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爱的呼唤与补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爱的呼唤与补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电影《他们的船》从主题上来看,通过表现主人公柳叶嫂一家和河木桩在灾后重建家因的过程,体现出他们对灾难中失去的爱的呼唤,同时在失去寄托着爱的有形体后,怀着对生活的希望,在共同托起生命之船的过程中,完成了心灵的补缺与自我救赎。由此表现出受灾人民在灾后重建的积极心态与生命信念。

[关键词]爱的呼唤 缺位 补缺 自我救赎 生存态度

由潇湘电影制片厂制作拍摄的影片《他们的船》。在我国电影中可以说是具有东方诗意化灾难片意义。这部片子主要讲述湖南郴州受台风影响后一家人建起新的家园的故事。家中的支柱大牛在灾难中因救人而牺牲。灾后被救者河木桩照顾了大牛的家人,最终组成了一个新的家庭。

从情节上看,这部片子反映的是两个主题,一是爱的呼唤,一是补缺。而这两方面与片名结合起来或许可以理解为正是因为灾难过后人们的生活及心理都一时失去了稳固的依靠,如那条翻躺在江里的船。因此,人们通过呼唤、通过补缺来修正灾后的生活与心灵,拖起船,划向向往的前方。影片实则彰显的是一种积极的生存态度。

爱的呼唤是面向过去,对在灾难中遭受不幸的人们以及被破坏的物件,是幸存者对他们的爱的表达,对他们的思念、尊重和缅怀。而补缺则针对现实与未来。受灾后,面对被毁坏的家园,逝去的亲人,人们普遍有一种心理缺失感,进而在灾后的重建中心理趋向于找回这些东西,弥补空缺。

片中,具有儿子、丈夫、父亲、救命恩人多重身份的大牛的死,使这个家不再完整。也让被他救的人心中留下了一个缺口。由此片中人物展开了呼唤、呈现了缺失。

大牛娘一开始就沿河岸呼喊“儿啊!”这是对儿子生命的呼唤,是父母之爱:片中柳叶嫂两次坐在船上,向江水诉说自己的思念之情与丧夫之痛,这是柳叶嫂的呼唤方式。这里的江水是对大牛生命的物化。人虽然不在,但灵魂仿佛无处不在,这是一种夫妻之情:而河木桩满怀愧疚与感激地跪在河边吹起唢呐,这是对救命恩人灵魂的深切、徜徉的呼喊与祭奠。还有当他手持蜡烛看到墙上大牛一家和美的照片后,跪地而哭,这低声的抽泣中不仅有自责、感恩,还有呼唤,心与心相沟通的对话。这些呼唤,表达的是人们对灾难中毁坏的事物的惦念、依恋,是对他们的永久记忆。是在大喊:我们没有忘记你,我们想你,想有你的日子,想你带给我们的平静。而为配合这种无形的深切沟通。镜头的把握也可圈可点。大牛娘在河岸边呼喊儿子的那一段,好几个镜头都是逆光拍的,老人瘦小的身躯轮廓映在夕阳中。显得这个刚经历过灾难的人物格外凄苦。还有河木桩持蜡烛跪地那个场景。此时镜头把河木桩放在画面的边缘一角。他跪的位置之低简直要出离画框,这种将人物“边缘化”的画面处理再加上当时昏暗的灯光设置使得整个视觉场景易于诉诸情感,具有很强的现实感染力。同时,镜头还为人物持蜡烛的手给了一个特写:融化的蜡烛落在河木桩手上,而他丝毫没有反应,因为此时他的全部情感已经被深深的自责占据,没有分给自己一丝一毫。人物的形象及心理就这样与观众相沟通,使我们能够深切体味人物内心。

片子反映的是灾后重建,可以说始终没有离开过补缺的主题。大牛的死使这个家出现了儿子、丈夫、父亲角色的缺失,这个有形的缺位使家中每个人心里都出现了一个无形的缺口。于是,片子通过人的缺位、人心的缺口打开了叙事的切入口。由此将重点放在表现如何补上这个家庭角色、如何补上每个人的心理缺口。这个过程即是河木桩的出现以及被这个家庭认可与接纳的过程。由此。影片的叙事理由就有了支架。

大牛娘一开始连儿子的唢呐都不让河木桩动,不让他跟着自己,要赶他走,到后来喊儿子时默许河木桩应声,这一声“哎”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附和回应,这标志着大牛娘对河木桩的心理认同已经达到了一个质变,也说明了她心中的丧儿之伤的日渐愈合。到最后河木桩要走时,大牛娘连儿子的唢呐都送给他了,这是对河木桩身份的认同的强化。更是一种无形中的情感寄托的换位――她的儿子没有死。她有了一个新儿子。这一处是大牛娘心中缺口补好的仪式。

柳叶嫂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劳动妇女,勤劳能干,她的这些优点让人毫不怀疑灾后毁坏的家园她可以自己修补好,婆婆、儿子她可以照顾好。撑起一个家庭的担子让她丝毫不能表现出柔弱的一面,否则年迈的婆婆、幼小的儿子怎么办?但是丧夫之痛她怎么疗?这就是中国女人!影片挖掘到了这一点,所以虽然没有很直接的表现她的痛苦。但观众丝毫不会怀疑她丧夫的伤心。反而会体会到她识大体、坚韧、能干的美德。观众从她对河木桩的一定的抗拒――劝他回去、反抗婆婆“他不是你儿!”,可以体会到她对大牛的感情。然而她心里的缺口,并不是她表现得强一些就能愈合的。落入水中的船,她自己是拖不上岸的。而她也并没有主动去拖,但与其说这是她对自身柔弱的逃避。不如说是她对现实的无奈与直面。这船让她明白自己的孤独、柔弱。而她的心要重归完整不仅是她个人的事。还关系到整个家。婆婆如果不能接受另一个人来替代儿子,那么柳叶嫂是决不会用行为来挑战的。这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感情上相对被动的中国女性。纵然有些保守。但是这与中国观众的内心道德评价、审美是相贴合的,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当婆婆默认这个儿子后,柳叶嫂便也默认了这个丈夫。从对方带给她的安全、分担中找到依靠,而同时也不忘给死去的丈夫一个交待。于是河木桩划起船,船头坐着柳叶嫂,他们向映在水中灿烂的太阳划去。暖色调、慢节奏使得画面显得十分稳定、安逸。未来是不是会如这太阳般明亮美好呢?至少他们重新划起了船,至少这家里又有了一个划船的人。这宣告了柳叶嫂心中缺口的补好。

河木桩作为被救者,没有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救上来,使他内心充满自责,充满对柳叶嫂一家的愧疚。而自己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使他深切的体会到了人在灾难面前的无力,这一点让他的心灵一定程度的有些异化。片中的河木桩开始显得木讷呆滞。少言寡语。所以了无牵挂的他只想要报恩,替恩人照顾家。唯有他为这个家庭出点力,他心里自责的缺口才能弥补一些。在他的努力下,他为这个家庭带来了精神上的抚慰。他先后被瞎眼婆婆,胡伢子,柳叶嫂接受。到最后被这个家庭接纳的同时,他也完成了自我救赎与精神补缺。

因此,这部片子要反映的最重要的主题就是爱的呼唤与缺失补足。这呼唤发之于爱、感恩。片中人物呼唤一条让大家有安全感的船,同时共同划好这条大家的船。他们的船在这里符号化为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家,甚至支持他们生存决心的精神支柱。观众也在好山、好水、好人的美丽画卷中体会了人物用爱与美重建生活,在灾难之后共度难关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