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遗愿清单》中的人物语言比较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遗愿清单》中的人物语言比较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是于2007年在美国放映并于2008年1月全面上映的喜剧。影片讲述了两个来自不同社会背景的老人由于同时患上了癌症,又机缘巧合住进同一家医院的同一间病房。两人不甘在医院度过余生,带着写满自己梦想的清单环游了世界。本文在对剧情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通过比较两位老人的语言来反映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生活观和婚姻观,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发现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遗愿清单》;人物语言;比较分析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英美喜剧语言的标记价值与内涵研究”(项目编号:2013B28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剧情的简要介绍

影片由好莱坞巨星杰克・尼科尔森和摩根・费里曼主演,主要讲述了两个患了晚期癌症的病人如何面对他们的“死刑”,以及如何让他们的余生过得丰盛和丰满的故事。杰克・尼科尔森饰演的爱德华・科尔是一家健康医疗机构的CEO,他毕生推行“一个房间,两张病床,谁也不能搞特殊”的经营理念。他从未想过“风水轮流转”,当自己身患绝症住进医院时,不得不与摩根・费里曼饰演的卡特・钱伯斯共处一室,两人从此有了交集并成为忘年之交。另一主演卡特・钱伯斯是一位学识过人,有睿智的头脑且精通历史的机械师。与爱德华不同,他为人友善,家庭美满,子孙满堂,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他是一个蓝领。可见,两个完全来自不同世界,八竿子打不到的人:一个高级CEO,家财万贯,一个机械师,工人阶级;一个曾经享受着各种奢华,一个为生活苦苦挣扎;一个傲慢无礼,一个谦逊有加,最终由于患上了癌症,共同抵挡住在医院的孤寂,共同忍受化疗带来的痛苦,共同面临死亡的威胁。当曾经的天壤之别演变为命运相同时,两个人好比同一根线上的蚂蚱。他们带着一张写满各自遗愿的“黄纸”开始了圆梦之旅。他们经历了高空跳伞的刺激,享受飙车、漂移和撞击带来的,欣赏雄伟壮丽的景色,又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心声。得知彼此秘密的两个人,即使在弥留之际,也尽力为对方做些事情:爱德华利用女人去勾引卡特,使卡特认识到在这个世界上他最爱的人依然是妻子,从而回到妻子的怀抱;而卡特留给爱德华的信,最终使爱德华打开心结,走近了曾经彼此伤害过的女儿,并亲吻了“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两个人去世后,骨灰被放置在罐头盒中并合葬于神山,完成了所有的遗愿。

诚然,在生命的尽头,他们用时间赋予他们的洞察力和幽默感明白了生命的真正意义,也使生命变得彻底圆满。无论是往日的天地之差,还是临终前的殊途同归,他们的性情、生活观和婚姻观都通过语言而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人物语言的比较分析

(一)语言体现人物的性格

生病前的爱德华专横跋扈,无论对人还是对事,一直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他专横地推行“一房两床,无一例外”。他藐视法庭,并在法庭上声称:“能不能别搞这种形式主义?”以示法庭在浪费他的时间,并笃信他必定会打赢这场官司。此外,他还对法官扬言:“你们需要我,我不需要你们。”并留下一张巨额支票,这些都足以体现他的骄傲自大。刚刚住进医院时,他又满嘴的污言秽语,称医生是“脑袋有屎”的医生,“博来霉素”是吞食他肺的东西,即使在已经吐血的情况下心中依然念着:“下个月还要去国会演讲”,可见他的倔强和坏脾气。也正是由于他暴躁的性格才顽强地战胜了病魔活到81岁。他拒绝与卡住一室,认为那样的房间是“停尸房”,躺在卡特身边“三个星期会死的”,表明他有严重的阶级观念和对工人阶级的蔑视。与他不同,影片之初所展示给我们的是能够回答各种尖锐问题、聪明、有学识的老人形象――卡特。他幽默,随和,对工作伙伴称自己“变态”只是一笑了之,并机智地进行反诘和调侃。对于爱德华助手(汤姆)的质疑:“你为什么在这儿(病房)?”他脱口而出:“争取活下去!”他不计前嫌,对化疗前过量享用美食的爱德华好言相劝,他陪伴爱德华打扑克,与他分享癌症患者所经历的五个阶段,是他的友善和豁达改变了暴戾的爱德华。爱德华懂得了友情的重要,有了爱的能力,并顽强地战胜病魔,勇敢地活下去。

(二)语言体现人物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住院之初,卡特对于妻子的探望毫无感激之情,相反,对于妻子好心的提议,如“看书吗?”“枕头舒服吗?”“我多陪你一会儿?”卡特都一一拒绝了,因为他认为那是在“多嘴”。当爱德华接到卡特妻子的电话,并劝告卡特放弃旅行而回家时,卡特坦白地讲:“自从瑞秋(女儿)离开家去上大学,生活就空出了许多”,“过了40年,第一次有了时间能与维吉尼亚静静相对……”,“此时的我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份感觉”。卡特诚恳的话语真实地描写了枯燥的夫妻生活。即便如此,他依然保持着对妻子的忠贞,拒绝与一个陌生女子共度一夜的请求,真正认识到自己心里最重要的人是妻子并毅然决然回到妻子身边。归来的卡特享受着本应属于他的天伦之乐――满桌的美食,家人的周身环绕无不让他感受到婚姻的重要和家庭的温暖。当执起妻子的手与她共舞时,没有过多的言语,眼神中包含着温情。正如他所说:“她还是当初我爱的那个她,并没有变过,但这世界却改变了。”的确,夫妻两人的爱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却经不住世界的改变和死亡的来临。然而,爱德华没有完整的家庭,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第一任妻子在“榨了他一笔抚养费之后”带着女儿离开了他。父女之间的关系“渐渐沦为节日中的拜访,电话中的寒暄和贺卡上的祝词。”尽管父女间的关系渐行渐远,但当女儿在不幸的婚姻中挣扎时,爱德华“做了每个父亲都会做的事”,他“出手解决了”。虽然他的做法并不得当,虽然女儿“用最难听的话咒骂他的名字”,但无论如何他的心中充满着父爱。尽管他将前妻称为“那个女人”,但听到她的声音,他“很高兴”。返回家中的爱德华没有家人的陪伴,有的只是一盒方便面和无限的落寞。曾经开心的那个人落泪了,泪水中浸润着对幸福家庭的向往和对不堪回首过去的追悔莫及。卡特与爱德华婚姻生活的对比,使爱德华摆脱了束缚多年的枷锁,敲开了女儿的家门,解开了多年的心结,拥抱了自己的外孙女,那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三)语言体现人物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住进医院的爱德华依然不忘豪华奢靡的生活,他随身带着“那个精致的装置”――“煮咖啡的虹吸壶”。这个新鲜的器具引起了卡特的兴趣,知识渊博的他对爱德华讲起了咖啡的起源和传播,他汲取大量的知识是因为他热爱生活。而当爱德华问起他是否喝过“鲁瓦克咖啡”时,卡特干脆回答:“我更喜欢速溶咖啡”。由此可见,金钱对一个工人阶级十分重要,时间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他们崇尚方便、快捷而简单的生活。爱德华的谈吐间都是他所喜爱的垒球,而卡特却见缝插针观看并回答电视中的智力考问。爱德华写进清单中的遗愿是:“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并通过“以量取胜”来实现,他还要“刺一个纹身”,这就是生还着的爱德华的人生目标;而卡特的遗愿却是:“出于善意,帮助陌生人”和“笑到流泪”。简单的几行字,简短的几句对白却折射出他们生活观的巨大反差,难怪卡特嘲笑爱德华:“我洗个澡都比这有深度”。不管曾经的他们在价值观上有多么大的不同,当医生宣布两个人的生命就有6个月左右时,他们都沉默了。卡特曾天真地认为他属于“那4%想要知道自己确切死亡时间的人”,他觉得“这其实是一种解脱”,但“事实证明,他不属于那4%”。与爱德华一样,他热爱生活,无论贫穷或是富有;他害怕死亡,那意味着一切理想、一切生活将消失殆尽。

三、人物语言比较之生活感悟

存活于世间的人们,每个人都不可能为自己的生命投以百分之百的保险:高速行驶的机动车,不同层面的环境污染,各种闻所未闻的疾病正在或逐步威胁人的生命。当处于生命的尽头,是选择自暴自弃,任凭威胁一步步吞噬,还是振奋精神,去寻找真正的快乐,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作为具有头脑和灵魂的个体,在有限的生命里要善待自己。所谓的“善待”,并非是锦衣玉食,也非周游世界一饱眼福,它是对自己内在的塑造和完善。知识渊博的人并非拥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但两者兼而有之实为难得和不易。要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一切,要以宽阔的胸怀去包容朋友间的摩擦,要用一颗大度心、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家人和爱人。

朋友是能够躺在一张床上聊到深夜的那个人;朋友是当你遇到挫折,别人都冷眼旁观,他第一个冲过来安慰你的那个人;朋友是悲伤时陪你大哭、高兴时陪你大笑的那个人;朋友也是在你有烦恼时,不厌其烦地听你倾诉,充当“垃圾桶”的那个人;朋友或许与你天各一方,但在你的头脑中挥之不去,是埋藏在你内心一个小小角落的那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主张,我们与朋友之间不可能永远保持一致,当分歧来临时,或许会锋芒毕露,或许会出言不逊,但一定铭记他是你的朋友,他是你快乐的一部分。

父母给了我们生的权力,为了我们的幸福,他们倾尽了全部,我们是他们一生的牵挂;爱人给了我们第二个家,无论生活的道路有多么的坎坷,有家就有了停靠的港湾;孩子是生命的延续,是我们的希望,也是我们离开这个世界后惟一留下的“财富”。生活的琐碎难免使“大家”和“小家”泛起涟漪,不要忘记这份感情的来之不易,不要忘记一路走来旅途的艰辛,不要彼此伤害,把爱铭记于心,他们是我们快乐的源泉。

四、结语

《遗愿清单》这部喜剧由于两位主演精湛的演技、精心的情节安排以及细腻的情感交流达到了诙谐、幽默的效果。然而,在笑过之后,通过对影片中人物语言和对白的分析,能够看出两位主人公在性格、婚姻、家庭观和人生价值观上既大相径庭又不相上下,从而引发人们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和思考。人生不应该是由遗憾累加而成的,人生不应该在懊悔中度过,人生应该是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快乐的。这正如影片中所说:“传说当人死后,灵魂会飘到天堂门口回答两个问题,他们的答案将会决定他们的去留:‘你的生命中有过真正的快乐吗?(Have you found joy in your life?)你给别人带来过快乐吗?(Has your life brought joy to others?)’”为了死后能够到达天堂中获得快乐,生前自己要快乐,也要带给别人快乐。

[参考文献]

[1] 曹卫华.遗愿清单[J].思维与智慧,2010(28).

[2] 丁素萍,沙舟.试析《遗愿清单》中对比手法运用[J].电影文学,2012(15).

[3] 耿亦峰.遗愿清单(The Bucket List)[J].视听技术,2008(09).

[4] 李兆军.从死亡中感悟人生――浅析美国电影《意愿清单》[J].电影文学,2012(13).

[5] 牛殿功.从电影《遗愿清单》看美国传统价值观[J].电影文学,2012(14).

[6] 潘传国.克林顿的《遗愿清单》?[J].咬文嚼字,2012(03).

[作者简介] 王少杰(1968―),男,吉林梅河人,硕士,通化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