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语文充满生机充满美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语文教学的艺术魅力,诱导学生懂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作为老师,应该努力赋予语文教学技能方法以艺术的美,让学生快乐地学语文。用语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吸引学生品语文。语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传承社会文化的载体,与人的生命共存。语文中有无穷的魅力等着我们去挖掘。

一、在课外阅读中体味语文本身具有的美感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可以增加知识,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学会处世,培养良好的心态,形成独特的风格。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明确规定了课外阅读量,并增加了阅读推荐篇目。可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课外阅读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课外阅读,能够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的成果,更快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更好地达到语文教育目标。

那些古今中外的优秀诗文,全都蕴含着浓郁的正义感、英雄志、爱民心、报国情,阅读它们,热爱它们,我们就会始终沐浴在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温馨之中,起深挚的爱心、博大的情怀、深刻的智慧和丰富的美感,就必然会给我们以良好的熏陶与熨帖的滋润,就会使我们走出原来较为狭窄的精神洞穴,放眼世界文明的天光云影,领略中华民族的精神风采,从文本言语中去倾听伟大的心灵的搏动,感受言语世界奥秘,同时打好语文和人文精神的底子,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人格的大写的人。

如《西风胡杨》中“胡杨,是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不死的、不倒的、不朽的是胡杨的精神,用胡杨的精神感染学生。《边城》展现的是湘西边陲的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态,民风淳朴,人性善良,要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项脊轩志》“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人间温暖的至爱亲情。《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对爱情的执着坚贞等人性的真善美。《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的伟大抱负。

不要以为只有快乐的东西才会给你享受,体验痛苦和磨难的情感更能让人感受幸福是什么,体验自己不曾经历过的,作为精神财富的拥有,也是一种享受。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是一个漫长而深透的熏浸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审美教育中抛却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避免了空洞的、的道德说教,让人们长期处在“美”的氛围之中,在具体独特的意境空间中打动人的灵魂、激荡人的情感,从而进行美的熏陶、美的感染,如春风化雨,点滴滋润,在润物细无声的审美熏陶中,享受着语文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丰富的情感和诗意的语言

仔细锤炼教学语言。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学语言不仅要准确地表情达意,还要经过修饰美化,才能打动人心,使人产生美感愉悦。学生听了教师闪耀着美的光彩的语言,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这样,语文水平会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提高。

听一堂好课,如同欣赏一幅名画,令人心旷神怡;又如欣赏一首名曲,虽已曲终,却余音绕耳。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教师真挚饱满的言语,像一股清泉慢慢沁入学生心田,这样,教师所发出的信息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教师的要求很自然地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高明的教师使用亲切自然的语言向学生传递情感信息,造成融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心情放松,态度积极。

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言语平淡,缺少感情,那么这个课堂必将变成一潭死水。“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有了感情才能感染学生;有了感情,教学语言才会充满生机

如在讲述《我与地坛》时,用诗意的语言导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生命就像灿烂的太阳,每天都会升起;死亡则像黑夜,当黄昏落日的绚烂过后,层层黑幕必将会笼罩在我们身上。少年不会想到死,因为他的生命还刚刚开始;青年不会想到死,因为他初尝人生的滋味;中年也很少想到死,因为他总以为自己还有够长的日子。可是,二十来岁的史铁生却几次想到死。为什么?其次,在导读母爱时,深情领悟“不是光会疼爱而不懂得理解儿子的母亲”“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母亲的疼爱理解,毫不张扬,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此时,教师用煽情的语言感染学生,再配以阎维文的《母亲》,实践表明:教师富有情感的课堂语言,能够感染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深入感受文本的感情基调,使他们产生情绪共鸣。

三、在朗读中感受语文美

语文是美丽的,教材中的语文则是文质兼美的典范。她汇聚了古今中外语言

文字的精华,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能力形成的规律;她肩负

着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提升母语的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并陶冶其情操,

完善其人格的重任。然而这些蕴涵种种审美因素的文字并不都能为学生所理解

识别,就像煤一样,需要教师悉心引导,促使学生去用心挖掘和体会,只有当煤

和学生的心火相遇时,灿烂的艺术光泽才会发出夺目的光彩。

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课本中的语文美?朗读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

这里的朗读,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声的过程,而是指导学生沿着课文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课文作者的精神境界的高峰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作品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是作品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能力的过程。

显然,这样的朗读过程是一个美读的过程,即“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的过程,也是学生进行充分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悟的过程。

如在讲述《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当时我班一个女生的朗读素质特别好,我引导着她情感诵读某一章节,在她的激情诵读感染下,学生把握了诗歌的情感,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无需再去支离破碎的讲解,文章的情感-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从而激发人们对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对这不公道的世界的强烈仇恨的主题自然而然的就掌握了,

当语文的课堂飘逸着浪漫的气息,当语文的学习进入享受的境界,我们的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学得高效。

成长中的我,心中总是充满各种困惑,每当我被它们缠绕,语文总是适时地来到我的心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开朗、豁达。“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学习要学思结合。“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我们要有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语文,我心中的这泓清泉,早已融入了我的血液之中。它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冲洗了我心中的污浊,使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语文,仿佛一幅美妙的人生画卷;语文,仿佛一首珍贵生命的赞歌;语文,仿佛一座四通八达的桥梁;语文,更像一位随时指点迷津的智慧老人……

语文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即需要诗意的滋润,需要人性的阳光洒满语文课堂。让学生在涵咏、体悟中领会语文学习的真谛,进而接受美的熏陶和滋养。诗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诗意的语文教学,就好比一片荒野没有鲜花的点缀,苍凉而无生机。语文教学需要诗意灌溉,语文教师需要诗意涵养,这是新课改给我们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当我们的课堂变得绿意葱茏、鲜花盛开之际,也就是语文教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