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粗器不俗:这一组民窑青花器(一)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粗器不俗:这一组民窑青花器(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这一组民窑青花瓷,是在长期不经意中积攒成的,购买时凭的是“好看”和“直觉”,价格也是工薪族所能付得起的。官窑和民窑青花精品在中低档市场难觅,这些青花粗器便是学习青花瓷器知识的媒介载体。资料中大量的图片可以摘录,游历中时有佳品可以拍照,都不抵把玩实物时的那种心境和真真切切的感受。以下这些文字有早时的市场价格可作参考,有青花的基础知识可供学习,有相关背景资料的读书笔记可供阅读,这些都是青花瓷器值得鉴赏的价值意义。

这一组明代青花碗和盘,艺术风格突出,时代特征鲜明。

两只明早期(洪武)青花小碗,通体开片,釉面玻璃感较强,土沁深入胎骨,包浆晶莹,造型小巧,碗足修正刮削利落,挖足较浅,足壁较厚,底足中心有乳点,多见跳刀痕、旋坯痕,碗心有叠烧时的圈足粘釉胎痕。一只圈足底部墨书“好七”。青花碗的外壁绘有草叶纹,一只跳动轻松,点染随意,笔法抽象;一只中锋直落,大气洒脱,艺术风格上散发着动的美感和美的韵律。

明晚期(天启)钟形碗造型舒展,特色鲜明,碗外壁的龙凤纹饰逸笔革草,飞扬流动,碗心纹饰似飞鸟似兰草,散漫随意任意为之。民窑青花的龙凤形象与官窑有很大的区别,看似稚拙的形象却是神似胜形似,表情求达意。

“大明万历年制”折沿盘,釉料浓厚稳重,纹饰疏密得当,盘外壁叶子卷曲如螺,布局疏朗。盘心用勾线填浓色的手法在平整的圆圈内填满重色的山石、花草和枝头飞翔的小鸟,内壁边缘的卷草纹笔笔相扣,气韵贯通,整只盘子纹饰都在法度中不厌其烦地点染。盘子的胎骨上薄下厚,火石红圈足,足径宽大,底心塌陷,釉面厚薄不匀,有红斑气孔,足底釉面堆积不平,款识双圈相距较宽,字体起笔清楚,“大”字撇短捺长,“莴”字草头分笔断写,“u”字下部“衣”字无点,钩撇相连,处处显示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件瓷器由器形、纹饰、原料、釉彩、工艺、款识、窑口等不可或缺的因素构成。明代民窑青花在时代共同的大文化背景下历朝特点不一,那些实用器更是在大批量生产的情景下呈现出复杂的演变序列。一件民窑青花的鉴定,就要对各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分析,只有对历朝各代做理性的梳理才能对所见实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以碗为例,明早期瓷绘构图疏简别致,画法以圆弧线居多,题材以云气纹、折枝花鸟、鱼纹、福寿字为多,用笔率意洒脱,纹饰生动异常。洪武青花总体印象是做工粗糙,青花呈色一般较灰暗,胎体厚重,胎色米灰,质地粗疏并伴有未烧透的空隙,釉色白中泛青或灰黄,釉面松散釉层较厚多浑浊,并有开片现象。纹饰用笔粗放,继承了书法与绘画传统,创造了以笔点划笔法,随意挥就如书狂草,线条粗细变化有疾速感和节奏感,纹饰题材朴实无华。碗外壁纹饰多集中于上半部。下部多用一两道旋纹补白。晚期的碗足壁变薄,多为砂底,可见明显的旋纹,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俗称“肚脐底”。

明晚期瓷绘经画工提炼演绎,各种纹饰均达到了既简约而近乎抽象的境地。天启、崇祯青花青料泛青灰色,呈色分深浅浓淡多色阶,胎体大多较薄,瓷化程度较好,多施薄釉,色泽光亮润泽。碗的形制口外撇,深腹,底心厚而下塌,常见大圈足,挖足较为粗糙,有放射状跳刀痕,足深,多为釉底并有粘砂现象。而纹饰的画法,多为单线平涂,青花料向外流散,有的成团成片,有的纵横淋漓,有的清晰明快,有的阴沉混沌,写意式构图独步两朝。天启画风飘逸自然,崇祯绘画则较为粗率,但都用笔简练生动传神。

万历朝盘器形大小适宜,胎薄细腻,瓷化程度好,釉色白净,白中闪青,纹饰的布局较为繁密凌乱,主题不显,粗略看去只见粗犷苍老的蓝色线条,杂乱无序地交织在一起,不知其所以然。细细审视则会有不少发现,如愿想象,似可看到在风中飘动的树枝,细风漫卷的风云和仓促飞去的小鸟,纹饰已开始摆脱装饰图案呆板的束缚,以写代描状物抒情的写意画风日渐气盛。纹饰的题材上桃树瑞果、垂枝花鸟、折枝缠枝花卉的叶子也较稀疏,卷叶细长,有的呈螺旋或弹簧状。鸟的形态多样,有的嬉戏于花果枝头,有的飞翔在翠林之间,有的停立或跳跃在山石香草中,各尽其态各异其趣。青花款识也更为丰富,有的写在盘底,多为“大明万历年造”,少数写“大明万历年制”且为六字两行楷书款。

民窑青花的特点可以从胎釉、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及款识上加以区分,瓷绘纹饰可以从内容、形式、色泽、用笔等方面加以考证。明代各阶段的青花有所不同,明初所画纹饰留白多疏朗而清新,画法用笔起笔色深收笔色淡。明晚期是民窑青花大放异彩的时期,青花“分水”法的娴熟运用,使得此时官窑青花望尘莫及,笔法用笔采用单线平涂简笔写意,画面布局繁而不乱,纹饰题材多取自生活。万历朝的祥瑞花鸟纹饰,以静衬动相互呼应,视觉效果热烈,纹饰满布,笔调不受约束,自由奔放充满生机,一派吉祥气氛。不但瓷画内容取法自然,技巧上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成竹在胸的用笔犹如风舒云卷,老练纯熟并保持着民间绘画的传统,画风朴素质真稚而不拙。

龙作为瓷器的装饰,五代开始出现,到元明清时成为瓷画中的重要纹饰。龙的形象沿承有序,青花瓷器上绘龙纹,各个时期特征不同,变化丰富,从而出现了云龙、海水龙、团龙、蝻龙等各种形象。明初严禁民间使用龙纹,中后期民窑才开始出现以龙为装饰图案的青花器,品种也多起来,形象由繁至简,由工到写,逐步变化,造型也逐步趋向简朴,线条趋向粗犷,龙的身躯被缩减,头与爪被夸大,笔墨也简洁道劲。凤与龙一样,在青花中被广泛使用,并且多与龙配合,凤也从原先的“雄为凤,雌为凰”,转变为固定的雌性象征,代表阴柔与阳刚相配之美。从历代瓷器凤鸟传统艺术形象上看,凤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并体现在凤尾这一最美丽的特征上,有飘带形、鱼尾形、如意形、卷草形等。明代民窑青花瓷上的凤纹下颚画须发,喙部较短,身上羽片较大,凤眼细长,中后期的凤纹颈部则被画得特别细长而弯曲,民窑的凤纹有的已难让人一眼辨识,凤鸟的各个部位由抽象的圆圈和活的曲线组合,形已被简化忽略,感觉到的多是凤鸟飞腾的气势。在民窑艺人的笔下,更多的是洋溢着理想与魅力的龙凤呈祥,是真正从民间飞来的青龙和翠凤。(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