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扩招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思路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分析了扩招背景下高校体育课程开设思路,包括:打造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尊重学生发展诉求,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协调。
【关键词】扩招 高校体育课程 开设思路
从上世纪末,我国高校开始正式进入扩招时期。统计显示,扩招前的1998年,我国高校录取学生数量为108万,而从1999年以后,我国进入了招生规模的快速膨胀期。截止到2012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已达680万。高校的扩招也使得学生的思想日趋多元化,学生类型也越来越复杂。许多课程的开设,在延续原有的思路,已经无法满足新时期扩招后学生群体的需求。因此,不断调整课程授课思路,转变教学模式,完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扩招政策实施后高等教育发展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体育课程一直都是高校里最重要的公共必修课之一,肩负着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而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学生在数量,学生个人体育背景,爱好兴趣等方面差异越来越大,而且学生本身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充分理解高校扩招后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体育课程开设思路和模式,推进体育课程更好的服务于高等教育。
一、打造新型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
扩招以后,学生的数量在增多,学生的性格也是日趋复杂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比例的扩大,其性格中很多自私自利、享乐、自由散漫等思想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教师都是对学生一味的批评,结果师生关系很紧张。显然,这非常不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学生都不信任老师,那么还谈何高效课堂呢?因此,在新时期的扩招背景下,教师需要充分的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拉近师生关系,使学生信任老师。最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愿意和老师沟通,也愿意听从老师的安排,积极的参与课堂学习。这样以来,就会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尤其是对体育课堂来说,其大部分课程都是在户外进行的,有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师生进行沟通交流,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多的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和学生多沟通,多交流,与学生课上是师生,课下是“好朋友”,对学生付出更多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周国平说:“一切教育归根到底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归根到底都是自学。”因此,我们必须相信学生,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学好。尤其是在扩招背景下,学生展现自我,获得尊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实际上,所谓的高效课堂,也不是说教师一定要“越俎代庖”的将多少知识教授给学生。因为,知识是无限的,而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具备了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才能一生受益。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通过引导,让学生积极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比如,我们在学习篮球的时候,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技能以后,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某一个学习任务,通过上网查阅视频、到书本里面找基本理论,相互之间切磋学习。最终小组间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最成功。让这个小组作为典型,将其探究的方法,自学的方法,经过教师总结,与大家分享。
三、尊重学生发展诉求,使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相协调
在很多教师眼里,体育就是要让学生强身健体的一门课程,跟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培养没有关系。实际上,体育课程的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强健学生体魄,而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理念、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其它科目所不能代替的。比如大家经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这其中就包含很多以人为本的理念;而在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中,比如射箭、抖空竹、武术等,其中所包含的人文价值又是非常深厚的。而每个学生在学习体育的过程中,想达到的目标也不同,而且自身最适合的发展方向也不同。因此,教师还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体育课程内在的价值,推进学生全方面的提升,发展其综合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多的挖掘课程本身的价值,利用课程的内涵和外延,让学生对课程感兴趣,提高其积极性。然后再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开设的各个环节之中。最终达到学生体育技能、文化知识、综合素质协同提高的局面。
总之,体育课程对于学生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学生数量越来越大,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要想在其中脱颖而出,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体育课程要更好的发挥其内在价值,辅助学综合素质的提升。这不仅是体育学科本身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要求稳定招生规模 2013年大学扩招将停止[EM/OL].
[2]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N]. 中国教育报.2010.11.25.
[3]蔡林森.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杨乃彤,尹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改革探微[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
[5]王亚飞,金程.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6]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
[7]刘超,姜同仁,张开林.对21世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探讨[J].四川体育科学.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