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作文教学路在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心中“永远的痛”,没有人不知道它的重要,但大多教师在它面前手足无措,无可奈何。教学改革二十余年了,作文教学依旧在苦闷中彷徨,依旧在沿袭几十年来一成不变的传统做法。教师怕教,学生怕写的现象比比皆是。本文结合实际,探讨了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 教学路;引发争论;写什么

作文教学路在何方

近年来,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学习,在思索。我一次次在各种场合欣赏到那些所谓的作文教学的“精品课”,更诱发了我对作文教学新的认识和定位。

一、“写什么”永远比“怎样写”重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丰富的写作素材是学生作文成功的关键。然而,我们无奈的发现,充斥在学生作文笔下的多是似曾相识的材料。学生作文中充斥着胡编乱造、“假大空”的顽疾。教师往往不管学生感受和生活实际,命一题目了事,任凭学生抓耳挠腮而置之不理。这是目前作文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点,就无法真正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生活日新月异、丰富多彩,“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上所见所闻均可入作文。例如,关于家长方面:“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不检点言行的负面影响,“小心眼”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发现生活,让学生从“空”中落到“地”上,“以我手写我心”,踏踏实实作文,走真实化的道路,自然比只教一教所谓的写作手法,而逼迫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效果好多了。

重庆外国语学院的王君老师,从关注民生疾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思考生活,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笔下的内容丰富了,思想的认识也深刻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的课堂在传授所谓的“写作方法”,却忽略了内容的开掘和积淀。这就如一个巧妇,纵使掌握了熟练的煮饭技巧,但没米下锅,恐怕一切都无济于事,这样的方法指导无异于“空中楼阁”,早晚会被学生遗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丰富细腻的生活消失了,闪光的启迪人智慧的思想不见了,吸引人、凝聚人、感染人的情感无影无踪了。长此以往,作文大厦必将“岌岌乎危哉”!

二、“重视创造性的主体――人”永远比“重视创造的手段――多媒体”重要

近年来,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创新多集中于教学技术手段的更新――通过作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以鲜活的音、像技术的介入,以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为主要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的环境。这的确使作文教学另辟蹊径,一改传统作文训练冷峻僵硬的面孔,但遗憾的是,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创造性的主体――人。创造力的培养固然可以借助于先进的技术手段,但更多地应来自于教师对教学的控制,来自于教师自身对创造的领悟。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称之为创设了作文教学的“硬环境”的话,那么充分发挥人的积极作用则可称之为作文教学的“软环境”,前者固然重要,后者更是不可或缺。

首先,要善于肯定学生,以充分的民主营造创造的氛围。其次,要善于教给方法,以明晰的思路奠定创造的基础。方法指导的目的就在于给学生的作文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都师范大学的张伯华教授在指导学生练习“给材料议论文”的立意时,就独创了“三分二联法”。张教授将作文过程分为两部分:一是解决“怎么读”的问题,做到“三分”――要点分析、是非分析、选题分析;二是“怎样写”――联想范围要广泛、联系现实要紧密。这样,一篇作文从构思到完成的过程就是具体可感的,操作性极强,学生“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在模仿的过程中,慢慢加入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而达到创新的目的。试想,如果我们对每一类作文的指导都去寻找一些思路和方法,时间长了,学生也就不会陷于“俗化”的泥潭中而不能自拔了。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是有方法点拨的,像北师大实验小学的陈延军教授,重庆市梁平县的冉启兵老师,山东东营的孟红老师,等等,可惜的是,这些所谓的方法过于“粗疏”,可操作性不强,很难起到写作方法应有的指导作用。

三、“引发争论”永远比“迷信经典”重要

引发争论,是谋求以求异的思维搭设创造的平台。当学生对某些问题产生了争议,就出现了创造的最佳契机。教师要善于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在争议中不断把问题深化,从而达到创造灵感不断涌现,创造意识深入人心的效果。

而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更多的是学生对经典的“必恭必敬”,是不敢质疑,不敢挑毛病,是一片歌舞升平的颂扬。最常见的手段是:教师出示名家名篇,集中分析研究其“出色”之处,然后模仿。其实,让学生对名家名篇,去做做“鸡蛋里挑骨头”的事情,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真理愈辩愈明,在学生的一次次争议中,对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更重要的是,学生形成了一种不迷信、不盲从的精神,这对写作中创造性思维的诞生,价值是无穷的。

作文教学决不像有些人所断言的那样已经面临绝境,而是孕育着无限生机。每一个倾心于语文事业的人,都应该不断反思、多方探索,尽快找到一条合理高效的作文训练之路,使作文教学摘掉“少慢差费”的帽子。果真如此,“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张涵.关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思考[J].现代教学.2010(19).

[2]胡瑞斌.试论如何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J].教育导报.2011(03).

[3]范丽蓉.浅谈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1).

作者简介:王福强:男,廊坊市第四中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