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认识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职业压力的不断增大,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越来越严重,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如何预防和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主要对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危害、产生原因分析和干预对策进行了探讨,为认识与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8-0100-02

职业倦怠也被称为工作倦怠,它是美国学者费登伯格1974年在研究职业压力时率先提出的。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属于身心疾病范畴。每一种职业都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做人的工作或为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的人,如教师、医护人员、警察、心理医生等,由于其身心能量消耗较大,工作要求常超出个人承受能力,因而最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是最突出的。

一、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主要表现与危害

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具有很高的职业光环,但在赞美背后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过高期望与要求,教师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在不断攀高,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日益凸现,其身心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教育教学效果也受到严重影响。

1.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

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付职业压力而产生的各种不良身心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工作压力下产生的情绪、态度、行为等方面的衰竭状态。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后,会给他们身心健康和工作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职业倦怠将使教师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问题,出现疲劳感、失眠、头晕、食欲不振、喉咙嘶哑、背痛、内分泌紊乱、血压升高等身体症状。还会产生焦虑、易怒、抑郁、人际关系恶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体罚学生等心理问题,严重者甚至出现精神疾患。职业倦怠还导致教师工作能力降低、工作热情减弱、工作绩效降低、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离职率增高等一系列严重问题。

2.教师职业倦怠的状况

从相关调查统计看,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和新浪教育频道对近9000名教师进行了关于“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86%的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其中29%的教师产生严重职业倦怠。近40%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20%的教师生理健康状况不佳。调查结果清楚表明:中国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

从教育实践看,近年来,教师因职业倦怠体罚、虐待、杀害学生的事件时有发生,如北京市朝阳区教委在师德建设中发现,中小学教师使用消极否定言语伤害学生的现象很普遍。陕西某县的一名中学校长,在处罚擅自离校学生时,不惜拳脚相加,导致一名学生死亡。如此严重事件都与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有密切关系。

从当前中外学者对该问题的研究成果看,以下六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值得注意:一是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例要高于医护人员和警察;二是已婚教师职业倦怠比例要高于未婚教师;三是31~40岁的教师职业倦怠比例最高,其次是21~30岁的教师。四是教龄在5年及其以下的教师职业倦怠比例最高,其次是11~15年教龄的教师。五是女教师的职业倦怠比例高于男教师;六是A型、C型人格特质的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教师日常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之中。

(1)情感方面。由于教师对工作感到厌倦,情绪波动较大,常产生压抑、苦闷、怨恨、忧郁、多疑等消极情绪。在价值取向上,具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不再认为教师职业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影响其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

(2)态度方面。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会认为教师工作单调重复、枯燥乏味、毫无意义、毫无价值,他们对待工作只是消极应付,对待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和细致。

(3)行为方面。职业倦怠的教师厌倦教学工作,减少工作投入,工作热情下降。教学方法呆板,对学生冷漠,工作有挫折感,得过且过。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人际关系不融洽,感到无助和孤立。对学校管理和工作牢骚多,只关注个人待遇和福利。常通过抽烟、酗酒、暴饮暴食等不良方式回避现实。

4.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危害

教师职业倦怠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一是职业倦怠会使教师产生严重的身心健康问题,使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受到严重影响。二是职业倦怠使教师敬业精神弱化、工作热情下降,造成教学工作低效化,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三是职业倦怠易引发教师对学生态度冷漠,对后进生产生歧视、排斥和体罚,极大的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四是职业倦怠易严重影响教师的社会形象,激化社会矛盾,甚至引发社会冲突,对和谐社会构建产生严重危害。

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原因分析

综合分析,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环境的压力

当前,中国社会对教师要求和期望过高,学生、家长、学校和各级领导、社会人士都以升学率高低来评价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和校长为提高升学率,通过各种形式向教师要质量、要分数。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变为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不允许教师有一点差错。“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思想较为流行,教师承受着巨大地心理压力。

2.多重角色的压力

教师是一种多重角色的职业:既是知识传授者、家长人、学生和班级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思想教育者和心理疏导者。面对如此多的角色,如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换或不能顺利进行角色间调节,就会出现角色冲突,影响工作效果。心理学研究证明,个人承担角色越多,其担负的责任就越大,由角色转换不适而引发的心理冲突也就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就越高。

3.教师职业的压力

教师工作是单调、重复、繁重和烦琐的。一般而言,一个教师所教授的科目是相对固定的,教材和大纲虽有变化但相对稳定,有的教师甚至一生都在不断重复相同工作。教师的创造性易受局限,久而久之就容易产生枯燥感和疲倦感,工作热情下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级各类学校既要搞素质教育,又要全力应对应试教育,教师承受着双重、乃至多重压力。新的教育体制改革给教师又带来了新的更大的压力。随着“末位淘汰制”、“末位待岗制”、“教师资格制”、“绩效工资制”的实行,教师普遍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教师必须事事不松懈、时时争第一,才能保住自己的“饭碗”。

4.教师心理素质的影响

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个人心理素质也有密切关系。一是教师 “完美形象”的认知误区易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由于社会长期对教师角色的过高期望,教师已成为完美的化身,部分教师易将真实世界中的个人形象与理想中的教师形象等同起来,对自己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竭尽全力甚至超过自己能力扮演着社会期待的完美形象,这必然使教师身心超负荷,从而加速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二是职业倦怠的产生也与教师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和认识有关。教师往往把专业能力的现状归结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对自己进行消极心理暗示,放弃主观努力,导致信心丧失。拥有这种认知方式的教师,性格中往往存在怯懦、孤僻、狭隘、缺乏耐心等缺陷,易使教师在面临压力时放弃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策略。三是教师个人期望与工作现实的矛盾也易引起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受各种因素制约,难以集中精力按个人意愿进行创造性工作,教师产生这样那样的焦虑和痛苦,再加上教师工作如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同情和认可,就更增加了教师的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对策

1.提高教师社会地位,不断增强教师荣誉感。

改革开放后,虽然教师社会地位有了很大提高,但教师仍是弱势群体。因此,各级领导和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职业倦怠问题,关爱教师身心健康,用实际行动为教师减压,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努力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教师身心健康的执教环境。同时还要注重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的作用,针对社会对教师的过高期望,要引导社会舆论,倡导新型职业价值取向,确立社会对教师的合理期待,不断增强教师对自己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2.掌握正确的认知方式,不断调整自我心态。

职业就像围城,里面的想出去,外面的想冲进来。任何一种职业做久了,都会产生倦怠。教师职业也不例外,它是一个奉献的职业,其工作也不是全社会都能理解的,残酷的现实难以迅速改变,既然无法改变,就应该面对、接受并适应它。心理学研究表明,困扰人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对事情的认识和看法。因此,教师要改变对自己职业的消极认知方式,在枯燥乏味、单调重复工作背后看到学生的进步,教师也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成就感、充实感,这样能极大改观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构,有针对性的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教师介绍心理减压与放松技术,使他们缓解心理压力,以提高教师正确应对职业倦怠的能力。还可在学校建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为教师提供心理辅导,及时缓解教师心理压力,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对于那些处在心理危机中的少数教师,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要迅速实施心理干预,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

参考文献

1 郭瞻予.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金忠明、林炊利.走出教师职业倦怠的误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 李永鑫.工作倦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