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中国戏曲唱腔的形成规律谈坠子戏的声腔发展 (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中国戏曲唱腔的形成规律谈坠子戏的声腔发展 (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家知道,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唱、念、做、打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不仅用来抒发人物的思想感情,而且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四者有机结合,构成了戏曲表现形式的特点,也是戏曲有别于其他舞台艺术的重要标志。

我国的戏曲剧种有360多个,它们在剧本的结构以及表演等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其中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唱腔的不同。不仅不同的剧种如此,而且同一剧种不同流派也依然如此。

我国戏曲唱腔的发展几乎都是在农村业余活动中产生,随后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的。一般都经历了由业余(农闲时的自娱形成)到半职业(农闲外出演唱时的临时组织),再到职业化(正式班社)和由农村到集镇、再到城市的发展历程。坠子戏也经历了这个发展过程。戏曲的唱腔,同样也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粗到精、由基本腔到变化腔、由一个音区到不同音区、由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的演变,一般都经过了以下几个发展过程。

一、很多剧种在初期阶段,多为“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其情节简单、人员较少,因而多在同音区演唱,随着剧种的逐渐发展,演员也日益增多。由于戏曲演员的素质不同,声音条件不同,演唱的音域则必然不相同,有的可达两个八度、有的则有一个八度。有人适于在高、中音区演唱,有人则适于在中、低音区演唱。因此,在同一个调高中演唱时,尤其在对唱和接唱时,便会产生矛盾。甲可能觉得调太高唱不上去,乙则可能觉得调太低声音发挥不出来。在演出时,又不可能根据每个演员的音域条件来定调,只能以大多数演员为标准,这便促使演员不得不根据自己的声音条件来安排唱腔,或将部分唱腔移高唱、或将其移低唱。像坠子戏的寒板和平板就有两至四个音区同时存在的几种唱腔,而且被观众所接受。坠子戏由一种音区到不同音区的形成,标志着戏曲唱腔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它不仅解决了演唱时因声音条件不同而引起的矛盾,也丰富了戏曲唱腔的表现力,增强了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手段,同时,也为男女声同调不同腔的演唱,提供了方便的条件。

二、戏曲唱腔都经过由少数板式到一系列板式,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很多剧种在开始时往往都只有一两种板式,随着表现题材的扩大,剧目的增多,只靠少数简单的板式就感到不适应了。因为同唱一种板式,不同的人物在演唱的速度上就会有很大不同。既使是一个人物演唱同一板式,也会因情绪的不同而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区别。另外,为了要适应戏剧的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思想感情,唱腔也必须在节奏上予以变化,既能抒情、又能叙事,也要能表现较强烈的戏剧矛盾冲突。这样就使唱腔逐渐由少数板式发展成为一系列板式。坠子戏的唱腔,就是以基本板式平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他的如“慢板”、“快板”、“垛板”、“摇板”、“散板”等,都是由“平板”演变而来的。评剧也是以基本板式“二六板”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其他的如“慢板”、“流水”、“垛板”、“散板”等也都是由“二六板”演变而来的。如果我们把评剧《小姑贤》中的“二六板”用慢速演唱,并将旋律稍加装饰也就形成了慢板。京剧的西皮与二黄虽都各有一系列板式,但它们也都是由原板演变而成的。如果把二黄[原板]的唱腔加以扩展、速度放慢、旋律加以装饰,就成了二黄[慢板]。不仅唱腔如此,就连二黄原板过门的小节数、骨干音也基本相同。像二黄[原板]与二黄[慢板]的起首过门不仅都是八小节,而且每个小节的第一音也都完全相同。如果把二黄[原板]的唱腔用散拍子形式演唱,并采用散拍子形式伴奏[散打慢唱]就形成了二黄散板。如果把二黄[原板]的唱腔用散拍子演唱并采用紧拍子形式伴奏[紧打慢唱]就形成了二黄[摇板]。如果把二黄[原板]上句的唱腔用散拍子形式演唱,三个小分句之间拉开延长,并补以小过门,结束音落在下句的“2”音上,就形成了二黄[导板]。如果把二黄[原板]的唱腔下行移低四度演唱,就形成了反二黄[原板]。

三、唱腔“行当化”的形成,一般都是由生活故事开始,逐渐扩大为历史题材、宫廷题材、战争题材、神话题材等。由于表现题材的扩大,要求演员在表演上也要具有剧中角色的性格和特点。因而便突破了原来“三小”行当的范畴,逐步形成了小生、老生、武生、青衣、花旦、武旦、老旦、花脸、丑角等行当。行当形成后,除了在化妆、服饰、表演、动作等方面有所区别外,同时,也进一步要求唱腔的性格化,这样便在基本腔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行当的唱腔。

过去,由于对坠子戏唱腔行当化的形成研究不够,因此,发展就比较缓慢。有的观众看过坠子戏以后说:“坠子戏也怪好听,就是男女老少一个腔”。如若我们对这个问题还不重视起来,仍然继续以“三小”戏为主,那么,坠子戏再发展一百年,永远是个不成熟的地方小戏。要形成不同行当的唱腔,就要学习和研究京剧行当化的形成规律

京剧行当化的形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解决的。一是将基本腔的曲调加以变化,以符合角色的性格特征。老生的唱腔,比较平稳、舒展、流畅、速度适中;青衣的唱腔,细腻、委婉、旋律装饰较多、速度较慢;老旦的唱腔,华丽、跳跃、速度较大变化;花脸的唱腔,刚劲雄壮、粗犷豪放、速度较快。二是在唱法上加以区别老生、花脸。老旦采用真声(大嗓)演唱,而青衣、花旦、小生则采用假声(小嗓),老生、花脸、老旦虽都采用真声演唱,唱腔的音区也基本相同,但在唱法上又各具特色。相对来说,老生的声音位置较靠前,花脸的声音位置稍靠后,多用头腔共鸣,老旦则多下滑音的唱法以表现苍老和衰慢。另外,对各行当的嗓音要求也不同。文老生虽基本都用大嗓唱,但黑胡子老生的嗓音就要比白胡子老生明亮,在旦角中,青衣的嗓音要求“刚柔相济、以柔见长”,而花旦嗓音则要求清脆、灵活,老旦嗓音以“持重、脆响”为好。花脸中分铜锤花和架子花两种。铜锤花脸更重唱工,要求嗓音洪亮、浑厚,适合表现包公一类人物;架子花脸就要加以“炸音”才更符合人物性格的需要。由于各行当的嗓音造型要符合人物,因此,气息的运用、口腔的大小、共鸣的部位等就有不同的安排。从而可以看出京剧对各行当嗓音的要求是很细致、很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