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通识教育的困境与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地方高校通识教育实践的困境

尽管通识教育有着美好的初衷,但是通识教育实践却很难让人满意。在我国台湾,致力推行通识教育理念的沈君山校长亦有“没有人愿意去管”“没有教授愿意去教”和“没有学生肯花精神去听”的“三没有”之叹。在美国,通识教育也曾被卡耐基基金会称为难以跨越的“灾祸性区域”。而在我国地方高校通识教育中,这种尴尬的局面更加严峻。很多地方高校通识课数量繁多,但由于师资力量相对单薄,教师很难有较大的精力投入到通识课教学中去,致使通识课教育方法单调,教学效果不佳。教师混课时、学生混学分的现象普遍存在。同时由于通识课的种类较多,学生来源于各个院系的不同专业,使通识课的教学质量也难以很好地监控,导致通识课教学质量不理想。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备课不严谨;授课方式为灌输式;师生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学生兴趣差;部分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功利性,课堂出勤率不高,学生逃课现象严重;课堂纪律不严,考核方式单一,考试成绩主观性较强等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到了通识课的教学质量。

二、改进地方高校通识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通识教育观念,完善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只是将通识课当作扩大学生兴趣和知识面的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这种理解其实背离了通识课的核心精神。通识教育的核心精神是“人”的培养,即首先关注大学生的心灵满足、生命的尊严、精神的自由等等。通识课设置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格,健全学生的人格建构,平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为核心的通识课精神指导下,通识教育的课程建设也应与之相适应。首先,高校通识课的设置不要盲目追求数量,而应注重通识课的质量。正如牟宗三先生早在二十多年前所指出的:“我认为通识不是叫一个人懂得多少,自然科懂一点,文科也懂一点,美术音乐都懂一点。要知道个人不是万能的,没有一个人可以懂得一切,若真有人无所不懂,那这一个人也不见得有什么可取,做一个有脚书橱百科全书不见得有什么好处……所以想用‘多修几门课,多知道一些知识观念’的观念套在学校教育中去实施所谓的‘人文教育’,在观念上就令人迷惑,实施起来更有问题。”其次,通识课内容的覆盖面应宽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都不可缺少,尽可能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大学通识课应注重陶冶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其人格修养和审美情怀。课程设置应包括以下几大块:中国人文经典、西方人文经典、中国传统文化、某门科学特色与方法的阐述,如“物理的精神、方法和应用“”魅力数学”等。其中一些内容精彩、受学生欢迎的通识课可作为“保留节目”,稳定下来,年年滚动开设,打造成精品课程。

(二)加强通识课选课指导

一些大学生对通识课的性质认识不清,他们往往热衷于选修一些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选修通识课就是为了获取学分,以顺利毕业,故而选择那些教学内容相对简单、考核容易通过的课程。针对大学生选课的功利性、盲目性的特点,学校管理部门应加大对通识课选课指导力度。(1)发挥大学导师制的作用。很多地方大学都设立了导师制度。让导师指导大学生选择通识课,不失为一条好途径。导师根据所带学生的性格、特点来提出不同选课要求,这样能做到因材施教。(2)教学管理部门通过选课指南、课程简介、大学生手册等材料来指导大学生选课。让大学生在选课前清楚地了解该通识课的内容、课程要求、授课方式、学时、考核方式等等;也可让开课老师在正式上课前一周以讲座的形式与学生见面,使大学生对预选课程的内容和授课教师的教学风格有感性的认识。

(三)改变通识课教学模式

课堂是整个通识课教育教学中的最基本形式和最重要环节。地方高校的通识课教育往往成效不高,其最大的问题也就出在课堂教学上。据调查,地方高校通识课课堂教学方式基本都是“灌输式”。课堂教学上几乎没有任何训练要求,对学生的要求也很低。学生几乎就是抱着混学分的态度,他们压根儿就没想过要获得知识和学术的训练。想真正提高通识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变这种呆板、僵化、陈旧的教学模式。(1)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进行必要的阅读训练。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列出一些必要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上课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这样既能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更能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2)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变“教”师为“导”师。一个优秀的通识课教师应该善于营造活泼、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与学的课堂互动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教师可就教学的某个内容进行专题讨论,可让学生自由讨论甚至辩论,从而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构建通识课多元评价的成绩体系

考核是通识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让学生重视通识课,要想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就必须严格通识课考核制度。当前地方高校的通识课多采用简单的期末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即期末让学生提交一篇论文了事。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很难准确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也是学生“中途经常缺课严重”或“从来就不去听课”等“混学分”现象产生的根源之一。故打破传统单一的通识课评价制度,构建通识课多元评价的成绩体系,就成为了提高地方高校通识课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这种多元评价的考核体系应包括:(1)平时课堂口试。对一些基础知识点,教师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听讲,也能起到课堂点名的作用。如果学生缺课3次即取消考试资格,让学生不敢轻易逃课。(2)课堂作业考核。通识课老师最好给学生提供一份学习书目,不定期地要求学生提供读后感。或在课堂上,就某些重要的知识点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当堂完成。(3)期末综合测试。期末测试既可采取开卷的学期小论文形式,侧重对学生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察;也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但是这种闭卷考试不是考核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而是着重考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多元评价的考核体系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考核与期末综合测试考核融合起来,使通识课考核更加严格、公平和真实,对于提高通识课的教学质量是很有意义的。

(五)加强通识课的质量监控与评估

随着各地方高校通识课教学计划比例的递增,通识课教学的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的通识课教学质量难以监控。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将通识课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作为一项常规手段坚持下去。(1)严格把握开课关。第一次开设通识课的教师经过试讲,试讲通过后才能开课;教师要预先提供规范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和完整的教案;应提供正式出版的教材或规范的自编讲义。要大力鼓励知名教授开设通识课,形成精品通识课。(2)监控课堂教学质量。教学管理部门要经常组织教育教学专家不定期抽查教师的教案,并深入课堂听课、评课;可于每学期末召开学生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组织学生评教。评价的内容可包括:教得认真与否、努力与否、教材好不好、授课是否清晰、生动等等,并将评课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师所在的教学单位。(3)合理安排通识课的上课时间。长期以来,通识课的上课时间总是安排在相对不太好的时间段,如周一至周五7~8节或晚自习或周末等等,这难免让学生产生厌学或轻视的情绪。应调整通识课的上课时间,如:将每周的周四或周三抽出来,专门安排通识课。还可将通识课固定安排在每周的某一个时间段。这些措施对提高通识课的教学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总之,通识课是地方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和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课在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教学功能。通识课教育管理涉及到教学资源及管理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通识课课程设置等方方面面,这为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带来了新的挑战。针对目前通识课课堂教学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只有提高认识,积极面对,重视通识课教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与对策,才能保证通识课的教学质量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作者:胡吉星 白晶玉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