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浅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性策略浅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社会信息化水平发展的加快,掌握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小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影响着他们自身的学习发展甚至是国家的未来发展。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树立长远的教育理念与高度的责任意识,注重对于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教育引导,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的实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31-01

一、善于创设生活情境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目认知能力与信息技术观念,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传统的电脑课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目标、讲授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正在积极探索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引导策略

在小学时期,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相对片面,加上农村地区孩子们接触信息技术知识的途径相对狭窄,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也存在误区,不少学生认为计算机就是网络游戏、QQ聊天,而小学时期的信息技术知识则注重对于学生进行理念教育、基础知识培养,知识的理论性相对较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较低,学习欲望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课程的教学进程。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引导教育,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因为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学《认识word》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制作的电子模板引导学生进行欣赏,让学生在感受到word便捷的同时以便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诗词在word中添加图片、改变字体,制作成自己喜欢的风格,并进行比赛,看谁做的最精致、看谁做的的有创意,引导学生不断丰富学习体验,活跃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改善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低估学生的学习技能,只顾自己的课堂讲述,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只是简单的跟着教师的步骤进行知识的学习,缺乏自身的思考,导致“千人一面”的教育悲剧。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与创新性学习,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将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相互组合进行分组,让他们能够相互学习,通过利用小组合作,缩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估计没有哪个学科在体现学生的差异方面有信息技术课这样明显。特别是在当前的农村地区,由于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理念不尽相同,孩子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种种主客观原因造成在计算机课上,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举一反三,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有困难。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主要采取了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组与组之间资源共享。具体方法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有些基础差的同学常常会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进程,这时就由小组长担当起小老师的角色。在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时,不仅同组同学要互帮互助,组与组之间也要利用局域网的便利,进行资源共享。这样,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让孩子们懂得协作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综合发展,实现小组之间、班级之间学生的协调发展。

三、善于引导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我们常说“学以致用”,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这点在信息技术课程上凸显的更为明显,不少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得以体现,通过实践才能够更好的加深学生的学习感知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运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例如在学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我组织了学生开展自己动手编辑图画的活动,大家可以将自己喜欢的图画和自己喜欢的文字进行编排,同学们自愿结合,分成了若干个小组,大家有明确的分工,有负责策划、有负责收集资料、有负责制作的,在这个过程中,大家能够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对于各个知识点进行重新认识,通过彼此之间的思想火花碰撞、彼此对于美化效果的看法分析,对于滤镜、图章、背景灯知识也都有了更熟练的运用,很好的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教师也要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大家可以畅所欲言,相互评价,以便能够相互学习、相互鞭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明洲.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探析 《学周刊b版》.2013

[2] 纪丽芳.浅谈小学信息技术与素质教育《学周刊c版》.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