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村旅游“活”寨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村旅游“活”寨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梵净山下,淳朴敦厚的侗家儿女悠然恬静;清清锦江水边,古朴隽秀的风情侗寨怡然安闲。

寨沙侗寨位于江口县太平乡,占地面积97亩,人口74户274人,村寨依山傍水,古树参天。清澈的太平河在村边缓缓流过,高耸的钟鼓楼拂过袅袅轻烟,与江上的薄雾融汇在一起,把村落描绘得恍若仙境。

最美丽的是景,最诚挚的是情,随着乡村旅游这条致富路的不断延伸,寨沙的梦想,和香甜的米酒一样回味悠长。

角色转变,庄稼汉开办农家乐

走进寨沙侗寨,高大气派的楼门庄重典雅,古朴自然,与寨内的钟鼓楼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广场、曲径、河岸,绿荫掩映;路灯、店铺、宾馆,尽显繁华。

然而,两年前,地处梵净山脚下的寨沙侗寨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民族村寨,由于受地理、交通及思想观念的影响,“脱贫不富”的现象一直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症结”。

守着金山银山怎么办?依托金山银山做什么?如何打破扶贫致富“瓶颈”成为摆在江口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立足资源优势,江口县坚持把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来抓,努力践行“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即以文化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园林化发展。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合力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

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梵净山旅游的强势崛起,江口县激发了文化旅游的创新活力,找到了扶贫攻坚的有力抓手。

2010年,江口县创新扶贫机制,筹措资金1200万元,对寨沙侗寨40多户贫困农户的房屋进行统一规划和立面改造,既保留了原来木楼古色古香的民族传统,又使整个村落有了整体包装后的现代气息。

作为全县重点打造的几个乡村旅游景点之一,近几年来,寨沙侗寨在金融资金的扶持下,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不断扩大,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和示范村。

看到前来旅游观光的客人逐渐增多,寨沙的村民丢下犁头、锄头,纷纷办起了农家乐。

当地政府因势利导,通过招商引资、引智,组织村民到贵阳、重庆等地学习取经,不断把旅游产业做大做强。

“侗家驿站”是寨沙开办得比较早的农家乐之一。2013年11月20日,省长陈敏尔到寨沙考察时,看到“果进篮、花进盆、菜进盒”的景象,直夸赞老板刘梦圆会经营、懂发展。

乡村美了,游客多了,百姓富了。

截至目前,寨沙74户人家中,已经有64户村民办起了农家乐,有农家床位800多个,一年四季都在接待游客。

2013年,寨沙建立起了江口县第一个乡村旅游协会,寨沙人走上了抱团发展之路,当年就接待游客60多万人次,实现收入300多万元,户均收入达9.6万元,人均收入2.4万元,在全县率先迈进小康行列。

借势起跳,从“探路子”到“作示范”

“这样的幸福生活,做梦都想不到。”在政府的帮扶下,年逾花甲的夏德贵拆除了老旧的木房,平整了院落,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夏德贵的变化,只是寨沙乡村旅游发展的一个缩影。在他身上所映射出来的,是一个贫困乡村从落后到富裕,从探路子到作示范的发展过程。

2010年,江口县扶贫部门创新扶贫机制,把乡村旅游产业囊括到金融支持的几项产业之中。

2011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提出了在全省打造“10个县级旅游示范县和20个重点乡村旅游”的实施意见。江口县抓住机遇,对乡村旅游的金融支持给予倾斜,并迅速出台相关措施,即组织县扶贫办抓规划、抓落实、抓亮点、抓实施、抓示范,使寨沙侗寨的乡村旅游得到迅速发展。

2011年11月,由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组织编制的《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出台,要求铜仁先行试行。

2012年1月,国发2号文件明确要着力“打造梵净山精品旅游景区”。

铜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进建设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提出把江口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营养健康+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生态文化魅力城市,把梵净山打造成世界级城市“会客厅”。

“发展乡村旅游,解决资金瓶颈是关键。”江口县扶贫部门负责人一语道破了产业发展关键。

在国家旅游局、扶贫办等部门的支持下,江口县委县政府通过多种渠道,整合“一事一议”专项资金等方式,先后投资4000多万元修建了风雨桥、吊桥、侗寨停车场、江梵旅游公路、梵净山旅游环线、盘溪至黑湾河景观大道等基础设施,使寨沙旅游环境和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金融扶贫在寨沙侗寨启动以来,共投入资金5900余万元,用于寨沙侗寨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村寨的绿化、美化、亮化。修通了连接四乡八寨的进组入户路,还建设了四合院、侗寨钟鼓楼、民族风情表演场。在寨门前建起长2000多米的防洪大堤,种植绿树红花,建起民族风雨桥和河畔亭台楼廓,使寨沙侗寨展示出美丽而独特的生态环境,纯朴而多采的民风民俗,其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的延伸。

顶层设计,政策支撑,定点帮扶,激活了寨沙乡村旅游的一池春水。

现在的寨沙侗寨,家家窗明几净,处处鸟语花香。

扶贫带来的不仅是环境的改变,更是文明程度的提升与和谐人居的构建。2013年10月,寨沙侗寨被命名为“全国金融扶贫乡村旅游产业示范村”。

紧扣特色,“请进来”只为“走出去”

9月28日傍晚,寨沙侗寨钟鼓楼里,一曲侗族大歌《欢迎您到侗寨来》拉开了 “月上寨沙” 晚会演出的帷幕。

台上是30多名侗寨姑娘小伙子,台下是来自广州、厦门以及新西兰、芬兰等地的游客。姑娘小伙子们身穿侗家服饰,银光闪闪的饰品随着整齐划一的动作,撞得人心襟摇荡。观众们热情地互动,歌声、掌声、吆喝声响彻乡村夜空。

广州姑娘杨兰妮在主持人的邀请下演唱了一曲粤语歌曲,引得新西兰外籍游客不断大喊“Very good”。

随后,意犹未尽的村民和游客在侗寨表演场上围着篝火载歌载舞,把“月上寨沙”晚会推向高潮。

“本来我们已经游完梵净山和云舍土家族村寨了,我们是知道今晚上将上演‘月上寨沙’后,又特意赶来观看。”杨兰妮说。

“月上寨沙”周周上演,遇到节假日时,天天上演,已经成为寨沙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铜仁市乡村旅游样板村,寨沙村民在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大胆探索着。

把侗家文化融进民俗旅游是寨沙侗寨村民的一次尝试,把到云南、广西、贵州凯里等地学习来的歌谣融入本地特有的物质文化,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营销,则是寨沙人对未来格局的一次重新构建。

为了把民族歌舞打造得独具特色,寨沙从黎平县聘请侗族大歌专业教师为农户培训表演才艺,重点打造了《侗族大歌》、《踩堂舞》、《芦笙表演》、《拦门敬酒歌》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

“在贵州我们参观了西江苗寨和寨沙侗寨,我觉得非常的独特、非常漂亮,发展旅游是十分适合的。”2013年5月14日,“东南亚媒体贵州行”采访团抵达寨沙侗寨,菲律宾《商业镜报》副总编Angelina如是说。

“酒好不怕巷子深”,近两年来,除了“东南亚媒体贵州行”,还有中央电视台《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组、全国知名网络媒体等走进梵净山、走进寨沙侗寨实地拍摄和采访报道,大大提高了寨沙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小村庄谋划大格局,小旅游描绘大蓝图。寨沙侗寨,一条乡村旅游的致富路正在形成,一种多元发展的模式正在诞生。(责任编辑/付 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