就业单位,从而能够解决高职生们就业的顾虑;对社会层面而言,能够在合作创新成果当中得到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极大丰富,从而获得进步之动力。由此,就能真正地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与社会的“四赢”,真正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之实质。

参考文献:

[1]岑豫皖. 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实践[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6).

[2]戴玉纯. 地方工科高校产学研结合发展的探讨与思考[J]. 中国高教研究,2007(9).

[3]杨 琴,刘清生. 产学研结合视角下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研究[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

[4]毛智勇. 校企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 北京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