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青岛,那一抹亮丽的高原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青岛,那一抹亮丽的高原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海滨旅游城市青岛

2005年4月底,暖暖的海风开始吹拂。一群朴实的藏族小姐妹,经过五天五夜的跋涉,从祖国西南边陲自治区日喀则市,来到了祖国的东部城市山东青岛,为这个原本美丽的海滨城市,注入了一抹亮丽高原红。这14 位年龄在18 至24 岁的藏族姑娘,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离开过,许多人甚至都没有离开过日喀则,却一路从西部到了东部,开始一种全新的生活。现在,两年时间过去了,除了当初第一批14 位藏族姑娘在青岛幸福地生活和工作外,其后又来了第二批、第三批。现在,她们的队伍已经壮大到近40 人。

是什么机缘使她们来到青岛?是什么动因使她们远离家乡?两年来,她们的生活怎么样?而将来,她们是继续在青岛生活下去,还是回到亲爱的故乡?带着种种疑问,2007 年的春天,我们从来到青岛荣达针织有限公司,看望这些生活在接近零海拔城市的藏族姑娘。

荣达针织有限公司坐落于青岛市区中部的四方区,是青岛有名的交通枢纽区、加工工业区和民俗民情旅游区。40名藏族姑娘,时间最长的在这生活了近两年,短的也有五个多月,看到来自家乡的记者,听到亲切的乡音,虽然掩饰不住地激动,但朴实腼腆的本性使然,过了很久才打开她们的话匣子。

是幸运更是机遇

姐妹们开心地逛街。

以往,对于日喀则的藏族姑娘们来说,除了到内地中学和班上学外,到内地生活打工,是她们从来没有想过的。当知道有机会到青岛工作,对这个只是从电视上看见过的拥有大海的城市,充满了神秘的想象。首批只定了10 多个名额,却引来了40 多位报名者。通过对学历的要求(要求初中毕业,以此来鼓励大家坚持完“普九”学习)、普通话基本要求、身体健康状况等筛选后,第一批14 人幸运地来到青岛学习。姑娘们来到的是青岛荣达针织有限公司。针织厂的工作,有10 多道工序,这些在日喀则当地,农活家务都是一把好手的藏族姑娘,初来之时却让最简单的缝合工序急得一夜一夜难以入睡,甚至还躲在被子里哭。但心灵手巧的她们勤学苦练,半个月后上手了,其它更难的工序也被她们一一克服。索南卓玛已经学会了三道工序,合缝、斡边和撸领子,在这方面,还做起了第二、第三批藏族姑娘的“师傅”。23 岁的达苍在这里不但学到了缝纫技术,还学会了上网,常常利用休息时间上网学习新知识。她说:“在这里,挣到钱,学到技术,还见了世面。”

工作之余,她们还去四方区政府旁边的图书馆,看杂志看书。周末喜欢到小店里淘既便宜又漂亮的衣服;到五四广场和栈桥公园吹吹海风,听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观赏怎么也看不够的大海,买几串贝壳做的小手饰;到中山公园看看各种各样的鲜花;到音乐广场听听歌儿,高兴的时候自己也亮开歌喉唱几嗓子;藏历新年来临,就着“青岛啤酒”吃着自己做的藏餐……

2006年7月,她们把工作了一年的积蓄寄回家,从家人、亲戚的夸奖里,她们有了一种成就感。“我很幸运,亲戚们都非常羡慕我。我要好好珍惜这个打工和学习的机会,把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小姐妹们也经常这样互相鼓励。

要输血更要造血

热闹繁忙的生产车间。

将姑娘送到内地搞劳务输出,缘于青岛第四批干部入藏后进行的“普九”普查。原青岛市四方区委常委,赴藏后任日喀则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的陈金国告诉记者,他们到农牧民家,对一些辍学儿童的家长做工作,劝说让孩子们重新回到课堂上。家长们却说:“上学有什么用呢?上完学还不是要回来放羊?”

“得让农牧民群众体会到读书的价值,切实感受到知识对于他们的意义。送藏族姑娘到青岛劳务输出,既为日喀则市培养了新一代工人,又让农牧民看到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陈金国说。

选择一个好的项目,既能让孩子们学到的技术以后能较为便利的运用,又必须是无污染、回来后易于开展的轻工业;还要找一个有一定奉献精神的企业家,愿意无偿培训藏族员工; 考虑到输出的是藏族姑娘,最好还是找个女老板方便一些。在青岛找一个企业不难,找一个以上条件都要符合的企业,却并不容易。为此,干部们把青岛的企事业单位一个个的捋,一个个顺,并最终选择了青岛荣达针织有限公司,并开启了地方政府首次对外劳务输出的先河。

“青藏铁路开通,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工作机会越来越多,但没有一技之长,机会来了也没办法把握。变输血为造血,才是工程的最终目的。”原市南区委副书记、现日喀则地委委员兼日喀则市委书记慕建民深有感触地说。

是老板更是家长

日喀则姑娘们在工厂门前合影。

最初答应接受第一批14 名藏族姑娘时,青岛荣达针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荣盛对于民俗差异、生活差异、语言差异可能带来的困难,并没有想太多。对于在商场里摸爬滚打了近20 年的她来说,这只不过如同工厂里来来去去的工人,没有太多的区别。但随着14 名藏族姑娘走进厂房时间的临近,她开始细细的考虑这帮孩子的管理、培训、生活、学习。从平均海拔近4000 米高的高原,一下子降到接近零海拔的海岸城市,高度的落差不单单体现在氧气、海风、生活细节和语言,更是观念与思想。

如何让孩子在青岛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何让她们更快地适应这里的生活,如何让她们在这里学到要学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到这里参观游览一趟?张总从点滴的小事安排,为此还专门给这帮孩子如在学校里配备班主任一样,配了一位在荣达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杨指导,从生活、工作、学习上,给她们细微的指导,制定了一系列看似严格,实则细致的“规章制度”:初来逛街时,需由汉族同事陪同;熟悉之后,外出必须3 人及3 人以上共同出入并佩带外出卡(卡上有名字、工厂名称及地点、杨指导的24 小时开机电话);夏天晚上10 点前回寝室,冬天不得超过9 点半;冬天发冬装,夏天发夏装;每年一个月的探亲假……

凡是老板要尽的责任,张总都尽到了;凡是家长能操的心,张总和杨指导也没少想。为了尽快帮助她们适应青岛生活和工作,张总和杨指导经常深入到孩子们中间聊天、谈话。语言沟通上有困难,就一点点重复和解释,工作上不能立刻上手,更是一遍遍的讲解和示范。“藏族同胞把孩子交给我们,我们不敢有一丝的懈怠。”张总是那种平易近人的人,丝毫没有老板的架子。让孩子们在这里生活愉快,学到技术,是她最大的心愿。

是期盼更是理想

在五四广场合影留念。

达仓在专心工作。

按原计划,第一批姑娘在青岛工作一年,然后回日喀则,把新的技术及观念引进家乡。一年过去,绝大多数藏族姑娘在回家探亲一个月后主动要求回到青岛。因为“工作中可学的非常多,我还没有学完。”“我要把所有工序学会,还要学会管理。”问起将来的计划,除了年龄最大的德庆已经与青岛小伙子结婚,要把家安在青岛外,多数姑娘希望过三年回到家乡,把学到的技术,见到的新鲜事物带回家。

白玛来青岛之前,曾经想做的工作是宾馆服务员,现在觉得有一门技术非常好。“不做就没有进步,只有做了,才能学到真本领。”她说,希望张总到日喀则开个工厂,自己也在那儿工作,然后把服装就地就近销到尼泊尔去。巴桑普珍2003 年初中毕业,毕业后就在一家小店铺看店,2006 年7 月来到青岛. 她说原来计划以后自己也开个小店铺,但现在计划变了,以后要开个小针织工厂,把新技术带到传统服装的生产中去,把传统服装的魅力发扬光大,组织当地的姐妹们一起干。

今年6 月,第四批干部结束工作回到了青岛,他们已经做好与第五批干部交接的准备,希望把以“造血”为目的的劳务输出工程继续下去。除了单纯以学技能为主的劳务输出外,他们还计划以“半工半读”的形式进行创新型的劳务输出,既学习文化知识,又学习劳动技术。

“时间太短!好多要做的事还没做完,甚至还没来得及做!”慕书记谈及将来的计划,不无遗憾但也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