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欧碳税政治博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欧碳税政治博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对于欧盟来说,征收航空碳税可能是推行起来最容易的市场手段,因为全球航空技术水平都发展得差不多,他们想以此作为全球减排的突破口。”从英国参加“应对气候变化――后德班政策制度的全球发展”大会回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王谋博士告诉记者。

欧盟向进入欧盟领空的飞机单边征收航空碳税的决议,是在2008年出台。3年来,一直遭到中国、美国、俄罗斯、加拿大和印度等至少40多个国家的强烈反对,认为欧方违反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国际民航组织相关规定。

2012年3月13日,王谋作为被大会邀请的两位中国代表之一,同来自欧洲、美国、加拿大和印度等多位气候能源领域的专家对全球气候政策进行了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王谋发现欧洲学者们也不清楚欧盟下一步的政策走向,“欧盟在过去两年中受债务危机的影响很大,东欧一直在拖西欧的后腿,致使欧盟无法在减排问题上做出有显示度的承诺,他们被自己的短板困住了。”

中国态度比美国强硬

征收航空碳税本身,在全球气候政策中并不算一个大举动,实际也无法帮助欧盟实现减排的目标。因为全球航空一年的碳排放量仅占世界总排放量的3%。欧盟的计划是到2050年将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基础上减少80%-95%,到2020年实现减排25%。征收航空碳税的方案只能减少增量,对减少碳排放总量贡献不大。

“但欧盟强制执行单边政策,让全世界交‘过路费’的做法将整个事件都升级了。”王谋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中国政府为自己的企业制定了一条规矩,并且强制外国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也要一并遵守,否则就不用进入中国市场了。欧洲的企业能够接受这种做法么?”

欧盟有自己的解释。援引欧洲法院的原话是,“欧洲排放交易计划的实施既没有侵犯领土原则,也没有侵犯第三方的,因为这个法案只有在飞机确实出现在某个欧盟成员国的领空上时才有效”。英国《经济学人》对此讽刺道:“欧洲只是在说他们不过是对某些特定的国际航班有碳排放的限制,当它们飞进欧洲的时候。”

看似明晰的国际争议,背后暗藏着复杂的大国博弈。美方表态,如果欧盟没有暂停制裁的意愿,他们将会被迫采取恰当的措施反击。英国BBC认为,尽管美国认为欧盟这一举措违背了世界自由贸易原则,但是并没有公开拒绝支付碳税,这种外交措辞里隐含了回旋的余地。而中国的航空公司则明确表示,他们不会支付欧盟的碳排放税。美国CNN揣测,中国航空公司的强硬回应可能是得到了北京政府的支持。欧洲一直在为美国的反应而担心,但现在看来是中国在制造问题。起初应该是欧美之间的较量,现在已经演化成了中欧双方的对峙。

欧洲人的心理

欧盟这一举动背后,藏置了什么心态,国际出现多种揣测。有美国民众分析,欧盟试图建立新的“赚钱一方式,使自己从欧债危机中抽身。而加拿大网民判断,欧盟的制裁,部分动机源自西方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迅速发展的恐惧。西方国家虽然明白中国现阶段必须把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作为首要目标,但是他们普遍害怕中国通过传统经济增长的方式来消除贫困会导致更大量的碳排放。在每年碳排放总量的水平上,中国已经超过世界碳排放第一大国美国了。

而北大一位学者则从现实主义出发,认为老欧洲此举是想要最后一搏,获得全球新话语权。对此,王谋表示欧盟的举动还不足以表现其试图重新获得话语权。征收航空税收在全球气候谈判中根本算不上大国博弈的焦点。大国博弈的焦点依旧聚集在短期和长期减排目标,以及技术合作上。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史学教授邓刚则向记者介绍,欧洲人自己对于航空碳税的征收反响非常平静,没那么多反应。欧洲人热爱旅行,无论是平均每个人还是累计起来的次数都很多。他们深知不同的税收会一定程度改变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他们坦然接受新的税收制度。“事实上,任何税收制度都会得到人们的支持,只要它真的对改善环境有帮助。欧洲国家的概念已经消失很多年了,所以即便多一个‘跨’的政策对欧洲人来说也和以前没有任何区别。”

2012年损失8亿元

对于欧盟航空制裁对中国的影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教授Robert N.Stavins认为只有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有权利去判断这个政策对于他们是否公平。

欧盟碳税新案刚出台,中国航空运输协会就迅速统计出中国即将面临的经济损失。据其预计,仅2012年中国各大航空公司将因航空碳税增加约8亿元人民币的成本,2020年这个数目将超过30亿。“虽然价格不菲,但是同我们的GDP相比,这并不会产生很大影响。真正的风险是政治上的。”王谋指称,欧盟征税的做法违背了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而这一原则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基础。中国远没有发展到可以承担减排义务的地步,无法和发达国家承担一样的责任。中国没有能力也不应该承担任何显性的和隐形的减排义务。

来自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Sean Walsh告诉本刊,他相信在国际谈判中,即便不考虑中国会如何决定将“限制航空业”加入未来的五年计划中,中国的谈判者也将会认定欧盟的做法是违背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如果中国接受外面的制裁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他们可以顺势把这个作为谈判的工具。所以从外部人看,不仅很难判断中国是否会接受欧盟制裁,也无法明确中国是否为了自己的发展已经采取相关的减排措施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让中国人支付30亿人民币只会导致小量的航空碳排放减少,但降低中国航空业发展或应用低碳科技的能力。

中国出设碳税?

面对以碳税为代表的新型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国显示了局促。

如何生成更大的国际转圜空间?“中国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在面对又一次新技术革命浪潮时,作出自己的政治决断。”北大教授强世功认为,在目前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另起炉灶,而只能在新能源技术领域追赶西方。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前主席迈克尔・博斯金告诉记者,美国的科技极大地提升了石油资源的恢复能力,尤其是从地壳里抽出的天然气。全球减排最简单的方法将是中国使用越来越多的天然气,越来越少的碳。中国有着丰富的天然气储备,但是仍需要合适的开采技术。在短期内,这个技术很可能需要来自国外。

但是,Sean Walsh强调,没有任何法宝可以解决中国所有的能源需求。中国有着大量的碳资源,这将继续是最重要的能源。所以,所谓的“清洁碳”科技在减排方面就显得极具开发价值,尽管这种技术会非常昂贵。当然,中国还有其他能源可以利用,比如核能、风能、水能等,但是任何一种能源想要煤炭那么方便使用,都要求科技上的飞跃。

从中国长远发展的结果来看,邓刚表示,中国需要超越欧洲的陆地空间来好好观察欧洲规则。中国可以做的并不多,真正可以做的是建立自己的碳税制度,来打破目前的中欧“零和”平衡。即便这样,从经济角度来看,结果仍然会是“双输”,即双方都设碳关税。但是,这样做,对全球环境有好处,最大的收获将会是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