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诗经》中存在着大量的感伤主题,立足人本身来看感伤缘由,可以分为社会和自然两个角度的感伤。社会角度有恋爱之苦、离别之愁、怀人之痛、见弃之怨、伤时忧国、自伤遭际、慊慊思归七类主题,自然角度有感自然之物而伤,感天道规律而伤两类主题。《诗经》的感伤主题亦对后世之文学产生极大影响。

关键词:诗经;感伤;“人的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4-0004-01

中国文化自始就带有浓厚的感伤色彩。《吕氏春秋・音初》记载,中国古乐东南西北诸调的创作都源于一个悲伤的故事。东音为命运之伤,南音为怀人之伤,西音为怀归之伤,北音为离别之伤。《音初》透出的感伤倾向,到《诗经》里得以大力铺写,而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感伤题材,几乎都可以溯源到《诗经》。

一、感伤之由

论及《诗经》里的感伤色彩,首先需立足人本身来看感伤之由。从社会角度来看,社会乃人所创造,其间的客观人事不外乎“家”与“国”两大类。“家”是个人生活的领域,往往会有个人的喜怒哀乐;“国”是集体生活的领域,个人的喜怒哀乐上升到国事层面,往往有伤时忧国的政治幽怀。此外,还存在着游离“家”“国”二者之间的状态,既入国不得,又离家漂泊,双重的悲伤造成“遭际堪伤”的嗟叹和“慊慊思归”的乡愁。另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文化有着“家国同构”的传统,政治上的失意往往会借家庭中的伤怀表现出来,在“弃怨”这一主题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如《诗经》中的《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等,多存在是政治怨刺诗还是弃妇诗的争议,两种理解都有合理之处,认为两种情怀俱存亦未不可。

二、感伤类别

感伤由已探明,便可放眼诗三百篇寻感伤之篇目。朱东润在谈到《诗经》中“心”这一类词语意义时说:“大抵言乐者少而言忧者多,欢愉之趣易穷而忧伤之情无极,此其作者必大有所不得中而后发于外者如此。”可见诗中感伤主题着实占据着相当部分。从具体篇目来看,社会角度的感伤类别有恋爱之苦、离别之愁、怀人之痛、见弃之怨,乃“家”的层面;有伤时忧国,乃“国”的层面;有自伤遭际、慊慊思归,乃家国间的徘徊层面。自然角度的感伤为感自然之物而伤、感天道规律而伤两大类。

(一)社会角度的感伤

1.恋爱之苦。如《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言追寻之苦;《{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言封建家长的反对;《卫风・有狐》“心之忧矣,之子无裳”,言对心上人的担忧;《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言失恋之苦;《郑风・丰》“悔予不送兮”,言未嫁之悔;《郑风・东门之》“岂不尔思,子不我即”与《陈风・泽陂》“有美一人,伤如之何”,皆言单相思之苦。

2.离别之愁。《诗经》中主写离伤的仅《邶风・燕燕》一文,“瞻望弗及,泣涕如雨”,极言别离愁苦之状,其“瞻望弗及”的惜别意境,更被王维、张先、苏轼、辛弃疾等历代诗人化用于不同的送别诗中,故《燕燕》一诗,确开万古送别之愁。

3.怀人之痛。分思念和悼亡两种。思念诗如《周南・卷耳》,“嗟我怀人,彼周行”;《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卫风・伯兮》“愿言思伯,使我心c”;《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陈风・月出》“劳心悄兮”,皆言男女思念情深。悼亡诗如《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亡”;《唐风・无衣》“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唐风・葛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皆言丈夫对亡妻刻骨铭心的悼念。

4.见弃之怨。于家而言,乃弃妇之怨,于国而言,乃弃臣之愤。二者有共通之处,故此处不予区分。代表篇目有《召南・江有汜》、《邶风・日月》、《邶风・谷风》、《卫风・氓》、《王风・中谷有》、《郑风・遵大路》、《小雅・小弁》、《小雅・何人斯》、《小雅・谷风》、《小雅・白华》。

5.伤时忧国。此类篇目亦不在少数。有《王风・黍离》、《魏风・园有桃》、《陈风・防有鹊巢》、《桧风・羔裘》、《小雅・节南山》、《小雅・正月》、《小雅・十月之交》、《小雅・雨无正》、《小雅・鼓钟》、《小雅・苕之华》、《大雅・板》、《大雅・荡》、《大雅・抑》、《大雅・桑柔》、《大雅・召F》,或伤时乱,或忧国危,开后世老臣之襟怀。

6.自伤遭际。游离于家国间的士人,其遭际着实堪伤。《召南・小星》、《邶风・式微》、《小雅・北山》言苦于劳役之悲;《邶风・柏舟》言士人遭遇不偶;《王风・葛》、《唐风・m牡》、《秦风・权舆》言世情冷淡,备受流离;《唐风・鸨羽》伤徭役;《豳风・鸱^》《小雅・黄鸟》言人生境遇的悲苦;《小雅・蓼莪》言不能终养父母的痛极;《小雅・四月》乃逐臣谪迁之伤怨。

7.慊慊思归。《诗经》里言思归之苦的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士人之悲,承前所论及家国徘徊之苦;二是妇人之悲,因出嫁而思省。士人思归如《邶风・击鼓》“不我以归,忧心有忡”,《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豳风・东山》“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小雅・采薇》“曰归曰归,心亦忧止”;《魏风・陟岵》、《桧风・匪风》虽未直言归思,自有无限乡情。妇人思归如《邶风・泉水》言卫女思归之忧,《{风・载驰》言许穆夫人忧国思归情切,《卫风・竹竿》言女子远嫁思归之伤。

社会角度的感伤几乎占据了《诗经》感伤诗篇的全部,所感伤之事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自然角度的感伤。

若说社会角度的感伤极大体现了人在社会中的外在羁绊,自然角度的感伤则更偏向立足于人本身,反映其内在情感的波澜。主要有两类,一是感自然之物而伤,即由外在景物的变化而引发内心的悲伤意识,以《郑风・[兮》和《唐风・蟋蟀》表现最为明显。《郑风・[兮》写枯叶被风吹落,“[兮[兮,风其吹女”,心中自然而然涌发出伤感的情绪,叹岁月流逝不在,繁华光景倏忽便已憔悴,于是“叔兮伯兮,倡予和女”,希望有人一起唱和以排遣内心的伤怀,实在浸着很深的悲凉。《唐风・蟋蟀》每章头三句皆伤时感物,从蟋蟀由野外迁至屋内,天气渐渐寒凉,想到“时节忽复易”,“今我不乐,日月其除”,颇有时光易逝的悲感。二是感天道规律而伤,因自然万物的演化规律而产生精神上共通的悲感,以《曹风・蜉蝣》、《小雅・弁》为代表。《曹风・蜉蝣》借朝生暮死的蜉蝣小虫写出脆弱的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和对于终须面临的消亡的悲伤与困惑,“心之忧矣,于我归处”,道出生命终将消逝的悲怀。《小雅・弁》中“如彼雨雪,先集维霰。死丧无日,无几相见”,言人生如霰似雪,不知何时就会消亡,亦体现出悲伤的生命意识。

三、结语

《诗经》中大量感伤题材的篇目,反映出那个时代人们内心最真挚的忧怀,极大地体现诗三百“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亦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大影响。就感伤的社会角度而言,后世文学创作中的感伤主题皆可溯源于此。言恋爱之苦如唐元稹传奇《会真记》;言离别之愁如南朝江淹《别赋》;言怀人之痛如唐陈玄v《离魂记》;言见弃之怨如汉班婕妤《团扇歌》;言伤时忧国如战国屈原《离骚》;言悲苦遭际如汉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言思归情切如清纳兰性德《长相思》。而就感伤的自然角度来说,这样直切深入地探究个人的生命情感意识,反映出人性的自觉,亦启后世文学创作之精神内涵。东汉末年的《古诗十九首》,文人们用笔来书写精神上的伤怀,人性的自觉意识大量出现,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阮籍嵇康等人“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精神追求,人性的自觉意识到达高峰。由《诗经》开创出的“人的文学”,已然成为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1]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2]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诗经三百篇鉴赏辞典[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葛立斌,吉南.诗三百人生忧患与感伤情怀的文本分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