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借助多种方式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1.理论依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中指出:“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培养6种学习习惯,其中就包括‘善于阅读’。”书中还阐述:“阅读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数学材料。”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它能变“学会”为“会学”,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实践依据
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大家这样说一些学生:“这个学生真差,什么都不会,一年级的试卷及格都困难。”“刚讲过的题就不会,没法教了!”细细研究这些学生的考卷后发现,阅读能力弱使学生不理解题意,是导致他们失分多的重要原因。
二、问题的分析
一年级学生虽然入学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但我在与他们不断接触中发现学生在数学阅读理解方面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有些学生根本不阅读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多是老师在读题。经过长期观察,我发现,这种“依赖”使学困生懒于自己读题,因为总有老师在“帮助”他,特别是老师的专业训练使自己在读题时总是抑扬顿挫,实际是在代替学生理解题意。另外老师的“声音”转瞬即逝,不利于学生深入地分析题意,而且老师读题与要求学生做题之间的间歇基本是以老师的理解速度来定的,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久而久之,不少学生就变成了等着老师的帮助。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读量的增大,老师的读题角色逐渐淡出,但学生还没有承担起自己独立阅读的任务,只是草草一看根本不进行细致阅读,更谈不上有理解了。
2.关注问题不全使有些学生分析能力弱
因为一年级学生注意范围窄,注意时间短,思维直接,所以对题目中的关键词一带而过,找不到或找不全。比如:
学生读题后,关注点就在把空填上,因此只按要求数数,既没关注题目本身画好的圈,也没有意识到要求中要“圈一圈”展示数数的方法。
3.固有的思维定势干扰学生的阅读理解
如这样一道题:
因为平时练习都是把“”“”写在图的下面。在做这道题时,由于题型太熟悉,学生没有认真思考就习惯性地画在下面。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增加了学生理解问题的难度,“从前边数小明是第9个”就是表示“有一部分是9”,“从后边数小明是第6个”的意思是“小明后边有5个人,是另一部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浅薄、直观,使他们只抓到了“9”和“6”这两个数,而直接用9+6=15来解决问题。
三、问题的解决
1.研究对策,实践跟进
(1)标注拼音,发挥学优生作用,让学生自主读题。
从开学初我就想办法让学生自己审题:首先是与语文课相结合,学过的字请学生自己读,没学过的字老师课前做好准备标上拼音,在“拼音小助手”的帮助下尽快脱离对老师的依赖。
我还充分发挥学优生的作用,因为很多学生都有学前教育的基础,识字多的孩子有不少,在进行语文的拓展阅读时我发现大约有五六个学生能把两三百字的小文顺下来。开始我就请这些学生帮助大家读题,这种经历使他们更自信,更乐于去“读”、去“看”,成为受大家羡慕的“小老师”。他们的展示也使其他同学知道只要努力,一年级学生是能够独立读题的,有了独立自主的愿望。“小老师”读完我总会让他们个人读一读,同桌再读一读,互相检查有没有多字丢字的现象,让学生自主读题,也帮助他们认字。低年级有不少练习题是重复出现的,反复认读就能达到认识的要求,在读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做题先读题的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老师也能发现哪些学困生连“读”都有困难,字面意思都不能理解,便于进一步辅导,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动手标注使学生读懂。
课上经常看到孩子们瞪着大眼睛,问他们在干什么,他会告诉我在“想”呢,但总也想不出个结果来。因为他们的想是空想,思路无章可循,没有延续性。我想这是他们没有想的方法,而通过文字标注、画图可以把思考过程具象化,使他们能读懂题目,理解题意。
一是标注文字读懂关系。
【案例1】9=13-( )
这道题仅仅是减法的得数变换了一下位置,而小小的变化对方向感弱(连左、右都分不清)的一年级学生来说就成为了难点,学生们是屡战屡败。分析学生中存在的错误就会发现,加法题很少有错的,出现错误也是计算上的问题;减法题就不一样,学生不清楚谁是整体,谁是部分,从而直接导致方法的错误。
课上我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入手,帮助学生分析,被减数就是减号前面的数,它就是加法中的和,是整体,也就是大数,而减数和差就是加法中的部分,就是小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根据减号的位置标注出大数和小数,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填大数就是在求整体,填小数就是在求部分,能让学生根据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准确解决问题。
这样的标注使学生在理解等号所表示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读懂数量间的关系,由“顺式”推导出“反式”,使学生攻克难关,学会思考。
二是画图读懂数量关系。
【案例2】
静态的语言描述往往会因为一个字的不理解,从而影响对整道题的理解。尤其是这道题,由于题目中一些遮挡物的影响,学生不太清楚数量间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道题时,在学生读通题目的前提下,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表示出来,从而将抽象的数变成了具体的图,使学生一眼就能看出,很容易就能理解“一共有几个人”是由“我前面”“我”“我后面”三部分组成。
借助标注能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化,使学生读懂数量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3)对比练习,避免思维定势。
学生思维产生思维定势源于题目的单一、重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老师设计题目要灵活多变,并进行对比练习。如下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道题的意思是否相同,从而使学生感悟到看题要细致,不同的符号、图形代表的意思不同,它们的变换带来题意的变换。读题不能一目十行,自以为是。
(4)有顺序地读,使学生会读。
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如果形成了某种行为习惯,即使没有人对他进行提醒或督促,他也会自然而然地去完成那种习惯性的动作。学习习惯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要想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加以实现。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在课堂实践中把握教学契机,不断地把研究出的策略在课堂中进行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方法。
【案例3】在教学8、7、6加几时,我出示了教材中的主题图。
这幅主题图与以往的图比较,涵盖的信息较多,除了学生还有花。如果只满足于学生能列出算式并解答的话,能很快解决问题。我把“能按一定的顺序进行阅读,找全信息”定为本课时的训练重点。课上我是这么安排的:
师:同学们正在布置教室,请你仔细观察。谁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好多人。
生2:我还看到了花。
师:你们都找到了图中的人物和物品。谁还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观察,说说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看到有8人在搞卫生,有5人在搬花。
生2:我发现地上有7盆花,小朋友又搬来5盆花。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
生:我发现男生有8人,女生有5人。
师:你能把图上的信息完整地说一说吗?
生:我发现男生有8人,女生有5人,还发现地上有7盆花,小朋友又搬来5盆花。
师:说得多完整,你能告诉大家怎么能把信息找全,说完整吗?
生:要都看看。
师:我明白你的意思,就是把图中所有的内容都看全。怎么看呢?谁有好方法?
生1:可以从上往下看。
生2:也可以从左往右看。
师:我们看图的时候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还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这就叫有顺序地看,相信大家按照这样的方法就能找全信息了。请你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这幅图,说说你找到的信息。
我们的研究要植根于课堂,教师要关注课堂实践,选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训练,逐渐让学生掌握方法,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持之以恒,养成阅读习惯
理解题意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数学思维的过程,教师应把它落到实处。除了课上的示范、引导,我还借助检查、评价促进习惯的养成。凡是学生利用各种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并有标注的,老师都在旁边画上了“五角星”以示表扬。而在讲评试卷时,我不仅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的思考是否有过程。我把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学校的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不管是在练习本上、卷子上,还是练习册上,“五角星”出现得越多加分就越多,在“学习小主人”争章活动中的得分就越多。得分高的学生在学期末的评比中才能获得“学习小主人”的称号。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只有老师一路走下去,学生的能力才会形成。而惰性、依赖是人的一种本性,因此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伴随着教师的智慧与恒心。
四、研究的效果
1.教师的观念在转变,研究意识在不断提升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思考、实践与探索,参与研究的教师不断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在钻研教材的前提下,努力寻找合适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活动,并在课上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我们本着工作即研究,研究即工作的思路在教学的同时伴随着思考与实践。
2.学生理解题意的能力在提升
在一个多学期的实践中,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案例4】
这是一道质量监控中的题,从学生的卷面上看,有的学生用圈画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题意,有的学生已经明白如何根据题意去画图,有将文字转换成图形的能力,从图中能够看出学生的思维更严谨、更缜密,对题意的把握更精准。
五、今后的思考
在学生刚刚步入一年级的初始阶段,作为教师的我们尽量要把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而教师更多的是做好课前准备和课上的引导,同时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掌握方法。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要注意对数学概念、数学过程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解。我想在教师们的不断努力下,学生一定会具备能力,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