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曲剧生态性保护之路浅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曲剧生态性保护之路浅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曲剧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社会等条件发生了较大改变,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从生态性保护这方面探索曲剧今后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河南曲剧生态性;保护之路

河南曲剧为上世纪2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属于剧龄较短的年轻剧种,主要流行与河南以及周边的部分地区,从文化生态学来讲“生态学承认文化之间存在实质性的不同,它们是由一个社会与其环境互动的特殊适应过程造成的。”①虽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们的民间艺术生存环境发生了不可逆的变化,但是从长远看,正是民间艺术“生态性”保护的关键时期。从这时起,我们应当为最大限度地保护民间艺术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探索。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要做到保护与传承的统一。

结合相关资料和研究,笔者分析以下几点条件造就了曲剧当时的繁荣:

一、亲切的生活环境――朴实多样的生活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结果,是实践的产物。曲剧最初为一种民间曲艺,它的衍生和发展与其流传地区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曲剧最初以民间小戏为主,如《小姑贤》、《小两口拜年》等,这些剧目中充满了奇情逸趣,剧中人物平易近人,戏中所折射出的人生思想、道德标准正是老百姓所需要的精神元素。正因为曲剧和普通大众的这种精神联系,才使得曲剧保持着一定的生命活力。同时,曲剧最初的演出还与生活密切相关。曲剧起源于“高跷曲子”,主要在逢年过节、祭祀时表演,后来又与婚丧嫁娶等仪式结合。在我们调查采访中,漯河市香陈湾村村民陈彦林告诉我们“我们这里每年农历三月初九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给祖师爷唱戏,年年都是村上有钱人对钱请曲剧团演出。附近村也有三皇庙会,他们唱豫剧。”这些习俗或仪式在传统社会中占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样促进了曲剧的发展。出现了像曲剧班社的兴起。

二、繁荣的文化环境――多元文化间共生

共生的传统定义是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我们觉得一定区域内存在的艺术同样有类似的关系。戏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相互借鉴,这种借鉴有不同剧种间的,如豫剧《穆桂英挂帅》经梅兰芳先生改编后创作出了类似的京剧剧目;也有不同领域的借鉴。曲剧由最初的坐班清唱、地摊曲艺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大剧种,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多元的艺术形式。正如《中国戏曲志》上所说:“曲剧是在河南民间说唱艺术、鼓子曲 ( 洛阳称 “洛阳曲子”,南阳称 “南阳大调曲子”) 的基础上,吸收其他剧种的艺术成果形成发展起来的。”③

另外还有音乐唱腔板式上的借鉴,曲剧是曲牌体和板腔体的结合,常用的像诗篇、扬调(快扬调、慢扬调、哭扬调)等曲牌。曲牌联唱是它的特色,同时像豫剧中的流水头、飞板等都影响到了曲剧,类似这样的吸收融合还有很多很多。

三、宽松的政治环境――不拘小节的管控

这里主要讲的是诸如政府等机关对文化的管理。曲剧在解放前的迅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得益于相对自由的生态环境。考察曲剧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曲剧在解放前的发展中虽然也有不少波折,如战争、自然灾害等的影响、政府禁止演戏等,但这些活动都比较短暂,并没有从根本上遏制曲剧的发展。比如说“40年代初,为配合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又排演了《长台关》、《空战前后》等现代戏以及《状元祭塔》等传统剧目,拓宽了曲剧表现题材的空间。”④ “从戏班的管理来看,解放前的戏班大都有着一定的自,其成散和内部运作都是自由的,很少有外来的干预。这与解放后的剧团受诸多方面的制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⑤“从演员方面看,过去演员们参加或退出戏班也是相对自由的,只要唱得好,戏班就会请他进班,而要离去,则悉听尊便,这种灵活的机制保证了戏班新鲜血液的不断补充,有利于促进优秀演员的成长。”⑥这与解放后国营剧团受编制等限制而妨碍优秀演员的发展有很大区别。

纵观国内,学者们在此研究领域对非物质文化遗保护问题进行了探索性尝试,概括而言,其保护模式主要有:档案式保护、生态博物馆、数字化、活态保护、生态圈保护、切换转型、保护性开发的主体合作、显形以及隐形保护等模式。基于前人经验,我们针对曲剧生态性保护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与途径:

(一)、以维护文化多样性为重点,多元保护,营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实验区:通过发挥各自文化优势,利用地域文化的独特价值、文化内涵、地方特色,突出文化生态建设重点,维护文化的整体性、多样性,既丰富曲剧文化,又影响其他文化,探索不同条件下文化整体性保护模式的探索,引导文化跟现代社会协调发展。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通过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互相依存,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并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划定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戏曲等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原状地保存在其所属的区域及环境中,使之成为“活文化”,是保护文化生态的一种有效方式。

(二)、培养新型人才,为曲剧输送新鲜血液。我们认为生态性保护曲剧,仅仅从继承曲剧本身原生态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曲剧是活的艺术,是人的艺术,新生代力量在曲剧今后的发展中很重要,这就需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曲剧演员、研究者,为曲剧探索更广阔的道路。曲剧传统演员多数以表演为重,缺乏理论指导,同时还存在着人员逐渐老化、青年演员断层的状况。曲剧是河南的第二大剧种,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河南省戏曲学校、南阳文化艺术学校、洛阳文化艺术学校招收过几届中专学历的曲剧班外,还没有大专以上的艺术院校开设过曲剧专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文化的要求已经改变,对于戏曲演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要求更高。

(三)、以人民群众文化自觉性为支撑,全社会保护: 曲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而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则是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整体环境,并在这个特定区域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把曲剧文化以及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与人们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文化空间和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总体的生态。通过各种文化载体,利用“文化遗产日”、各类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展示展演,如重阳节送戏下乡、进养老院等。增强人民的文化认同感,提高文化自豪感,激发保护意识,提升人民群众参与保护区建设的文化自觉性,让当地人民群众真正成为曲剧的观众、曲剧发展的掌舵者。

由于民间文化资源具有唯一性、不可再生性和生存发展的脆弱性,抢救和保护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如何有效地保护和弘扬曲剧文化资源,对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朱利安.H.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潘艳、陈洪波译)

[2](盛长柱《洛阳市戏曲志》)

[3]李经国主编(《中国戏曲志》河南卷)

[4](盛长柱《洛阳市戏曲志》)

[5]丁永祥《论曲剧的生态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