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创新作文”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创新作文”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挺摧残孩子们的”。这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当今传统作文教学方式的看法。是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都还是应试教学,机械化的训练使文章模式化,既剥夺了人文美,又摒弃了人,造就了当代的“八股文”。单一的作文教学偏离了以学生为作文主体的正轨,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

呼唤真情的回归,鼓励灵性的飞扬,成为新时代作文的需要。为了让作文教学有更好的氛围,放飞学生心灵,解放学生个性,我结合平时作文教学实践,对“创新作文”教学做了一些探索。

我认为“创新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由衷的心声和亮丽的个性。

一、把游戏活动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指导课上,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得精疲力竭,可学生交上来的作文却索然无味。这是许多老师的经历,也是许多老师的无奈,更是许多老师的悲哀。作文教学效果缓慢又不直观,往往是老师教而无方,吃力不讨好;学生学而无门,费力学不好,以致教者疲惫,学者乏味。老师抓得越紧,指导得越多,学生越是害怕,越是抵触,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又何谈提高作文质量?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在学生把它当成一种乐趣,对它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学生才能产生写作的欲望,从而写出高水准的文章。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因为有了这位“最好的老师”,学生才有可能学得“最好”。所以作文指导不能越俎代庖,削弱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培养起学生浓厚、持久的作文兴趣。学生天性好动,却无可奈何懵懵懂懂地听“天书”,只令他们恹恹欲睡或如坐针毡。必须把学生解放出来,把有趣有益的游戏、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动手去玩、去做,动脑去想、去探索,才能在开心的活动中培养起浓厚的作文兴趣。

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作文教学局限于课堂内。我们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故事会;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辩论会;可以把作文课开设为主题班会;可以把课堂开设为运动场;还可以把课堂开设为比赛场……只有因地制宜,借助各种游戏、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调动起学生无穷的乐趣,然后因势利导,进行兴趣迁移,学生通过动手激发起活跃的思维,老师再稍加引导,才能文思如泉,生动逼真地叙写出此情此景。

如片断训练:用150个左右字描写同桌的肖像(可以写出其习惯表情),15分钟后上交,由老师选读,请大家猜猜写的是谁。学生兴致高涨,边写边观察,非常认真。学生为别人能从习作中猜出同桌而欣喜不已,整个过程学生都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思维集中、活跃,并随着兴趣的迁移,在不知不觉中真正跨入作文之门,慢慢培养起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二、教学生选材时做到“真”和“新”

(一)“真”十多岁是一个敏感而多梦的年龄段,更是一个觉醒和自以为历经沧桑的年龄。学生面对这日新月异、灯红酒绿的现代社会,感到新奇、困惑,参与欲、表现欲极强。他们感情丰富,天真、纯朴,较少世俗虚妄和做作。俗话说:“言为心声。”所以作文应该是学生情趣的结晶、心声的拷贝和灵感的创造。记得上学期期中考试时有一位语文水平不是特好的女生,在作文中写了对一位男老师的特殊好感,虽有别字,偶有不通,但她用自己的语言诉说出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以自己淳朴的情感表述自己的困惑,竟是出奇地生动流畅,具体感人。无怪乎有人惊呼“一旦解开了束缚手脚的绳索,学生的才华竟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其实不少学生有着双面性,应付老师的是一套,而另一套才是青少年真情志趣的宣泄、灵感性情的萌动。所以激发学生的健康情趣尤为重要。温馨健康的家庭、高歌猛进的科技和姹紫嫣红的文苑足以令青少年学生情满山河、志转乾坤。而这些往往需要老师的点化。“身为老师,其荣幸犹如身为父母。一点点的爱就把世界滋润了”。在写作指导时,老师以百倍的热情、聪慧的眼力发现、诱导每个学生独有的情趣,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灌溉,用科学去培养,用谅解去护理,总而言之,用爱去交换。因为爱能发现人才,爱能激发灵感,爱能使人新生。在写作训练时,老师要常指导学生面向生活,搜集生活中形形的表现真善美假丑恶的话题,用正确的是非观剖析这些材料,写出弘扬正气、表达健康情趣的文章。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表露真情实感,使人信服、感动,首先要让学生有真实的思想和感情的吐露,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心贴常生活,从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触摸时代的脉搏,寻觅真善美的所在。

那么,该如何启发学生感悟呢?

1.通过自我感悟生活

“己之不正,焉能正文”。从“自我”中领悟人生,最重要的是要完善“自我”,提高自身修养、素质等。平时应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教他们做文明人、做文明事,只有提高自身素质,其作文才能发现美、挖掘美。

2.通过观察感悟生活

有些学生的作文读来味同嚼蜡,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不能写出表达主题的精彩片断。但有些学生就不同,他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看似平淡的细节却体现了人间真情。

3.通过联想和想象领悟生活

记得中央电视台一次曾举行的节目主持人大赛中有一个很有创意的内容:给选手任意三个词,准备30秒钟,想象一个特定情景,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以考评参赛者的艺术素养。赛题没有标准,全凭参赛者大胆想象,自由发挥。比赛中,参赛者所编的故事精彩纷呈,充盈着语言的魅力,张扬着艺术的灵气。同样的,贴切自然的联想能使文章错落有致、锦上添花,从中能体现出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还能通过认知生活领悟出高于生活的东西。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应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如出示一句诗,请学生想象画面与场景;播放多媒体音乐课件,请学生谈自己听乐曲所想到的;要求学生用“小猫、丝瓜、过年”三个词展开联想,编成一个生动的故事;如写以“‘四城’建设”为话题的作文,则可联想到家乡的日新月异;记一次有趣的野炊,则联想到母亲做饭的辛苦。

4.通过探索领悟生活

初中生的语言积累还不够丰富,阅历较浅,对社会上的种种现象缺乏洞察力,难以对事物提出较成熟的观点和看法,凡事不动脑筋,人云亦云,这是思想的惰性,如不加以培养,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想,就写不出好文章。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能力,并且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之交流,从而教其识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如可以通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敬业与乐业》、《多一些宽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文章的教学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新”作文的“新”有时往往落实在选材上。原则上写作时应尽量少用或不用老面孔、老材料,但由于学生的阅历浅等原因,选材往往不能脱俗,这就主要靠“俗”中出新,巧妙组合了。

要做到“俗”中出新,一靠选材严,挖掘深。鲁迅先生的作品多半如此,而我们的学生,如写以“爱”为话题的作文,有些学生老是写妈妈冒雨送伞接自己回家或乘夜背自己到医院吊水,看的人都能背诵了;而有的学生通过写母亲在接送自己途中宁愿受累,也把脚蹬让自己踩的事来赞颂母爱,这就从母亲接送孩子这一“俗”的题材中,“筛”出了新意来;要做到“俗”中出新,二靠视角独特,细节有个性。对于这一点,朱自清的《背影》是最好的例文,作者抓住父亲蹒跚地爬过铁道买橘子的背影,把父亲的爱子深情表露无遗,人物的性格、形象跃然纸上。学生习作时不妨也学着抓住某一独特角度。如颂扬父亲的伟大时可抓住“手”来写;讴歌老师的无私时可抓住“发”来写,这样肯定比详尽记叙几件零星事件的表现力强。

王国维巧妙地把晏殊的《蝶恋花》的“昨夜西风”、柳永的《凤栖梧》的“衣带渐宽”及辛弃疾《青玉案》的“众里寻他”组合在一起,喻指做事业、做学问的三种境界,新颖别致,给人以深刻启迪,遂成千古名言。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巧妙的组合可以使寓意出新。初中生的生活经历有限,虽多方挖掘作文题材,但总有所局限。为了使文章更具有新意,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材料做巧妙的组合。

三、倡导读写结合,注重积累

中学生最大的缺陷可能就是题做得太多,书读得太少。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本身就是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读理化书,不仅利于增进科学知识,而且利于培养科学思想;读史地书既扩展了人文知识,又丰富了人文思想;读音乐、美术书可以提高欣赏水平;报刊、名著更可以陶冶性灵,增厚文化底蕴。老师应指导并锻炼学生读后写、评、答,启发文思。

写作需要积累,古人的“厚积而薄发”之说无非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所谓“积累”,说到底就是打基础,特别指生活素材、语文知识和表现技巧的积累。

生活素材积累必须长期坚持。可以要求学生备一本摘抄本,老师指导并督促学生摘抄或剪录重要、精彩部分,积累材料,要求每个人都在专用本子上将素材分类(如名人名言、妙语警句格言、古今中外典型的人和事、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同时又在每一类中分成若干小类),记之,让全班学生定期交流,以为互补。

语文知识和表现技巧的积累都必须落实在平时的教学和训练中。务必使学生真正懂得练好基本功是提高的前提、熟能生巧的道理。老师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让学生每次作文训练某一种或几种技巧,直到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为止。

如果不坚持长期积累,而一味地追求快写,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很可能都是无用功。

四、适度引导学生互批,在批改中提高作文水平

学生作文,老师批改,似乎已成了批改作文的唯一模式。老师批改作文的确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很多年来,许多高水平的老师认真负责,仔细批改,引导许多优秀学生写出了无数篇好文章。

但再仔细想想,也有很多人,如高尔基刻苦自学、多读勤写,自思自悟、自批自改,结果无师自通,写出大量好作品,乃至世界名著。看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方法可以各异,殊途能够同归。更何况每次老师批改作文就像每天挖山不止。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老师加班加点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条理不清晰,他下篇作文照旧思路混乱,甚至连错别字都懒得改。有时不妨放手让学生试着互批甚至自批,因为学生在批改过程中积极性很高,批改得比老师还认真、仔细。批改后,学生对同学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对老师写的,有的还为一条批语是否准确而展开热烈的争论。

自工作到现在的14年中,我每学期安排一次这样学生互批作文的活力。一般是一本作文四个人轮批,分别写评语,分别打分(总分与中考同步)。当然,前几次互批前,我会在黑板上写些评价视角(包括分值),以供学生参考。评价视角主要有:卷面是否整洁;篇幅是否达到要求;字、词、句、标点有无明显错误;中心是否鲜明、集中;选材是否能突出中心、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层次段落是否清晰、过渡是否自然、首尾是否呼应?;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文体要求;语言是否简练、通顺、准确、生动等。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不仅准确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对这些要求理解得越来越深刻。会指导别人怎样写,自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学生的思想多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这样容易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而对于别人的缺点短处,自己也能引以为戒,是件好事。

作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懂得:创新作文教学首先取决于老师教学理念的“创新”。让我们紧跟“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理念,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写出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