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预习成为孩子腾飞的翅膀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预习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之一。通过预习可以让学生预先知道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主要从预习认知、加强示范、稳扎稳打、变化展示、分层评价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方法。
关键词:预习;认知;示范;变化;评价
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说:“学生预先自学将要讲授的功课。”简单说就是预先自己学习。学什么?不同学段要有不同要求,即使同一学段也有不同要求,自学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重视。教学中,我们也很重视预习,每次学习新知都要布置预习作业。
一、预习作业布置中存在的问题
1.整齐划一
比如读书是必不可少的,很多教师可能在一年级时布置的预习任务是读书五遍,家长签字。到二年级,说不定还是这样的规定。不论篇章的长短,不论文体的变化,整齐划一,长此以往,学生能愿意预习吗?更多时候,预习成了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2.缺少自主
当预习成为作业时,其实预习在某种程度上已失去了其本质的意义。预习应该是自主意识非常强的一种学习活动。
3.缺少指导
学生预习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慢慢指导,逐步加强,并非天天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完成这个作业的过程中他的预习能力就能提高。
虽然把预习当成作业有悖预习的本意,可在小学生没有预习这一习惯和能力之时,教师还是要进行干预和指导。特别是小学阶段,预习也是教师要指导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所以说,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情,还是教师的事情,特别在预习能力培养之初,教师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教师要慢慢来。
二、教师在预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1.预习认知,让自学深入人心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这种思想不应只是教师知道,尤为重要的还要让学生知道,让家长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那么自己的事是不是要自己做呢?预习当然是学生的事。特别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朋友,我们可以不让他知道预习是什么,但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在教前引导学生自己先学,若识字教学,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哪些字是他们本来就认识的,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根据拼音自己先拼拼,自己先学学,这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先进行学习,然后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及时给予表扬。如果学生读正确这个音,我们可以这样表扬:“你真是厉害!没有老师的帮助,自己就会读了!你事先有主动拼过吗?”有时我们提出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再展示。我想这些“自己读一读”“自己拼一拼”的过程就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定要有足够时间进行自学,检查之后教师给予相应的表扬。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自己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的学习有足够的兴趣和信心。
当学生对“自己学习”概念熟悉之后,教师可适当安排课内预习,有时可以课外预习,再到后来,逐步放手,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我要预习”,那么我想预习认知已深入人心。
2.加强示范,让自学少些难度
“自己学习”的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之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逐步引导。在自学能力培养之初,示范尤为重要。看到这里,有的教师可能会问:“朗读、写字可以示范,自学怎么示范?”其实不然,在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习方法的示范。
比如,教人教版一上《小熊住山洞》这篇课文时,我们可以这样示范:“老师刚看到这篇课文的题目,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谁呀?讲它干什么呢?我们住在房子里,小熊住的山洞,那是一个又黑又潮湿的地方,住在里面肯定不舒服的,而它为什么要住在山洞里呢?”一连串的问题提出引发学生去思考并进行心理暗示:“小朋友们,提问题可重要了,上课时老师就是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我们在自己学习时也要像老师一样不断地提问题,你们就跟老师一样厉害了。”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语文课,发现我们教师的问题真多,一年级如此,二年级也如此,甚至六年级还是如此。殊不知,学生思维的惰性就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中产生了,学生思考力也在教师的不断提问中消失殆尽。所以说,教师应该坚持的不是自己不断提问,而应该坚持展示学生的提问,表扬学生的提问,当然更要表扬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提问是思维最直接的展示,要培养预习能力,思维绝对不能忽视。
预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了,预习意愿比较强,那么学生在预习时关注的面也就广一些。说得再简单点,就是平时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学生更多自己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己学习的能力,这样预习能力才能真正成为能力。
3.稳扎稳打,让预习自然成渠
龙应台曾写过一本书――《孩子,你慢慢来》,我们学生的成长不也是慢慢来的过程吗?预习涉及的方面非常多。教师要放慢脚步,一步一步来。特别是一开始,学生还很弱的时候,教师更要细心呵护。如果这阶段重在培养识字能力,那预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更多的要关注孩子在预习后的表现,积蓄今后预习的正能量。一段时间后,增加其他的一些能力。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篇,看似独立,实际上又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所以,要想一加一等于二,教师必须让一成为一,学生写好一,才有二的可能。
4.变化展示,让预习经久不衰
预习工作,是学生每天必做的工作。但教师应逐渐地弱化作业成分,预习应该成为学生正常的生活之一,就像每天醒来要洗漱一样。这样的一种状态需要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精心设计,保持学生的兴趣,这需要教师经常变化展示的方式。一般经常用的方式是“当小老师”,也可以是“和老师比提问”,又或者是“最佳预言家”“小小播音员”,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促使学生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认真的态度、更积极的态度去预习,真正变成学习的小主人。
5.分层评价,让自学各有所得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文化基础、生活经历都会不同,不可能整齐发展,所以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不能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去衡量。学习本身就是互相的过程,是个取长补短的过程。笔者曾设计过一份预习单,在最底下设计了一个自我评价过程:
今天预习中我做到了(在你选中的括号里画上)。
今天的预习很有成就哦!( )
惊喜!今天的预习有一点点进步了。( )
今天我很认真!( )
唉,今天老样子。( )
总之,预习这件事是一件大事,它关乎学生的一生。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的点很多,它也需要教师用好新课标的指挥棒,慢慢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婷婷.小班情境下的“预习”变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2).
[2]缪钗丽.方法 设计 评价:小学高段语文有效预习探究[J].新课程:上,2014.
作者简介:庞君飞(1975-),女,浙江天台人,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天台县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福溪小学教导处副主任,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