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家名作续两岸血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家名作续两岸血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西安的李京生先生藏有两幅国画,一为“岭南三杰”之高剑父、高奇峰合作《雄狮图》,一为晚清钱慧安《麻姑献寿图》。此工作均为李先生的生父――当年退守台湾的老兵李文元先生旧藏。而由此引发李京生寻找远在台湾的老父亲,上演了一幕催人泪下的血浓于水的故事。这两幅名家名作也藉以重见天日,为研究岭南绘画及钱氏的人物画提供了又一份实证资料。

据李京生回忆,其父李文元先生,1900年生,浙江杭州人。早年加入,曾在嫡系的青年军二。八师(后改为八十七军)服役。1949年与军政一道退守台湾,从此与家人失去联系,天各一方。1954年,李文元先生在台湾与江玉仙女士结婚。而大陆这边的李京生,从解放以后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但限于当时的国内政治形势,只能默默珍藏着唯一的一张其父党证上的照片。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政策不断深入以及两岸交流的逐渐展开,台海间的往来也频繁起来。1990年,李京生通过来往大陆探亲的老兵的回信得到确切消息――其父李文元先生已于1972年病逝。此生父子无缘再见,相思绵绵只能化作无尽的泪水,令人唏嘘不已。1991、1992两年,李京生嘱托去台湾探亲的朋友到台湾“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查寻有关父亲的材料,遭拒绝,但被告知可以办理遗产继承事宜。此后,在大陆海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协助下,李先生积极办理各方面的手续,惜两岸未能“三通”,手续极其繁琐,李先生一直不能成行。2002年春节,李京生收到邀请,并于当年的5月从西安赴台湾,祭奠已离世30年的生父,了却一生的最大心愿。到台湾后,从继母江玉仙处得知父亲退守台湾的些许往事。而父亲临终前嘱咐把两幅未装裱的国画作品留给大陆的儿子,或许在冥冥之中,老人家已感知儿子会来看他。

《雄狮图》,设色纸本,高剑父(1879~1951年)、高奇峰(1889~1933年)兄弟合作于乙卯年(1915年)。高175厘米,宽92厘米。钤有“番禺高崭”(白文)、“高剑父马背船唇朱记”(朱文)二印。题款:“乙卯秋九月岭南高蓊写于沪渎黄叶楼。”

作为“岭南画派”的旗手,高剑父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革新。他在中国画传统技法上大胆融入日本和西洋画法,追求透视、明暗、光线、空间的表现,尤重色彩或水墨渲染。其山水气势磅礴,笔法有近似马远、夏圭一体的,横砍竖劈,干笔飞白,于秀逸中见刚劲。所作朝阳夕照、风雨晦冥、烟霞云雾之景,生动地再现了南国山川的秀丽多姿。作品多用水墨渲染,用笔泼辣,时作没骨法,除树石局部略用线条外,天色、水光和云雾都以水墨渲染,墨卷波涛,笔缩云烟,深浅远近,诗意盎然。其所作水墨花鸟,放纵似徐渭。又以石恪、梁楷一体“减笔”画人物,着墨敷彩不多,寥寥数笔,生动传神。这幅1915年的《雄狮图》,作于如火如荼的大革命时期。作者以雄狮啸傲,既预示东方睡狮猛醒又暗含着革命的暴风骤雨。画面上,大胆融合了中国传统画法与西洋画的写实技法,以独立山巅的雄狮立势,在墨与色的对比中强化视感力度,画面气氛酣畅热烈,笔墨劲爽豪纵,体现了作者作为一个革命党人的气质风格。其画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革命色彩,体现出了融汇中西绘画之长的现代绘画新格局。

《麻姑献寿图》,设色纸本,晚清著名仕女画家钱慧安(1833~1911年)于戊寅年(1878年)作。高174厘米,宽94厘米。钤有“吉生”(朱文)、“双管楼”(朱文)二印。题款:“戊寅小春之吉仿玉壶外史笔,清溪樵子钱慧安并记岁月。”

钱氏初名贵昌,字吉生,号清路渔子,室名双管楼。上海高桥人。于沪上邑庙一带鬻画自给。工人物仕女,细笔干墨。遒劲方折,姿容炯雅,其调介于老莲(陈洪绶)、十洲(仇英)之间。疑或涉足木版年画之故,晚岁用笔益趋劲峭燥硬,虚灵不足,人物开相流于程式。但依然画值不减,求者踪门不绝。人物擅民间祈福纳祥故事题材,颇为各地年画作坊乐干借用。光绪中叶,一度应邀北上,先后为天津杨柳青、爱竹斋诸画铺出年画样稿,计有《红楼梦》《皆大欢喜》《谢庭咏絮》及唐人诗意稿样40余种,广泛印发,深入北方城乡,不啻为海派绘画以印刷为媒介北上之桥梁。清末民初,画坛上写照能手颇多,改琦、费丹旭、任伯年、任预、钱慧安均是个中高手,钱氏画得逼真而有神,早期赖以谋生养家的就靠描绘肖像画。钱氏深知,在十里洋场立足,只有画“雅俗共赏”的作品才能运销于书画市场。但钱氏又是清醒的,他深深把握住立“品”这个关口,其风格恬静、谨慎、明洁、秀逸、醇正,有如他的人,境淡品清。此幅《麻姑献寿图》,画中麻姑手捧金樽与寿桃,腰系宝葫芦,旁随一仙鹿,款款而行,了无滞碍。人物面目丰腴,体态雍容华贵,神情自然生动,一派祥和恬静。其线条勾勒细致,简练传神,于淳雅、清劲的细线中,杂用着高古游丝描、琴弦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顿挫自如,一片清光。其敷色华采清丽,构图层次分明,有江南年画的味道,俗而不庸,俗而不媚,俗而不妖。

这血脉相连的两幅画,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见证了血浓于水的亲情。而这两件深藏近一个世纪的名家名作,从未见著录。

责编 潇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