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铁笼山地理位置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铁笼山地理位置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提要]本文通过史料、民间习俗、地名考证了决定魏蜀成败的一次战斗的地理位置――铁笼山(武城山主峰)的确切位置。

[关键词]铁笼山;地理方位;三国

[中图分类号]K9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020-03

南安郡延熙十九年(256),蜀上将军姜维因“艾败维于上”而引咎削职。铁笼山大战,悲壮激烈。然此山究在何处,历来说法不一。一说在陕西武功,一说在陇南礼县,一说在天水武山。笔者生于武山境内铁笼山下,现从有关史料、文物、习俗三方面浅作探讨。

一、地势与地理

铁笼山,当地人称新山,《宁远志》中称斗娄山,东西走向,位于甘肃武山境内。位于漳、武两县接壤处,绵延30多里的武城山脉的主峰。此山悬崖绝壁,仅有四条道,其中三条可通南北,一条为死道。

武城山是南安郡(今陇西)、陇西郡(今陇西东渭水东南岸)南面的重要屏障。二郡居北,山系居南,若逾此山,则二郡垂手可得,则天水、安定(镇原西南)二郡得之易如反掌,秦川如探囊取物。南可与蜀汉结为一片,东可“翻陇入秦”①,“以复汉室”②。此山形成年代晚于陇右诸山,故险峻异常,且高于陇右诸山,《宁远志》载:“斗娄山,位于县西南七十里,其状如斗,前代倚山立寨以避兵也。”此处所讲斗娄山即铁笼山,因此山状似斗娄而得名。武城山中,沟大风紧,冰雪四季不化,人在沟底行,仰视天仅一线尔。山中通四条道,从西往东依次为远门古道(现已不通)、石板古道、超力坡古道、四沟里古道,其中石板古道为最佳。石板道为悬崖所凿石阶,阶宽可容两马并驱,超力坡古道匹马可牵行,四沟里古道已失去战略意义。铁笼山从中扼超力坡与石板二道于东、西两侧,大有居高临下、飞鸟难过之势。它高出地面30多米,三面绝壁,惟东面有一道可行。

“则命一上将军出于宛、洛,将军身被坚执锐,出于秦川,则汉室可兴矣。”此为孔明复汉之大略。欲占秦川,必先占有“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③的陇右。史载此地多胡羌、三氐,“物产富,羌、氐人佩诸葛高风,有归附之心”④,“亮于六年春,占有三郡,关中响震”。

延熙十六年(253)春,大将军费离世,卫将军姜维率兵三攻南安。《魏略》称:“维自以熟西边羌氐之俗,自负其才,欲诱羌胡为汉之两翼。”则可占陇山,以图“和戎拒魏,翻陇人秦,北定中原,兴复汉室”。《陇西县志》载:“延熙十九年秋七月,姜维率众出祁山,从董亭趣南安,与魏将邓艾战于段谷,维败绩。”县志中未提铁笼山一战,只说由于此战是段谷大战的前奏,规模较小。这一次使邓士载进封邓侯,姜伯约引咎削职的战役,《三国志》记叙更详:“顷之,维果向祁山,闻艾有备。乃回从董亭趣南安,艾据武城山以相持。维与艾争险,不克。其夜,渡渭东行,缘山趣上,艾与之战于段谷,大破之。”⑤故而,甘露元年八月,高贵乡公,髦下诏:进封艾为“征西将军,进封邓侯,增邑六千六百户”。⑥

姜维深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⑦之道理。故自死后,屡屡发兵,图谋一战而定。但怎知“艾为非常人,自幼聪颖”⑧,维的行军早在艾的预料之中,他有强大的魏作后盾,况是守御,以逸待劳,居险而守。难怪“秋八月,维为魏大将邓艾所破于上,星散流离,死者甚众,士怨而陇右震动。回成都,引咎削为后将军”。⑨段谷位位于上,他的残败,在于镇西将军胡济,“济失誓不至”。⑩

姜维为什么要强占武城山呢?占有此山,便破除了南安、陇西二郡的,西可控盐川寨,11从而使二郡西面的要塞高城岭、石门失去了战略意义;东面的要塞、孙家峡(陇西峡),已无任何军事作用;南面则直接控制了二郡而望天水、安定二郡。位于铁笼山东面的桦林山,全为平缓的馒头状土山包,漳水与渭水夹山从西向东而过,无险可守,渭水北岸亦为平缓的土包山丘。因而,姜维这一谋略,是高明的,仍不失为“凉州上士人也”。12

二、文物及地名

铁笼山周围村落,时有古代文物出土,加之其村落的名称,便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遗址的确定性。20世纪50年代,山北的约兵村(高楼乡)出土甲胄锁少许,其状如“8”字,长49毫米,宽29毫米,阴面有半环扣, 阳面为凸形,134寸见方官印一枚;山北远中村(马力乡)出土3尺短剑一柄(上有篆文),14护心镜一个(直径110毫米)15。甲胄锁扣、官印及短剑的出土,便可证明此为一古战场遗址,护心镜的出土更证实了这一点。

1975~1999年,高楼乡八营村修建水平梯田,出土铜质箭镞残甲胄、残枪头若干,头盔半个。1979年,马力乡远中村引自来水,在此山南麓出土铜质箭头若干。上世纪80年代末,武山县文化馆的有关同志在山上发掘出残剑一柄(剑头不见)。16这更进一步确定了这一古遗址。

杨家寨(朝团山北壁一山弯,无村落)陆续出土铜质箭头,被蚀铁器若干,瓷器最多。笔者推测,可能为邓艾军一部分的临时驻地,帅旗飘于铁笼,故东、西二山夹死了石坂古道,如一把大锁挂在古道上;另种可能是历代山盗劫掠丝绸古道过往商旅的窝赃点。当然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以上文物可以充分证明,遗址为一古战场无疑,发生时间当为三国。遗憾的是至今尚无文字出土来佐证这一遗址。纵观成书于康熙四十八年的《宁远志》、成书于光绪年间的《陇西县志》、《武阳志》、《秦州志》可知:秦汉时,此地远在边关陇西(今岷县)后方,长城之内。

魏晋南北朝时,陇西亦为内地。贞观十四年起至明初,此地一直为豪强陇右汪家所占有,位于秦、巩葫芦形狭岛的中心位置。明末,李自成爱将袁宗第于崇祯十六年十一月陷陇西,兵由东进,满清肃王豪格克秦、巩亦由东进。二者为先占秦,翻秦“扣”陇,与武侯“翻陇入秦,汉室可兴矣”,是相反的战斗策略。

铁笼山上有石窖三个,用以藏水,若不为战,劳财害民凿窖何用?马蹄状石窝一排,石桌、石椅残迹若干。山南半壁悬崖上有三棵合围橡子树,其中间一棵离地一人高处有一碗大伤疤,相传为姜维骂阵邓艾放暗箭所致。山上每一处遗迹,山下每一个村落,都有一段动人的三国故事传说。此地民俗均喜谈三国、议姜维。

以上为文物及遗址,下面以其周围村落命名来看看。

这一带的村落地名带有极大的军事性:山南有约兵,传言邓艾搬救兵于此;马卜(跛),姜维战马因蹄跛而难以奔驰;八营,姜维驻军八个营于此;丢底峪,姜维从此沟逃离战场。山北有马力(马困乏无力)、远中(路程刚为一半)、远门,最西边之极。

《三国志》、《秦州志》、《陇西县志》、《宁远志》、《魏略》均载“延熙十九年,艾败维于段谷(或曰在上)”,当地百姓爱戴故里名将姜维,反倒流传下许多褒姜贬邓的故事,甚而将已作古的曹操拉来在朝(曹)团山督战。传说虽然可笑,但也说明了“姜维大战铁笼山”之遗址的可信性。

现在,我们来商榷三个地理位置的真假性。先说陕西武功。亮六出祁山,仅有一次攻至陕西武功。此役是由诸葛亮指挥,而并非姜维指挥。而姜维最远攻至陕西长城,根本没有到过武功。其二,段谷之战的目的是争夺南安、陇西二郡,以实现夺取安定、天水二郡,最终实现“翻陇入秦,兴复汉室”的大计。其三,姜维用兵主张由西东进,不惜一切从沓中、狄道二地下功夫。这样就排除了陕西武功之说。

再说甘肃陇南。段谷位于上,17其目的是争夺南安、陇西二郡,以实现大计。南安、陇西二郡均在今甘肃陇西、通渭、武山一带,这一点没有疑问。那么,从地理方位讲,只能在其附近,不可能在远离其地的陇南了。当时,蜀汉就管辖今陇南地区,在其设置了阴平郡、武都郡、下辩郡。其界北至陇南礼县祁山堡一带,祁山是争夺的焦点。也许有人会说,段谷离陇南较近,姜维为何铁笼一战失利而远逃上,占有南安、陇西,垂手可得天水、安定二郡,那么,占有天水、安定,则南安、陇西二郡得之不难,四郡连成一片,方占有陇,则可图入秦。这样,就排除了甘肃陇南之说。

那么,这一战的地点就该在本文论述的甘肃今武山了。

总之,综观以上史实,我们应当确定“邓士载智败姜伯约于上”的遗址,应当为武山县马力乡与高楼乡接壤处的铁笼山,而不为其他。

[注释]

①《宁远志・地理篇》(成书于康熙四十八年)。

②《宁远志・地理篇・形胜》。

③《华阳州志》、《三国志・蜀书》。

④《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⑤⑥《三国志・魏书》。

⑦⑨⑩12《三国志・蜀书・姜维传》。

⑧《三国志・魏书・邓艾传》。

11今甘肃漳县。

13现存远中村村民张自强家中。

1415已遗失。

16现存于武山县博物馆。

17今天水清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