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索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新途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索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新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教育工作是当前我国社会工作改革开展中的关键性部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加强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重要性。因此,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强化学生的科研技能,还需要对其科学道德和学风进行再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学术道德规范的研究型人才,为我国人才教育改革的培养工作奠定基础。文章中从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入手,总结其存在的问题,深入探索和研究我国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生教育机制的长效性。

【关键词】研究生 科学道德 学风教育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8-02

我国高校在其办学宗旨的建立上严格按照学风和学术要求对学校教育理念创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属于高校科研型教育内容,在其教育深入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学生科研技能方面培养,还必须切实实现对学生的科学道德学风方面的教育,实现规范型、道德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礼记・中庸》中将学风一词引用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学风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道德经》中指出“德”是德行、品行和王道的意思。其在现实社会中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作用,是判断人们行为正当与否的关键性因素[1]。因此,道德和学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强化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生所面向的工作社会是科研机构或者国家专业的机构,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借助团体科研的力量才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因此,研究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建设。利用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从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化和约束研究生的心理动机和生理动机,实现研究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价值和科研价值。

第二,明确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是人类生存之根本,也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关系的直接影响因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腐败价值,影响社会的发展。而科研人员在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过程中一旦产生错误性,会导致背离社会道德基准,影响科研的正确性和价值性发展。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具有明确研究生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2]。

第三,强化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学习内容表现出一种动态总结和处理的内在反应倾向,被称之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利用教育活动和活动内容对研究生的内在反应倾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研究生学生态度再构建。因此,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具有强化研究生自身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二、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宣讲效果不理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展宣讲活动,对研究生进行再教育。但是,该种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新华日报中对北京几所大型研究生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宣讲效果调查,发现只有10%的研究生通过教育宣讲更新了自身的科学道德意识,甚至有50%的研究生并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宣讲活动[3]。由此能够看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宣讲上并没有收获理想的宣讲效果,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教育力度不够

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和导师的支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改革和创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具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实施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院校不足20%,学校在其自身教育改革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以制约研究生自身道德的建设和改进[4]。

(三)研究生自身参与性不强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系到活动开展效果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研究生在其道德和学风建设中明显存在自身参与性不强的弊端。针对研究生开展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课程中所宣讲的内容一般是研究生并未涉及的科学领域[5]。因此,部分研究生认为该部分内容与自身的关系不大,缺乏兴趣。此外,对于刚刚入校的研究生未采取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监督机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一般是采取选修课程的形式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施。该种教育方式无法强制学生参与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中,最终导致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无法发挥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新途径

(一)利用宣传教育,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识

我国作为具有辉煌教育历史的国家,在其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意识的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室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利用宣传教育方式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思想认识。

第一,完善教育宣传设计规范。针对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目标建立符合研究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宣传方案,制定教育宣传设计系统,将设计好的教育方案输入系统内,进行系统实践评估,满足评估标准后,投入到教育宣讲工作中,从而以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为为目标,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第二,构建联合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平台,实现全国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扩大宣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建立省与省之间的研究生学风建设网络交流大会,利用互联网宣传提高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识。

第三,建立校内研究生学风奖励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对学风建设关注度的提升,强化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知性。在学风建立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引发研究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强化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结合社会需求,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革,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生的道德素质,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学风建设工作水平和效果[6]。

第一,创建多元需求培养方案。学风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实现和谐校园建立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综合反应。因此,未来在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等方面综合性创建多元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和需求,结合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巩固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壁垒,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第二,创建差别教育和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力度,加强研究生的参与力度,可以通过建立差别教育和评价标准的方式实现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培养途径。例如,针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对其进行体系评价,实现差异性道德和学风教育。此外,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评价标准途径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个性化、怀柔化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学术报告评估体系,实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与研究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提升研究生自身的参与力度,发挥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7]。

第三,强化导师责任教育,发挥导师示范作用。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从导师入手,发挥导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效果。首先,必须强化研究生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示范作用。其次,建立正确的教育引导政策,利用政策引导作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8]。最终,实现强化导师责任教育,发挥导师示范作用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总结

当前我国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宣讲效果不理想、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和研究生自身参与性不足的三点共性问题。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改革的首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改革和完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从思想认识和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入手,创新、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方式和内容,实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重要性,为培养规范型、道德型科研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潘屹鸣.刍议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6(01):77-79.

[2]张艳萍,康永刚.探索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吉林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05):98-101.

[3]曹国永.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1(04):9-11.

[4]黄磊,王英国,闫亮亮.以宣讲教育推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4,06(03):48-50.

[5]胡海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视域下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94-97.

[6]郑卫荣.“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2(01):45-51.

[7]刘卓.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07):81-82.

[8]唐立军.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切实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2,09(02):114-116.

作者简介:

卢婧(1985.10-),女,汉族,吉林长春市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学位管理与学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