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破冰标准“走出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破冰标准“走出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底,国务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下称《行动计划》),成为“一带一路”工作推进两年多以来,首个对外公布的任务分工文件。

此前,标准化工作频现于一些中央文件中,并曾在“一带一路”框架性文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下称《愿景》)中被明确提及,给出了推动标准“走出去”、建设标准化海外示范区、翻译出版国家标准外文版等三方面的五项具体任务。

从电力、铁路、海洋、信息技术等支柱产业,到医疗器械、建筑、食品、纺织和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在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时,中国的声音始终偏弱,话语权和主动权欠缺。

“这是最难的环节之一。”国家发改委西部司巡视员欧晓理认为。标准化工作覆盖之广,协调之难,内容之细,实属不易。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于欣丽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标准“走出去”是为了服务好“一带一路”的核心任务――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整个相关工作纷繁复杂,且随着“一带一路”范围的扩展,将不断进行动态调整。

按照规划,标准“走出去”的现有抓手,一方面是加速推进中外标准互认,打通贸易渠道;另一方面,以翻译出版“走出去”急需的国家标准外文版、开展大宗贸易商品标准比对分析、标准化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等基础工作,来推动形成“一带一路”的早期成果。

“少说多做”

《行动计划》指出,2017年之前,“一带一路”的标准化工作将在十个方面发力。由此,可分为顶层设计、重点工作和具体操作三个层面。

顶层设计上,包括制定和实施中国标准“走出去”工作专项规划,助推国际产能合作和装备制造业走出去以及以东盟、中亚、海湾等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为方向,以中蒙俄等国际经济走廊为重点,深化标准化互利合作,推进标准互认。

重点工作上,一方面是结合沿线国家共同的重点关切,在电力、铁路、海洋、航空航天等基础设施领域,在节能环保、智能交通、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以及中医药、茶叶、纺织等传统产业领域,推动共同制定国际标准。

“具体操作的渠道和方式较多、较复杂,我们就先做好几件事情。”于欣丽介绍。这其中,包括组织翻译500项急需的国家标准外文版、梳理“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大宗进出口商品类别、开展大宗进出口商品标准比对分析,等等。

在家用电器和电力电子设备方面,国标委支持了一批由行业协会或科研院所组织的标准化互联互通项目,建立合作沟通机制。同时,加强对沿线国家标准化法律法规、发展战略等的研究,加强文化交流,以构建“标准化智库”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我国农产品和技术标准“走出去”,国标委还牵头设立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对标准化农田、种子种苗和种植技术的管理以及食品加工处理等,进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流程标准化示范性生产。目前,已将水稻、葡萄、甘蔗等纳入了标准化示范区农产品品种,进而推动中国标准走出去。

此外,我国已与法国、英国、希腊、意大利等签署了十余份标准互认协议。同时承担了ISO/IEC技术委员会主席、副主席职务50个,秘书处78个,参加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注册专家超过2000人。

如在铁路领域,中法联合制定了铁路标准化合作技术路线图,成功与法国联合承担了铁路应用技术委员会的基础设施、机车车辆等分委员会主席、秘书处,正在主导制定3项国际标准。

“少说多做,一步一步向前迈进。”于欣丽表示。实际上,已经落实的工作可能已超出了《愿景》的预期。 电网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也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战略之一,国标委为此助力国家电网申请了12项国际标准并获得立项,逐步推动其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国际标准,以拓展周边国家的电网建设。

多角度发力

标准“走出去”将极大地提升贸易便利化和经贸合作水平,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以及保障能源资源合作。而这几方面内容,恰好是眼下“一带一路”工作的核心。

由于中国企业长期以来对国际贸易标准缺乏了解,常因单证、标签等不符合国际标准而产生滞关、压仓、退货等风险。标准的互联互通,就意在减少通关阻碍,消除技术性壁垒,降低交易成本。

一位商务部人士坦言,国际贸易程序非常繁琐,单证的种类甚多、格式各异、用途不同,流转线路长、环节多。例如,全球平均出口一批货物须缮制46种单证,正副本一共360份,制单就需要36个半小时。“仅单证费用一项,就要占货物价值的7.5%。”

另据联合国贸发会和WTO统计,各国贸易单证费用的成本占比为8%左右,一旦实现贸易单证标准化,不仅将节省50%的单证费用,还能挽回因不符合国际标准或惯例而造成的各种损失。

对于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目前的主要瓶颈之一便是各国标准的不统一。

“各国的铁路轨距标准千差万别,致使运输线路不畅通,运输周转环节多、时间长、效率低。”中铁建总裁助理陈晓星表示。不打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不打造更便捷、顺畅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网络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企业“走出去”就会非常艰难。

同样,电网技术标准的国际化也是“一带一路”的关键战略之一,国标委为此助力国家电网申请了12项国际标准并获得立项,逐步推动其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的国际标准,以拓展周边国家的电网建设。如云南电网已经与越南、老挝、缅甸实现了互联互通,以两个电压等级、六条输电线路向越南北方七省供电,并以35千伏、115千伏两个电压等级向老挝北部三省供电。

协调难题

标准化工作纷繁复杂,缺口、需求和障碍均较多,尤其涉及产业行业、部门机构和国家数量甚为庞杂,协调不易。

例如,我国承担了起草国家《小麦规则》和《大米-捣鼓和糙米潜在出米率测定》两项国际标准的工作,将小麦水分含量由15.5%降至14.5%,一年可为国家节省1%的小麦进口成本以及运输费、仓储费和保管费等约500万元。

“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殊途同归的效果。”于欣丽表示,从发改委、农业部、工信部到商务部,标准化工作涉及方方面面的几十个国家部委。为此,国家发改委和国标委联合设立了标准联通“一带一路”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对内对外工作,并将办公室设在国标委。

在细分领域上,国标委业已根据各行业的申请,批准组建了钢铁、纺织等1000多个技术委员会,统筹管理整个技术标准体系,同时从部委和技术委员会两个层面,实现与各产业、各领域的沟通协调。

“国标委将更多发挥搭平台、请大家唱戏的作用,不能单打独斗。”于欣丽指出。

然而,最难的还是国家之间的协调与信任。在于欣丽看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别很大,国家标准体系参差不齐,需要中方深入分析,建立标准化互信,最终建立起高质量的互认标准机制。

一些国家希望,中国企业在前期生产结束后,能持续提供后续维护和管理工作,尤其是高铁、民用航空等新兴领域,更需要中国企业提供一整套的体系服务。由此,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的建设,也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