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及其接种问题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及其接种问题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现阶段,大众对身体健康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其中乙型肝炎作为较为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已经引起社会大众的重视。为了避免乙肝炎症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应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管理成为主要方法。据此,对现阶段乙型肝炎疫苗的种类、接种不良反应及相应应对措施等进行了充分分析,综合评价了对应肝炎疫苗的安全性。

关键词: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应答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8.045

0.引言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1963年被Blumberg首次发现,HBV属于DNV病毒的一种,在世界范围传播,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0亿人曾受到该病毒的危害,少数患者因此患上慢性肝炎、肝硬化,严重的可能出现肝癌。通过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肝炎症状,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将乙肝疫苗作为一类基础疫苗,对新生儿进行免费接种保护,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该病毒的肆虐传播。

1.乙型肝炎疫苗的分类

乙型肝炎疫苗一般分为预防、治疗两大类。前者的主要对象是未感染病毒的群体,现阶段,临床应用的血源性HepB、重组HepB均属于预防性疫苗。而治疗疫苗的主要对象属于慢性肝炎患者。乙型肝炎疫苗治疗方面主要是借助HBV特有抗原进行特殊处理,借助生物技术实现充分刺激HBsAg携带患者的免疫系统,对感染干细胞进行对应的生物理,实现抑制或消灭病毒的目的,从而实现治疗病患的目的。国内治疗性疫苗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之中,属于HepB研究热点之一。

1.1血源性乙肝疫苗

第一批血源性HepB是美国某公司进行研制获得,国内血源性乙肝疫苗在1985年进行量化生产,借助HBsAg阳性人员的血液进行血浆分离,去除感染的HBV颗粒、浓缩HBsAg,灭活处理,降低内部病毒的负面影响,进行辅料、防腐剂添加制备而成。该类疫苗从安全性、疫苗来源及经济消费等原因导致使用逐渐减少,国内与2000年正式停止使用该类疫苗。

1.2重组乙肝疫苗

科技进步带动了生物学、基因学行业的飞速发展,借助重组技术实现HBsAg基因转移到培养基中,进而进行重组疫苗的生产梳理。行业内部学者进行了大肠杆菌体系、酵母系统等方面的重组研究。现阶段,常见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主要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是借助酵母体系进行处理,其次是通过中华地鼠卵巢处理所得,代表单位为法国巴斯德、中国预防科学院。

1.3乙型肝炎DNA疫苗

该类疫苗的另一种叫法为核算疫苗,属于第三次疫苗革命。该类疫苗主要目的在于进行治疗作用,将含有特定编码的基因序列对应复制到载体中,通过注射实现接种,在宿主体内进行转录翻译进而产生免疫蛋白、抗体物质。一般情况下接种方法分为:皮下、皮内、肌肉、喷雾接种几种形式。但CTL在清除已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的同时,也能造成肝组织的免疫损伤。因此,在DNA疫苗应用临床之前,还需要解决避免过度免疫病理损伤的问题。现阶段,DNA疫苗仍处于研究开发期间,实践上尚未进行普及应用,仍处于动物试验期间。

1.4乙型肝炎蛋白疫苗

蛋白HepB是将HBV重组蛋白制成疫苗并增强其免疫原性,包括重组HBsAg疫苗以及HBcAg与HBsAg连用(简称NASVAC)疫苗。蛋白HepB是一种治疗性疫苗。文献显示,重组HBsAg疫苗的临床试验疗效并不理想,而NASVAC疫苗取得了良好效果。

1.5乙型肝炎T细胞表位肽疫苗

美国首次研制成功T细胞表位肽疫苗,一般分为三种共价形式进行连接:HBV CTL表位HBcl8-27、破伤风类毒素Th表位(TT830-843)和N端2棕榈酸分子。通过对26名健康人体、90名乙肝患者进行对应试验分析,结果表明:疫苗的安全性较高、耐受性良好,该疫苗也没有抗病毒疗效的报道。2接种疫苗后无/弱答应

一般情况下,接种疫苗后必须保证血清中HBV表面抗体浓度高于10mIU/ml,方能保障进行对应的预防控制作用,若低于该数值则属于弱答应范畴,无法实现免疫控制的目的。

2.1无/弱答应因素分析

据统计,乙肝疫苗接种后,出现该种状况的几率较低,一般不超过10%,与多方面因素相关,如年龄、免疫功能低、烟酒等负面影响等问题,此外,由于疫苗自身生产工艺流程、纯度种类、检测手段的影响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一般情况下,新生儿对于疫苗的应答效果最好,随着年龄增加应答效果下降,此外,性别对HBV疫苗应答效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女性HBsAb阳转率较男性较高,体重过高的接种人员应答效果差,体重过低、早产婴儿对于疫苗的应答效果相对较差。另一方面,接种失败已经成为感染病毒的主要原因,检测手段的灵敏度仍存在一定不再,低水平HBV感染借助常规检查时容易产生漏洞,一般需要通过较为敏感的处理手段方可检测出结果。据研究成果分析表明,乙肝疫苗的应答结果还与人类的组织相容性关联程度较高,HLA复合体是6号染色体的基因组,与接种乙肝疫苗后有无答应的关联度较高,且具有遗传性的特点。

2.2解决防范分类

针对上述无/弱答应的人群,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分为下述几类。

2.2.1复种

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无/弱答应人群进行二次接种,并严格执行对应的标准规定,可充分提高接种成功的几率。黄桂花等人采用ELISA法对65名全阴者按0、1、6个月10ugX3方案进行接种,并在7个月后进行抽血检验,对仍为阴者按0、1、2个月免疫程序进行接种,在3个月后进行抽血检测,结果显示阳转率高达96.9%,由此可以看出,通过复种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升接种后无应答者的应答率;姜秀梅等对156例初次接种无应答者进行了复种,初次接种采取5ug的接种计量,采取常规的接种方式,接种7月后,进行抽血化验,对无应答者再注射一针进行加强,转阳率为39.39%,再次证明了进行复种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2.2加大接种剂量

William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只进行一次注射的人群,注射剂量为10ug的阳性率为63.8%,而注射剂量为5ug的阳性率仅为41.6%;辛克盛等人通过研究表明,接种5、10、20ug的人群,其阳性率分别为26.8%、37.9%、40.5%,由此可见,增加疫苗接种计量,可以有效的提高阳性率。

2.2.3更换疫苗种类

不同疫苗因其HBsAg来源以及纯化工艺的差别,对于不同人群的免疫效果也不尽相同,梁争论等人通过研究发现,7批次5ug重组乙肝疫苗和3批次10ug重组乙肝疫苗,其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分为80.6%-92.6%和66.4%-6.6%,由此可见对疫苗种类的更换,可对疫苗的阳性率进行提升。

3.不良反应及对策

在乙肝疫苗的接种过程中,会遇到因接种而引起的副作用,少数接种者会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皮肤反应,张弘等报道一女婴因乙肝疫苗接种出现上臂红肿硬结,然后出现无菌性化脓,经数周后消退,经查可能与乙肝疫苗浓度、计量或其中所含的铝盐有关;另有报道,一部分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33-56小时后即发现抗体,可能与接种计量较大有关。极少数的情况下,接种乙肝疫苗后会出现视力减退、葡萄膜炎、肝肾损伤、紫癜、过敏性休克等,经分析得出,这与过敏反应、免疫缺陷与预防接种诱发其他疾病等相关,所以在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时,需要严格把握适应症,防止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